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大包干”30年】 小岗村大包干是哪年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分田到户      1978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的冲动在坚冰冻土下缓缓涌动。   在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是全公社乃至全县最万的生产队,当年夏收分麦子,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全队18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一户是教师,一户在银行工作。
  1978年秋天,严俊昌当了队长。生存的巨大压力下,他偷偷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买行包产到户。村里老人们为严俊昌等几个干部担心,万一出了事,坐了牢,孩子和老婆谁来养?
  小岗人决定开会盟誓。
  腊月的这个冬日,傍晚。严立华一家就着微弱的天光,刚刚埋头喝完稀饭。队里没有公房,会议一般都在他家开。18户人家,18条汉子,情绪激动,七嘴八舌。会计严立学只顾闷头往纸片上记,没有标点符号,错别字也不少: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后面,各家各户挨个写下姓名,按下手印。
  这张揿满红手印的大包干秘密誓言,宣布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悄悄降临。
  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自1956年合作化以来第―次向国家交了12488公斤公粮;小岗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每年都向国家打报告要救济粮的安徽省肥西县,这年却打报告要求扩建粮仓,因为有1/4的粮食没处存放。
  从县到省,各级领导的心里终于不再忐忑。小岗村的秘密“泄露”后,他们曾以不同方式支持了大包干。半年之内,大包干经验在滁州地区乃至整个安徽全面推开,直到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华西村的3%
  
  然而,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这个农村改革先行者并非从此一马平川。
  “大包干”以来,直到上个世纪末,尽管小岗村家家户户都有粮吃,解决了温饱,但也就一直停留在“温饱”水平上,盖不起楼房,修不起马路,用不上电话,吃不上自来水,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家企业,甚至没有一处称得上卫生的厕所。
  作为引发中国变革的发轫之地,小岗村20年里“江山依旧,旧貌犹存”。
  1998年,江泽民同志到访前的3个月内,为了看起来“富裕一些”,当地政府给小岗村盖起了“大牌坊”:张家港援建了水泥大道,省里出资安装了自来水供应系统,开办了学校:凤阳县电信局免费安装了电话:家家户户都拥有了企业和社会捐赠的彩电和小岗村专用车。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同时抓紧制定确保农村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再次被确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8年9月22日下午,就在我家院子里,江泽民总书记与当年按手印的18户,还有村干部座谈,当场承诺,承包制30年不变,后来国家用法规形式把它固定了下来。”
  “30年不变”政策有其更深厚的出台背景。在第轮土地承包期内,有些地方土地经营权流转调整频繁,影响了农业的长期投入:在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个别地方没有把商品粮田的承包落实到户:少数种粮大户经营规模过大,又缺乏技术和经验,经营状况不良等等。
  “30年不变”对稳定人心有积极作用。但正如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陈文林说,要灵活理解,不变怎么能发展?
  1999年,陈文林受风阳县政府之托,带领一个专家组专赴小岗村考察,之后完成的小岗村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公司+农户”的集体致富模式。但时值中央领导视察一周年,“30年不变”犹在耳边,小岗村人失去了当年按红手印的勇气,也忽略了当年中央领导还说过一句,“希望小岗敢闯”。
  大包干解决了小岗村人的农食问题,让小岗村人过了几年好日子,但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同样闻名全国的华西、南街、大寨等名村的经济发展迅速,村民收入得以大幅提高,相比之下,小岗村的经济发展缓慢。2005年,小岗村人均收入3255元,仅是大寨村的60%,华西村的3%。
  
  土地合并,重走回头路?
  
  近30年时间里,每个小岗村人做梦都想致富。但当年的改革第一村为何远远落在众多明星村的后面?
  正如有三农专家指出,1978年改革开放之际,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逻辑起点,非常了不起。但改革领先不等于发展领先。和少数明星村镇相比,小岗更是中国千万个乡村的缩影。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不仅要靠天吃饭,更多地要靠市场吃饭。但由于基础设施不足,信息不列称,面对瞬启、万变的市场机遇和风险,绝大部分农民往往无所适从,最终在风险的考量下日渐保守。
  2000年5月2日,由中国小康村研究会、北京韩村河村、江苏华西村联合发起,在韩村河村举办了首届“乡村发展世纪论坛”。各省“第一村”经济发展历史展览同期举办。每个明星村的致富道路都不同,但产业化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却成为农村致富共同点。
  到2006年,小岗村已经连续三次到南街村取经。小岗村的人口数量是南街村的1/6,耕地面积是南街村的1.4倍,户均耕地面积是南街村的1.2倍。但是,2005年小岗村户均产值仅仅为南街村的1/13,耕地资源在小岗村产出的经济效益比仅为南街村的1.16。用当年分田单干的18个发起人之一,现已年逾六旬的严俊昌的话说: “原来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也照料不好,家里的地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转给了那些私人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不成,被自己那亩二分地束缚住了腿脚,迈不开步子。”
  “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3次到南街村参观后如此留言。
  2006年1月25日,沈皓等新村官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具体做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以自愿为原则,把农户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集并起来,以每年500元/亩的价格出租给农业公司经营,农民收取租金,以后再根据发展需要,由农民自愿将承包的土地入股直至转让。
  把村民手里的土地“拿上 来”并不容易。有人认为“现在合地还不是时候”:有人同意土地合并,但不同意入股,只同意以出租的方式交地再收取租金。列于小岗村的这一土地经营制度变迁,最大的反对声来自当年按手印分地的人。严宏昌就认为, “过去冒险分了田,现在却要倒回大集体,这不是搞倒退吗?”
  村民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2004年,小岗村与上海大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风味养猪场”,但是2005年,该养猪场效益很差。严留昌称:“当年说风味猪场的猪养成后比普通猪能多卖5毛一斤,到年底却卖不出去,比本地普通猪还便宜两三毛。让我入股养猪我不会干。”
  
  自上而下“三步走”
  
  面对小岗村在致富路上的反复与犹疑,很多专家和领导都相当理性。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陆子修坚持认为分田单干不是农业的未来出路,得把农民组织起来搞企业化,土地出租搞合作,不是否定大包干,恰恰是对它的完善和发展: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现买选择。
  安徽省建筑设计院院长左玉琅则认为,小岗村与中部地区大多数的农村很相似,是中部地区大多数村庄的典型代表,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远离大中城市,人口素质较低。基于此,小岗村应该走出一条能够代表中部地区大多数村庄的发展道路,给中部地区大多数村庄提供示范引导。
  无论小岗人愿意与否,这场改革已势在必行。
  而且,和第一次小岗村的“大包干”截然不同,此次改革不再出自村民自下而上的)中动,而将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
  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发展规划中,小岗振兴分为“三步”:
  第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土地合并以后,租给上海一家公司办合作化农场,将建起特色农业科技园、优质有机猪标准化连锁养殖小区基地和高效饲用原料实验农场。如果这些项目得以实施,将创造120个就业岗位,包括土地租金在内,小岗村每年将有1 32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2001年,江苏张家港长江村帮助小岗村建起80亩示范葡萄园,原来一亩地收入不到500元,种植葡萄后收入可以过千元。从那时候开始,小岗村的葡萄园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7年,已经有500多亩葡萄园,占全村土地面积的近1/3。现在使用沼气、牲畜等产生出的有机肥,村里开展无公害葡萄生产,打造无公害葡萄品牌,力争使葡萄收入每年为小岗村人均收入贡献2500元。
  第二步,开发旅游业,打旅游牌。
  2005年6月19日,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大包干纪念馆”正式在小岗建成开放,并已列入安徽省的“红色旅游”线路。开馆后已接待了2万多人次。由此带动小岗村的农业生态游和农家游等旅游业开发也已经在规划中。
  “第三步”是招商引资办工厂,发展特色产业。
  双孢菇作为小岗村的特色产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2006年,3名大学生到村里创业,搞起双孢菇大棚,尝试种植双孢菇,县里对此给予了肯定和扶持,无偿补贴6500元,并对每个棚给予1万元的贴息贷款。双孢菇种植效益不错,一个棚子纯利润上万元。凤阳县小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上门收购,加工成罐头食品销售到美国、韩国和日本。后来不少大学生、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员也跟着种植双孢菇,2006年,一共建了35个棚子、占地28亩,到2007年,老棚加新棚179个、占地150亩,发展速度很快。
  由于市场和价格的因素,2007年大棚效益不是太好,2006年最高卖到4元钱1斤,2007年保护价也只有2.2元一斤。农业产业调整风险比较大,但是小岗人也想出了应对的办法:拉长产业链,办粗加工厂。对收下的蘑菇进行简单加工并储存,价格好的时候抛出去,价格不好的时候储存起来,增强经营户抗风险能力。
  小岗村有200多亩水塘和低洼的水田,到现在已经有13户人家主动组织起来,到合肥等地考察学习海虾养殖技术,成立了以“大包干”带头人严金山为会长的小岗村海虾养殖协会,负责虾苗购买、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等。
  
  专业合作也是农民的重大创造
  
  在当地一位宣传部部长看来,小岗村的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包括交通、土地和人才。小岗距离凤阳县30多公里,周围没有便利的道路。村里只有1800亩地,地方太小,只要一发展势必大量占地,而这些土地很难让企业形成规模、形成产业链。此外,小岗村全村不到500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门技术培训的工人很少。而且“年轻人都不愿意呆在农村,现在在外面打工的有近90个”。
  凤阳一位县领导认为,小岗村很真实,它现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很典型,暴露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些局限。小岗村的困境,既是小岗变革的阻力,却也是小岗酝酿和生出更新的变革的动力。
  2007年3月底,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视察小岗村。
  “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个新的发展、新的提高。”
  中国农村改革又一次出现新的风向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断深化改革,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在与当年大包干带头人进行座谈时,孙政才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是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家庭承包经营,一定要铭记两点,一要坚定不移,二要长期坚持。
  《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刚刚通过的《物权法》明确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强化了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农民专业合作也是农民的重大创造。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通过合作为家庭承包经营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务。
  中央领导再次为小岗村的发展定调鼓劲。
  “大包干”确实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但一家一户粮食再丰收也卖不出“金子”。小岗村走由家庭承包向公司租赁经营,由农户单打独斗走向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关热词搜索:大包干 小岗村 小岗村“大包干”30年 小岗村大包干30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