英国馆种子【英国馆:6万颗种子的想象力】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之初,赫斯维克就决心让世人领略一个全新的英国――“不再是那种带礼帽、拄手杖、抽雪茄的老派绅士形象”,而是能“体现代表英国的每一个方面:创新力、创造力、高新技术、携手共进,当然,还有自然”。
  
  2010年初,盖?里奇(Guy Ritchie)在中国又掀起了一次福尔摩斯旋风,由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r Jr.)扮演的福尔摩斯虽然有些顽劣,但仍不失英国绅士高贵优雅的气质。
  作为老牌工业国家,英国的形象是传统、保守甚至有些呆板的。然而,英国设计界的鬼才、被誉为“当代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试图颠覆人们的这一印象。
  
  6万颗种子诉说的故事
  
  赫斯维克工作室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的“创意之馆”(A Pavilion of Ideas)方案。在激烈的竞标角逐中,打败了包括当红建筑“女魔头”Zaha Hadid和“伦敦眼”的设计者Marks Barfield Architects在内的5家全球知名建筑事务所,赢得了由英国贸易投资国务大臣伯明翰勋爵任主席的评审团的青睐。
  在伯明翰看来,赫斯维克的创意之馆“是最能代表英国品牌形象的展馆”。60686根7.5米长的透明触须向外伸展,触须柔软的末梢会随风摇曳。走进馆内,人们会感觉整个展馆都在飘动,每个人在每分钟都会看到不同的英国馆。赫斯维克利用这种奇妙的视觉错觉,为固定的建筑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力。
  更为神奇的是,每根触须内都包含一颗或几颗植物种子,由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提供的890多种植物种子经过特殊工艺被浇灌进亚克力杆的根部,有观赏性植物、药用植物和粮食作物等的种子,也有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如珙桐、银杏的种子,最小的只有绿豆大小。
  赫斯维克“种子圣殿”的创意不仅从40多支参选的设计中脱颖而出,而且使英国馆成为游客最想参观的三个场馆之一。在被问及英国馆内除了种子,还能看到什么时,赫斯维克睁大双眼反问说,“6万颗种子难道还不够吗?种子是一切的源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比种子更有潜力。”
  其实,赫斯维克的设计一向大胆创新,从为曼彻斯特2002年英联邦运动会设计的“钢穗”雕塑,到为曼哈顿Longchamp旗舰店La Maison Unique设计的“漂浮楼梯”,再到伦敦帕丁顿低地享誉盛名的“RollingBridge(卷起来的桥)”,无一不挑战着人们想象力的极限。1994年赫斯维克工作室创办时,就宣称不以任何传统衡量自己。
  “世博会就像一个建筑大派对,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如何向另一个国家显示自己国家的特点?我们不能枯燥地在平地建房。”赫斯维克和他的设计团队从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就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一个建筑来展示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涵。那年的世博会让他们认识到,如果一个建筑不会“说话”,那么它必将淹没在众多同质化的建筑中。
  在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之初,赫斯维克就决心让世人领略一个全新的英国――“不再是那种带礼帽、拄手杖、抽雪茄的老派绅士形象”,而是能“体现代表英国的每一个方面:创新力、创造力、高新技术、携手共进,当然,还有自然”。
  可以说,赫斯维克的设计理念正合英国政府之意。负责上海世博会英国展的外交大臣克里斯?布莱恩特(Chris Bryant)深信,“托马斯?赫斯维克的展馆设计将展示21世纪的英国――一个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绚丽多彩的国家……借上海世博会的东风,我们要向中国证明,英国的创意设计领先世界,而英国馆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大步。”
  
  “保守绅士”向“创意先锋”转型
  
  以赫斯维克的想象力弥补人们对当代英国理解的不足,是英国在此次上海世博会上的一大诉求。上海世博会项目总监西蒙(Simon Featherstone)坦言,通过调查中国人民对英国的看法,他们发现,人们对英国的创造性和领先的设计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于是,他们希望在上海世博会上“向世人展示一个大胆创意、力求革新和生机勃勃的英国,而托马斯的建筑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伟大起点”。
  实际上,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它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标杆作用。
  1870年以后,“日不落帝国”开始衰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慢慢动摇。二战结束后,由于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因此失去了凭借“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的地位获取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1951到1979年,英国对英联邦国家的出口急剧下滑。在首都伦敦,支撑经济的传统工业部门由于难以适应以新技术和新燃料为基础的新型工业结构,呈现出不可挽救的颓势,工厂大量关闭,失业人口剧增,大量人口外迁。
  就在此时,创意文化工业从其他工业中脱颖而出,并显示出其他传统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了国内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英国政府马上派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回国后即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指导小组,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并亲自任主席。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寄望于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挽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支点。
  1998年,《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其创意工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创意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果然没有令英国失望。到2002年,创意产业就成为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实现出口115亿英镑,约占英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创意产业注册企业数达到12.2万家,从业总人数达190万,成为吸收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
  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并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2005年6月16日,英国政府提出要把英国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创意产业”的概念也迅速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
  
  保守与创新
  
  “英国文化保守中蕴含着创新,创新中体现着保守,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综合性文化。”《大国崛起》中的这句话或许是英国文化矛盾统一性的最好概括。对此,英国人自己也有清晰的认识。丘吉尔曾感触说,“岛上的居民对欧洲大陆上的权力易手、信仰变化乃至各种时尚并非 无动于衷,他们对来自国外的每一种习惯和原则都做出独特的改动,盖上自己的印记。”
  历史上,不列颠群岛经历了多次的外族入侵,对于日后不列颠政治、文化和人的血统、性格等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不列颠人具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丰富的发明力、谈话的艺术和文学作品的美感,这些特质都是从凯尔特人的血缘中得来的。凯尔特人爱美,好幻想,有着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的个性。
  他们制作的陶器也表踢他们拥有极好的艺术天赋,他们给一些山川和海洋取的名字也非常有诗意,其中许多一直沿用至今。有研究认为,英国人在诗歌方面的非凡想象力,一半应归功于凯尔特人。
  而在罗马帝国统治不列颠时,罗马的法律和语言以及一些奢侈的习惯,如别墅、壁画、浴场等都随着罗马军队一同迁至不列颠。不列颠岛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种族冲突和融合中,逐渐奠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历史基础。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传统是英国现代创意文化产业产生、发展和成功的基石。以伦敦为例,伦敦人重视历史是出了名的,他们几乎将所有有价值的历史都放进博物馆,因此伦敦就像是一个博物馆的王国,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名人故居多达百余家。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的一处故居――伦敦市圣詹姆斯花园31号,于2003年11月25日由英国遗产委员会正式镶上蓝牌。
  另一方面,伦敦又是一个从来都不缺乏创意的城市。这里曾为世界时尚界贡献了诸如“迷你”、“摇滚”、“朋克”等跨时代的名词。如今,伦敦有68万人从事创意产业的工作,创意产业占伦敦经济的15%。然而,伦敦创意产业的勃发不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而是政府热情倡导和积极推动的结果。
  2003年,伦敦市政府提出“创意伦敦”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构想。英国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创意伦敦”工作协调委员会就出面为它们解决从投融资到房地产和人才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困难,并始终把个人和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
  伦敦创意公司的员工通常在5到20人左右,最多的也不会超过50到60人。办公场所一般离市中心较远,往往租用英国老工业区闲置的房屋和仓库,有的不足10平方米。像郝斯维克工作室那样位于伦敦市中心国王十字街的是极少数。
  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靠发挥个人智力来完成。因此,从表面上看,伦敦的创意工作者们似乎都在单打独斗。但实际上,伦敦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引导措施,促使产业中相关的人才和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当集中,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很强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

相关热词搜索:英国 想象力 种子 英国馆:6万颗种子的想象力 英国馆种子圣殿 英国馆圣殿种子报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