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八十载: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金戈铁马十五载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中国人民解放军8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自南昌起义诞生以后,在22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在长期的人民战争中战胜强大敌人所取得的。没有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为国防的巩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宁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我军已经从革命战争时期在党领导下为夺取全国政权而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力量,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80年来,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建设和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党的绝对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我军已拥有一个值得自豪的过去,必将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新型人民军队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揭示中国人民军队的魅力,郭得河少将首先提出一连串引人思考的问题:“我军1927年创建时的主要成分是农民和旧军人,但是并没有像历史上的农民军一样成为农民武装,成立容易垮得很快;没有像旧军队那样没有战斗力。而是成为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的军队。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一支军队能够像我们的军队这样得到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支持这支军队?历史上的农民军、起义军很多,为什么不能得到人民群众这样的支持?为什么我们的部队能够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没有在条件艰苦的时候像李自成的军队那样垮掉、腐烂掉?”
  
  郭得河少将指出,这不是军事训练的问题,不是武器和军队人数等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中国共产党在军队进行的政治工作。组织体制、训练武器,其他军队都有,唯一不同的就是有没有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按照毛主席的说法,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以后,军队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革命军队怎么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政治工作,目的就是把全体军人培养成党的有高度觉悟的自觉战士,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打碎旧的社会机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只有在思想上用共产党的政治观把军队武装起来,使之接受共产党的价值观,接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任务。三湾改编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将党支部建在连上,使党支部成为连队全体军人团结和战斗的核心。同时提倡官兵平等,不能打人骂人,不能枪毙逃兵。建立士兵委员会,重大问题交由士兵委员会讨论,破除了旧军队的基本关系,从制度上保证了官兵团结。还规定不能搜俘虏腰包,尊重俘虏人格,因为俘虏也是老百姓出身。在前往井冈山的途中我们党又规定了军队的纪律,后来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一条是叫做“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士兵走在路上实在饿得受不了,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就要放一个铜板作为补偿。后来这条原则发展成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武装斗争走什么道路?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照搬苏联经验,在敌人力量最薄弱的地方扎根,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形成坚实基础,波浪似地向外发展,最后以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有很多好处,一是避免硬碰死碰,二是巩固了根据地,三是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因此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
  仗怎么打?毛主席很善于总结历史上的战略战术,根据当时条件和敌我力量对比来确定自己的作战方式。早期在红军较为弱小的情况下以游击战为主,不与敌军正面接触,形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后来红军力量发展了,从井冈山到赣南地区打运动战。毛主席创造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在整个革命战争时期没有出现大的挫折,而是一步一步从胜利走向胜利。
  军队建设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各地武装起义创建根据地到三次“反围剿”期间发展壮大,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出现重大挫折阶段到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领导下健康发展。以后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成长壮大,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发展,最后形成有利于我军的敌我力量对比。这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开展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基本力量,然后渡江解放全中国。除了台湾和沿海部分岛屿外,整个大陆又回到了人民的手里。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郭得河少将自豪地举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例子。他说,“战争中人民军队所体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久纪念和传承的”。
  在抗日战争中,驻新加坡英军集体向日本投降,国民党的一些部队成军成师地投降。而与此相对照的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被包围也好、走上绝路也好,八路军和新四军没有一个班投降日寇。最典型的是狼牙山五壮士集体跳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郭得河少将说,“这很说明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他还举了一个抗日战争中我们的部队英勇作战的例子。贺龙部队中的一个团追击敌人的一个团,要以一个团的兵力吃掉敌人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是很艰难的。但是我们的部队十分英勇,紧紧咬住敌人不放,以便等大部队到来以后围而歼之。我们的军队抄山路追赶,终于追上了,在河北省河间县的齐会展开战斗。我军在山坡上追击敌军纵队的中部,若继续追赶,敌人一旦进了村子就不好办。于是我军马上向敌军腰部发动攻击,因为打敌军先头部队已不可能,打敌军尾巴则敌人只会跑得更快,打击敌军腰部则敌军首尾会蜷曲过来。就这样,敌军被我军牢牢地吸引住。待大部队赶到,敌人的整个部队就被我军吃掉了。郭馆长说,“形成对照的是日军的一个班能够把国民党一只部队追得跑几百里。河南有一个逃跑将军,距敌人几十里就开始跑,几天就把整个河南丢了”。
  解放战争中我军同样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开始,蒋介石志满意得,因为他此时兵力强大,还掌握着全国政权,抗战胜利也让他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威望和国际威望。因此国民党对共产党不屑一顾,号称“3个月消灭共军”。然而蒋介石打内战不得人心,搞独裁不得人心,压迫人民不得人心。打了不到四年,自己的主力就被消灭了。解放战争中我军也表现得极其英勇善战。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大军12万人将黄维兵团的12 万人围得动弹不得,12万围12万,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之后,华野调集部队加强包围,一口将敌军吃掉。
  最后,郭得河少将总结道:“一句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使部队的一切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普通的军人――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士兵――都迅速地被教育改造成人民的自觉战士。这个自觉性体现在哪里?集中起来,就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为之献身的对象,把上级的指示和作战任务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奋斗目标;把军事训练和管理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必须积极响应的东西。所有的军人都自觉地训练和提高自己,把军队的纪律和荣誉当成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把全体战友都当作自己的同志和兄弟来关心。这样的一支军队,必然无敌于天下,必然能够以处于劣势地位的条件战胜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正因为它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着人民,所以不管任何艰难困苦,它都能团结奋战。所以我军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长征,两万五千里的光荣与梦想
  
  郭得河少将对长征怀有无限的敬佩与自豪,他向我们详细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过程和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以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无与伦比的辉煌业绩向世人昭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关于长征,毛主席有一个著名的概括:“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首先,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甚至可以说,长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纵观古今中外的所有历史事件,没有任何其他的历史事件像长征一样,受到不同的国家,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时代的人的一致钦佩。包括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都没有像长征一样,不仅中国共产党人赞颂它,中国人民赞颂它,外国人赞颂它,甚至连我们的对手国民党军队也佩服它。有多少人在重新追寻着红军的足迹!有多少人在研究着长征!长征中所体现的不畏艰难困苦、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要克服困难。这正是无论持何种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人都无一例外地佩服长征的原因所在。
  其次,没有哪一个历史事件,能够像长征一样,形成一种伟大的精神。“苦不苦,两万五”。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不仅被继承下来,而且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为全民族所认可的,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常常说“新长征”。
  再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历史事件能够解决关乎国家和民族、党和军队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长征解决了党的领导核心问题,奠定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是长征中最集中体现的精神。党内的团结、军队内部的团结、官兵友爱,这种钢铁一般的团结,是在长征中巩固起来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也是在长征中得以巩固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使其成为共同的革命力量,为中国人民的前途共同奋斗,形成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是在长征中基本确立的。长征沿途经过了非常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地,不管是彝族、藏族、回族、瑶族、苗族,全都在党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尊重各种宗教。在长征过程中,不管是回教、天主教、藏传佛教,都一律得到尊重。宗教自由的基本政策就是在长征中基本确立的。还有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也是在长征中基本成熟的。所有这些成就,不光解决了革命战争中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仍然起作用。今天56个民族大团结,也正是得益于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长征中确立的一整套原则。
  最后,没有哪一个历史事件能够像长征一样,成为各方面的学者、艺术家研究和讴歌的对象。长征中包含着取之不尽的思想、精神和艺术元素,是无比丰富的宝藏。70年过去了,对长征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
  长征可以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身处绝境而不动摇,在极其危急的关头体现出一种坚强的信念。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湘江战役,是红军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虽然因为错误的领导导致红军兵临绝境,靠着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团结,红军还是杀开了一条血路。但是牺牲非常大,一开始的8.6万人只剩下3.5万人。一路上还面临着重重包围,但是军队没有散掉。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了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二个阶段是伟大的转折阶段。转折的根本标志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成熟的标志在于开始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又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阶段,红军跳出了包围圈。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了我们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作战指挥上的机动灵活。第三阶段是爬雪山、过草地,战胜艰难困苦,体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四阶段是胜利会师。会师之后,党和红军为民族大义,胜利完成抗日救国的任务,把革命大本营变成抗日的前进阵地,体现了民族利益至上的精神。在长征的全过程中,始终贯彻了坚信党的领导、坚信革命必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郭得河少将举了长征中两个经典的事例来充分展示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红军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进行长征。一路上需要与强大的敌人斗争,与极其艰难的自然条件和饥寒交迫作斗争,还经历了严重的党内斗争。在敌人面前我们的红军战士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过草地的途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很典型的是成立“草地党支部”。茫茫草地中,这些掉了队的红军伤病员,谁也不认识谁。一个党员问大家谁是共产党员,十几个党员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了临时党支部。虽然战友之间原来谁也不认识谁,但是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战斗集体。据郭得河少将介绍,在军事博物馆的展览中有一件棉背心,上面有128个补丁。穿这个棉被心的人是一名姓周的指导员,他在雪山上把这件棉被心脱下来给一个伤员穿,这个伤员就活下来了。后来国家建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就把这件棉背心捐给了馆里。讲到这里,郭得河少将激动地说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战友生命的精神。有这种精神的队伍能不打胜仗吗?”
  在这些恶劣条件面前,老百姓也给予了极大支持。郭得河少将说,过草地时连本来与汉民矛盾很深的藏民都主动地给我们送粮食,才使我们军队在草地 上生存下来。那时藏民和回民等少数民族都跟着红军走。红军靠着高度的政治觉悟、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够吃尽天下苦,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谈到长征过程中张国焘搞党内分裂的问题,郭得河少将坚定地说道,“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广大指战员是听党中央的,因为我们是为中国革命、为中国老百姓奋斗的,而不是为个人。当一个人走上错误道路的时候,不管是什么状况,我们的军队指挥都跟着党走,所以张国焘一个人都带不走,他在陕北逃跑时连警卫员都带不走。我们的红军是听党的,是干革命的而不是听个人的。这是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根本基础”。总之,长征中红军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战胜了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挑战了生存极限,团结一致,战胜了个别人的分裂阴谋。到达陕北后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标,全国红军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陕北形成新的革命大本营。
  长征之所以在历史上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由其在伟大的斗争过程中缔造的丰富的精神和深刻的内涵决定的。面对长征,人们不得不感动。去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据郭馆长介绍,长征展中得到了观众自发的八万多条的留言。有不少大学生在留言中说,看了长征展,了解了长征,才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真正了解了中国人民。现在已经很少听到在公共场合喊政治口号了,但是在这些留言中,群众发自内心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这样的口号,因为他们真正为共产党和红军的精神所感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陈赓
  
  问及郭得河少将作为一名军人最欣赏的红军将领是谁,他讲是陈赓将军。陈赓,生于1903年,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陈赓是一个具有彻底信念的共产党人。不仅大智大勇,而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用郭得河少将的话来讲,他是一个“上与天子同堂,下与乞丐同席”的人,非常爽朗,非常乐观,在原则问题上又非常坚定,在打仗中活用战术非常典型。抗日战争中有一场有名的神头岭战斗,当时刘邓决定在神头岭伏击一支三千多人的日军部队。神头岭的路处于山脊而不是山谷。团长营长看了地形后垂头丧气:没有山沟,在山脊上怎么打伏击?陈赓哈哈大笑:“老天爷哪里会给我们造那么多的山沟?难道没有山沟我们就不能打了吗?在山脊上我们照样伏击敌人!”国民党部队原先在神头岭的马路两边挖了很多战壕,于是陈赓就决定把部队埋伏在这些战壕里。日本鬼子到了伏击地域以后,怕远处的山上埋伏着八路军,便让侦查官骑着马带着望远镜,对着远处山上的村庄一间一间屋地搜索。却不知道我们的战士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日军大部队一上来,我们的战士就一步跳出战壕,直接冲上去跟敌人拼刺刀,消灭敌军2000多人。这是活用战术的非常典型的例子,不拘一格,大智大勇!没有勇气和智慧是不可能这么干的。
  建国后,陈赓同志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同志不仅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立下卓越的功勋,创造了例如神头岭伏击战这样的著名战例,更在援助越南人民抗法斗争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帮助指挥并取胜的边界战役,是越军抗法战争以来最大的胜利,共歼敌8000余人,解放了边界沿线大部分城镇,将法军的势力范围推回到内地,越北根据地形势得到根本改观。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同志长期兼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一职,培养了大批军事工程技术干部,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赓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陈赓同志在上海逝世,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相关热词搜索:无往而不胜 人民军队 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八十载: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 金戈铁马八十载 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