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环球时局“连连看”】 环球时局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2009年已被历史铭记,2010年的国际舞台大幕正在拉开。2010年元月,本刊记者采访了10位国际问题专家,分别对中国周边地区、欧洲、非洲、中东、北美、拉美等世界各个地区的时局进行分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世界格局全貌。
  
  中国周边
  
  朝鲜半岛:朝鲜以多种缓和手段来维护核计划进程
  2010年,表面看起来朝美之间的关系会趋于缓和,对话是双方“打交道”的基本形式,当然也不排除谈判过程中,为了增加己方的筹码,采取一些刺激对方的行动。但从深层次上说,朝美之间的对话存有某种负面的作用。因为这是朝鲜为了维护自身核国家地位采取的一种策略。其在第二次核试验后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这一期间,推进核计划进程的工作主要属于“室内作业”,去消化这些数据。
  总体来看,如今朝鲜半岛的形势是,朝鲜用多种缓和手段来维护自己核计划的进程,谋取有核国家的地位。因此,虽然朝鲜半岛局势表面有所缓和,但在2010年,该地区可能会出现复杂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中国应从哪些方面优先着手以维护半岛的稳定和自身的国家利益?我认为,首先应该认识到,朝鲜半岛无核化如遭到破坏,中国不会获得任何利益。朝鲜的核武器对周边国家的威胁比对美国的更大。在新的一年里,中国急需进一步研究、判断朝鲜半岛无核化如果遭到破坏的话,究竟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和危害。如果三、五年后朝鲜的核武器形成了战斗力,中朝关系将会发生一种质的变化。目前,中国对朝鲜进行的深入研究还太少,对金正日和金日成研究的也太少。
  张琏瑰(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日本: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已成为日美关系的焦点
  2009年日本政坛“改朝换代”,但日本政权向来更迭频繁,如今鸠山政权支持率持续下降,不支持率迅速攀升,政权基础动摇,内阁“正在进入危险水域”。面对政治丑闻等内政难题和选举承诺,国民要求拿出实绩;自民党将从新年国会召开后发动猛攻;执政三党内部意见存在分歧;派阀林立的民主党内部关系亦需协调,这些都将威胁鸠山政权的寿命。在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期,民主党谋求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不排除中途换将的可能,被指缺乏领导和实干能力的鸠山难以摆脱短命政权的命运,可能在一两年内下台。
  目前驻日美军的基地问题已成为日美关系的焦点。日本政府准备将棘手的普天间军事基地问题推迟到明年,等名护市市长选举甚至是参议院选举后再视情况做出最终决定。日本可能采取略改现行方案,解决基地搬迁问题,以不影响日美关系的大局。
  在中日国民好感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鸠山政府将不把历史问题“政治化”,进一步推动对华政治交流和实际的经济合作,促进地区多边合作进程,可是人权、安全、领土等仍将是不确定的干扰因素。
  乔林生(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
  
  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将稳定该地区政治、安全环境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正式建成。有理论认为,国际交往中经济依存程度越高,双方的政治关系就越趋于改善。中国“和平崛起”一直使一些东盟国家存在一定不安全感,但随着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东盟对中国崛起的猜疑将得到有效缓解,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崛起是机遇而非挑战。对中国而言,将为今后的发展赢得更加稳定的周边政治环境。
  在安全方面, 2009年南海地区事端不断,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能使该地区的国家明显感到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预计2010年南海的争端局势会有所缓和,引发冲突、爆发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2009年1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了柬埔寨和缅甸。柬埔寨和缅甸虽在东盟中不占主导地位,但两国对中国崛起的猜忌却较其他东盟成员国为小,中国发展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能在对东盟外交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一直提倡“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如何具体落实?我们着力帮助东盟中相对落后的国家,让他们的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起来。这次习副主席在访问中提到,鼓励中国企业到柬埔寨和缅甸两国投资,增大双方的经贸往来。虽然中缅、中柬的经济合作收益可能会小于中新、中泰之间的经贸往来,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具有战略高度的决策。
  李文(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
  
  南亚:中印需要摆脱历史中的“陷阱”
  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从人口、国土幅员、国际地位等方面来看,中印与中美、中欧关系一样,同属于有影响的大国关系范畴。但中国与这些西方发达大国在经济层面的联系非常密切,他们是中国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国,同时也是中国商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国。而中印之间却没有这种经济上的高度互补关系。
  但从国际政治现实出发,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从一个更高的战略角度来看,可以将中印关系看做一对全球性的大国关系。
  但近来,有外媒认为,地理上的邻近会造成中印间“注定是对手”。这实际上是西方一些媒体相当夸大的说法。“注定”这个词蕴含着不可逆转的意味,然而中印之间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认定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两国成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对象,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在温家宝总理2005年访印之时,双方就已经提出把两国关系打造成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近几年来,在重要的国与国交往领域中,中印之间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如两国经贸发展的势头突飞猛进。两国又都是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我们相信两国领导人一定会有足够的智慧,让中印关系发展摆脱历史中的“陷阱”。
  赵干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室主任)
  
  中亚、俄罗斯:中俄在战略安全层面高度互信
  2009年岁末,胡锦涛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两国,并出席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的通气仪式。该能源管道的开通,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关系多年来良性发展的重要佐证之一。
  国家不分大小,无论是对人口500多万的土库曼斯坦,还是领土面积较小的塔吉克斯坦,中国对他们的尊重丝毫不亚于对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世界第一领土大国俄罗斯的尊重。同时,中国有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技术;在打破大国垄断,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方面,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立场也非常接近。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互补程度很大,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亚国家能源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中亚国家要走向世界,有很多方向选择,但其中最有利的方向之一是通过中国。
  但中国与中亚各国合作时,尽量不会去挑战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而是争取与俄罗斯实现共赢。
  近期以来,一系列摩擦和分歧使许多人对中俄战略协作关系一度产生怀疑,这恰恰是一个很大的误判。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谈论的首要问题是战略安全。中俄之间有一个非常和平安宁的边界,这从国家安全的层面看意义十分重大。有了这个基础,中俄都可以“平心静气”的去处理其他方向的问题。因此,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使得双方在战略安全层面高度互信。
  盛世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研究员)
  
  欧洲:《里斯本条约》实际上是旧条约基础上新版本
  欧盟东扩以后,一直都在酝酿着机制改革。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以下简称《条约》)正式生效。《条约》没有欧盟最初想制定的“欧盟宪法”的雄心大。现在的《条约》实际上是欧盟原有条约的一个新版本。尽管如此,它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在欧盟内部,《条约》主要是要解决欧盟运作的效率问题和民主赤字的问题(增加欧洲议会的权力)。在对外方面,是希望能够增强欧盟的共同外交。《条约》新增设了两个职位,即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和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希望欧洲在国际舞台上尽量能够以“更加统一的声音说话”,从而增加欧洲的影响力。实际上,欧盟的外交由各个国家自己决定的性质并没有因此改变。但是,设置常任主席增加了彼此政策的连续性,他的任务主要是把这些国家不同的立场协调起来,尽量使它们的声音由不同变得趋同。而新设的高级代表兼任欧盟委员会的副主席,可以把两个机构中分管外交的职权和资源集中起来,有利于提高欧盟的行动能力。
  新一年中欧关系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欧洲国际影响力的相对下降,欧洲对国际力量格局的新变动还不太适应。欧洲一些媒体不断出现妖魔化中国的报道部分反映了这一点;二是欧洲国家对“中国责任”的强调同中国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三是双方由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方面的差异,中欧在所谓“价值观”问题上会继续发生摩擦和冲突,从而对中欧关系造成消极影响。
  中欧关系发展的机遇还是很大的。过去欧洲发展中欧关系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现在还考虑到加强国际合作,和中国一起应对一些国际上的挑战,这与中国这几年自身的发展和欧洲希望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关系。其次,中欧经济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还会有大的发展。目前,欧盟是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技术进口来源地,今后双方在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将日益成为中欧合作的新增长点。另外,欧盟东扩后新吸收的一些国家目前也逐渐融入到欧洲一体化中来,他们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将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新动力。
  冯仲平(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问题研究所所长)
  
  非洲:客观形势促使中非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9年,中非间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国对非援助规模继续扩大,这对中非两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政治层面上说,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南北之间的鸿沟,所以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可以增加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力量;从经济层面上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产品受到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非洲的产品也面临传统市场需求的萎缩,客观形势促使中国和非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彼此的市场和资源为依托,不断拓展深层发展的空间。从安全领域、文化交往上看,这是推动世界和谐的力量,只有各种文明之间的互动,才能降低潜在的冲突和可能性。
  非洲到现在为止还是最不发达的一个大陆,之前都是由欧美国家给它提供结构调整的方案,但是每一次实验效果都不明显。现在,非洲特别渴望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第四次“中非合作论坛”指出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就是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使非洲不用走中国以往重投入、重污染的道路,而是走上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另外,在同中国的贸易合作中,非洲投资来源的选择性更多样化,产品市场也更多元化,对非洲经济会有一个大的推动。
  西方国家,尤其是他们的一些媒体对中非关系过去都是“唱衰论”,然后通过话语霸权传到非洲去。非洲的媒体有些直接转载西方媒体内容,因此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影响不是根本性的。据我接触到的非洲国家的研究员,他们初步的研究成果都认为中非合作的积极面是大于消极面的。有意思的是,西方媒体舆论现在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很多西方学者也在进行科学的严肃的考察。中国的产品到非洲去,客观上提高了非洲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通过这种事实,非洲人民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利益。
  贺文萍(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
  
  中东:中国在中东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2009年中东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中东地区的所有的热点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巴以和平进程未见明显起色。年内,巴以在美国斡旋下,虽出现恢复接触迹象。但最终却无果而终。究其根源,现在巴以和谈条件并不成熟:以色列现在明显处于强势。以色列虽然最终同意巴勒斯坦建国,但条件苛刻,实际是让巴成为有名无实的“影子国家”。
  伊拉克安全形势依然脆弱。伊拉克国内形势出现缓解迹象,但美国撤军也使伊安全脆弱性日趋凸显:伊安全部队尚难独挡一面;政府高层内耗加剧;教派矛盾更难约束。目前,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对产油区基尔库克的争夺曰趋激化。
  伊朗核僵局仍未打破。伊朗目前国际处境较前大幅改善,内贾德连任使伊朗核强硬政策得以延续,而奥巴马上台主打“怀柔”牌。当初内贾德在势单力薄时尚且十分强硬,现在处境改善,更没必要让步。而奥巴马对伊释善,实质是想阻滞伊核研发进程。但伊朗“软硬不吃”,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甚至表示,美对伊缓和是“魔鬼的微笑”,这使奥巴马耐心渐失,强硬一面日趋显现。伊朗核问题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回顾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政策调整等重大事件,使中东政治经济格局出现巨大变动,中国在中东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政治上,美国在中东大幅收缩,使其主导中东事务能力下降,对其他大国借重增加。过去,美国在中东倚仗军事优势排挤中国,现在被迫改弦更张,一定程度借助中国影响。而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代表,已成为决定国际事务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中国与中东既无历史包袱,也无利害冲突,中东国家也看好中国发展势头、发展模式和影响力,这使中国与中东加强合作面临难得良机。
  田文林(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副研究员)
  
  北美:中美合作关系到整个国际社会的福祉
  2009年12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自2006年执政以来首次访华。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市场急剧扩大的中国,本来是以资源出口型经济为主的加拿大迫切需要加强合作的对象。但保守派的哈珀政府却不识时务地对中国大打意识形态牌,一再错失中加贸易合作的良机。在各界持续压力下,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陷入普遍不景气,哈珀政府再也无法无动于衷了,只得硬着头皮来北京。首脑会晤是结束冷淡期的重要标志。但哈珀政府能否彻底恢复两国关系,不仅需要与意识形态外交思维彻底决裂,而且要妥善处理涉及两国关系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他在国内摆脱保守势力的羁绊。
   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情况看,虽然我们不赞成美方提出的G2概念,但是没有中美的共识和合作,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很难解决。这表明,中美合作不仅对两国利益关系重大,而且关系到整个国际社会的福祉。
  中美关系在新的一年如何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如何对待中国。国与国关系应该互利,不可能总是单行道。中国从来没有伤害过美国的利益,美国却不断伤害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种关系不可能长久。所以,在新的一年里,中美关系应体现更多的公平和平等:不可能只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美国却不断制造保护主义口实;中国不仅要在国际社会承担责任,而且要得到与责任适应的权益;为了东亚及世界人民的和平与稳定,希望美方也能顾及两国关系大局。
  李庆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执行秘书)
  
  拉美:中国急需明确拉美各国具体对华态度
  拉美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发展中拉关系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国在拉美国家外交中的位置。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动,拉美主要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各自的外交政策。比如说巴西,自卢拉政府上台以来,巴西的外交精英对中国的发展潜力有了很高的预期,认为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为巴西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为巴西外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创造了条件。另外,对于未来世界格局,巴西外交决策者的判断是,中国能够像美国、欧盟一样成为单独的一极。而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为巴西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参与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由此可以得知,巴西的精英阶层在对华政策的考虑重点不只是停留在“经贸互惠”层面,更多在于中国可以成为巴西崛起所倚重或借重的力量。因此,我们不能将拉美对华的态度与欧美其他国家混为一谈,明确拉美国家的对华态度,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对拉美的政策。
  二是要提升中拉贸易结构、扩大对拉美的投资。目前,多数拉美国家都认识到提升对华贸易结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国也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不能将改善贸易结构看成是拉美国家份内任务,而应该与拉美国家一道改善贸易结构,使中拉贸易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周志伟(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巴西研究中心秘书长)

相关热词搜索:时局 环球 连连看 2010 环球时局“连连看” 环球军事连连看的个人频道 环球民生连连看列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