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恶俗文化“流感”|恶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什么是“恶搞”?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该词的定义,对恶搞一词的最初使用情况,我们一时难以考证。有人说,恶搞一词源于日本的一个流行词汇――kuso,其本意就相当不雅,和排泄有关。该词由日本传入中国香港和台湾后,随后传入大陆,成为互联网上和BBS上的一种特殊文化蔓延开来。中国的互联网上流行的恶搞,多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而且越是我们认为经典神圣的,越被恶搞。没有底线的恶搞已经不是恶作剧,更不是幽默和智慧,而是黑白颠倒,将历史和人物丑化和异化,逐渐把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引向一个不确定的方向,它已经渐渐成为恶俗文化的盛宴。
这种亵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恶搞,我们应当十分警惕并自觉抵制。对网络恶搞、商业广告恶搞、中国文字成语恶搞、古代经典恶搞、历史人物恶搞、历史事件恶搞等,应当进行批判、疏导和整治;对涉及到民族利益、国家形象的经典著作、历史人物以及其他文化形态的恶搞应当给予惩罚。同时,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大力创造先进文化,用先进的文化痛击恶俗文化,从而还给社会一个文明健康的文化空间。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经警告:“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滑稽戏虽然也是一种幽默的艺术形式,但是,现在流行在互联网上某些恶搞完全是恶俗的文化垃圾。他们败坏优秀文化,破坏人们心中美好的形象和事物,蚕食真、善、美,亵渎艺术,污染视听,目的只有一个,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当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经典被人肆意篡改成庸俗不堪的荒诞故事,我们为数不多的经典文化记忆正渐渐被毁灭的时候,我们惊愕、愤怒,再也无法保持平静、无动于衷。我们大声向读者发出号召:大家一起来抵制这种用网络话语方式的恶搞霸权,对恶搞一起说“不”!
“经典”恶搞实例
恶搞,2006年因为胡戈的一个“馒头”而在中国急剧升温。按照胡戈的解释,他所说的恶搞,不是恶意,而是“夸大,超出常规”的意思,只是种“滑稽模仿”。恶搞这种“黑色幽默”过了头,超出了道德的底线,就会面临老鼠过街、黑皮偷面包的命运。
恶搞崇尚“颠覆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产生的后果不仅仅是博取大家的笑,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让大家担忧的是,网络恶搞已经扩展到了各个领域,这种影响已经到了举目皆是、触手就及的地步。
福娃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因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而备受国人的喜欢。然而,福娃也被恶搞成数个版本,有的将一些著名笑星的漫画头像安到了福娃的头上,有的将福娃的头像置换成2005年五个超级女生,有的将福娃改制成了香港电影《无间道》的宣传海报,还有一些人用改头换面的手法将福娃变成莫名其妙的北奥福娃战队、葫芦兄弟版、圣斗士五福娃、黑暗使者五福娃等等。而遭遇肖像侵犯的远不止福娃,许多名人肖像甚至名画在一些恶搞者的恶搞下纷纷改头换面,布什成了人面兽身,李宇春成了雌雄同体,《开国大典》成了《开饭大典》……反正,在这种图片恶搞中,你越是风云人物、社会名流越容易被他们恶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他们的效果。
因为禽流感蔓延,一首为鸡叫屈的《我不想说我是一只鸡》的歌曲在网络上流传,“我不想说我是鸡/我不想说我很清洁/我不想说我很安全/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等待被扑杀的危险……一样的鸡肉,一样的鸡蛋/一样的我们咋就成了传染源……”如果说此歌还有些寓意的话,那么之后出现的《吉祥三宝》“小偷版”和“离婚版”实属恶搞。
相对于前面几个类型的恶搞,对红色经典的恶搞更应当口诛笔伐。不久前,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访问记,居然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如此“颠覆”英雄的历史形象,对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进行肆意恶搞、“否定”,则完全是颠覆了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
恶搞其实不仅仅在视频、图片、歌曲以及红色经典上泛滥,许多我们熟悉的、传统的都被恶搞者打上了恶搞的“标签”。当这些恶搞泛滥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迷惑:究竟还有没有是与非,对和错?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谁是曾经的英雄?我们应该弘扬什么,肯定什么?什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灵魂?当一个民族从迷惑走向混沌的时候,当道德失去了驾御力度,社会从否定一些走向了否定一切,恶搞将会颠覆我们的什么?这是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必须深思也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细数恶搞“六宗罪”
恶搞在民间如火如荼,其犯下的“罪”也悉数可举。
牵强附会。一些网络恶搞者利用名人或知名品牌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牵强附会地编造出一些奇闻轶事以吸引网民的眼球。以这类手法制作的恶搞剧,其恶搞对象一般都是那些妇孺皆知的人物,而恶搞的内容则需与人们的思维定式大相径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轰动效应。“炒作大王”邓建国把眼光瞄准在雷锋的“私生活”上,以雷锋生前曾与一位女同志(王佩玲)通信为根据,硬把王佩玲说成是雷锋的女友,并以此为据准备拍网络电影《雷锋的初恋女友》。
无中生有。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恶搞。许多网络恶搞者心中想到的就是怎么才能令人惊讶、发笑,只要能达到这个效果,连牵强附会都不用,想怎么编排就怎么编排。如恶搞《西游记》时,孙悟空偷吃了“伟哥”;恶搞《红楼梦》时,贾宝玉成了“文革”中的造反派等等。
无聊浅薄。恶搞类作品借助他人作品之外壳,拼凑装填一些自认为十分有趣,实则插科打诨、胡搅蛮缠、装疯卖傻之类的语言或动作,粗制滥造之后端了出来,塞给你看。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俗不可耐。
投机取巧。恶搞类作品往往刻意瞄准古今名著、中外经典、英雄人物、名人名言等进行肆意篡改,利用人们熟知的优势,达到偷梁换柱、鱼目混珠,容易被受众接受的效果。这样做,不需要辛勤的创作劳动,成本不高“成名”快。说穿了,是江郎才尽之后的伎俩。
没有生命力。恶搞类作品既谈不上艺术性,更不去考虑思想性。历史早已证明,没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虽然可以“风光”一时,但终究是难以走远的。恶搞类作品迟早会失去市场,被人们所不齿。
贻害社会。恶搞类作品不负责任、恶搞者肆无忌惮的篡改,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纯真与龌龊、诚信与虚伪,甚至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动之间,不再是泾渭分明,而变成了一片混沌,甚至黑白颠倒。当今网络时代,青少年一代本来已经在渐渐远离经典名著、高雅作品的熏陶,并且对英雄人物的理解趋于多元化,如果再经过恶搞类作品的扰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怎样的错乱?
……
恶搞之罪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样的恶搞。恶搞是荣辱失范的败德行为,它容易造成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是对理想信念、诚实守信、良知善行、劳动创造的颠覆。此风该刹。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理想、需要榜样、需要诚信、需要信仰!
群“P”恶搞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温儒敏教授:恶搞成风影响文化生态,颠覆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当今许多正直的人抱怨风气不好,物质上虽然富足了,可是整个生活品质还应当提高,不能任虚无、玩世、粗鄙的空气弥漫周遭。那些肆意颠覆和解构经典的垃圾出版物和传媒作品,在造成社会生活粗鄙化方面难辞其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余开亮博士:“红色经典”的改编必须遵循原著的核心精神,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必须体现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改编虽然可以在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叙事的细节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等方面下功夫,但原著中倡导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革命激情不能丢弃,更不容恶搞者亵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友渔:对于恶搞,规范很有必要,这既是为了纠正某些不健康的做法,也是为了保障多数人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创作、传播、接收有影视剧情节的作品。问题是如何规范,即我们要准确地界定取缔什么、限制什么、支持和保护什么,我们的规范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也要有恰当的方式、方法和尺度。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红色经典不容“恶搞”,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容“恶搞”。我们的民族语言、我们的文明不容胡编。不只是在网络上不容“恶搞”,其他媒体也要清除“恶搞”,这一点要旗帜鲜明。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都要去保护。我们需要创新,但是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而不是颠覆原有的传统文化。
光明网负责人张碧涌:“恶搞”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影响更恶劣。如果大量的青少年天天在“恶搞”成风的虚拟空间里成长,接触的全是离经叛道的表现方式和哗众取宠的传播风格,他们就会把追逐无厘头文化作为时尚,把叛逆、反传统作为价值取向。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网络“恶搞”有四个危害:一是把英雄人物变成小混混,甚至变成反面人物,结果等于告诉大家不要有理想信念,这是危害性最大的。二是诚实守信的美德在网络“恶搞”那里没有了任何价值,弄虚作假反而能够取得轰动效应。三是连英雄都可以变成不好的人,这等于说当好人、当坏人都无所谓。四是把人家的东西拿来随心所欲地编一编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创造。
网民拔剑向江东:很多时候,我们对这种调侃、践踏、丑化选择了沉默,一再容忍,但恶搞必须有底线,大众情感不容亵渎,真善美和假恶丑不容混淆,公众心中应该有一条道德红线。在法国,圣女贞德永远是民族英雄,民众不会容许对她调侃打诨;在美国,马丁•路德•金是反种族歧视的无畏战士,公众不会容忍对他的丑化戏谑。现在,互联网已经发展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化的宽松包容,绝不能放任自流。
小学生父亲林江: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恶搞者要有“父亲”的自律意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一个父亲,你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的恶搞作品?如果不愿意,那么也不应让其他孩子受到这种作品的误导。大概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看到拼贴裸体的恶搞图片,让自己的孩子在恶搞雷锋、董存瑞中是非善恶观变得模糊,这种“私爱”应推及对所有孩子成长影响的关注上。因为你自己的孩子也生存在这个舆论空间中,如果价值观被颠覆、道德被消解,没有一个孩子会幸免于误导。
坐视恶搞?NO!
恶搞的泛滥成灾,终于使它进入了官方“关怀”的视野。
国家广电总局目前正在制订互联网视频的新管理条例,其内容主要是对视频网站放任自流的违规现象进行“清扫”,“新条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广电总局将适当放宽网络视频提供商的准入机制和资质认证。凡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TOM等上市互联网公司,均被视为拥有开展视频服务的资格。那些未上市公司则视情况而定。这对于国内数以万计的中小视频网站而言,显然是个不妙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主流媒体也开始对轻蔑、歪曲与亵渎经典的现象说“不”,对恶搞的不健康和庸俗化开始了“声讨”。《光明日报》甚至专门召开了反对恶搞的座谈会,报道也态度鲜明――《恶搞红色经典,将被追究法律责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9.5%的公众觉得恶搞“混淆了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一些成年人看了只会一笑的东西,却给孩子们带来价值观的模糊与混淆;同时也会使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电视、网络,耽误学业,甚至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恶搞扰乱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善良的人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严肃的文化工作者不应保持沉默,对这一现象理应大力制止。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基本道德风尚,再也经不起如此糟蹋了!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始终有责任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捍卫经典就是捍卫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我们有责任捍卫经典!
要防止恶搞成风,并使之收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捍卫优秀的文化传统与道德风尚。
首先应提高对恶搞危害性的认识,正面教育引导年轻网民们都来参与,大家一起监督对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的恶搞行为,对它们进行声讨,从而创造一个清洁的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具有传播广泛便捷、手段先进、形式多样等特点,因而青少年受众多。网上恶搞盛行,危害性极大,必须高度重视。如何使恶搞止于智者?网站管理层要负很大责任。有些网站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为恶搞提供阵地,甚至推波助澜,说到底是在败坏社会道德,甚至是在纵容犯罪。如此放纵侵犯知识产权,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毁掉自身的生存空间与利益。网站既然对网上恶搞的产生负有责任,对于防止网上恶搞成风就有更大的责任。风从哪里来,必须在哪里灭掉,要尽快地把网上恶搞现象制止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是当务之急。要确立评价机制,对好的和坏的网络文化现象都要抓典型。一方面加强网民道德自律的引导,另一方面要建立网上监控、制约系统,使不良信息在网上无处藏身。
除此之外,对显属侵犯知识产权的恶搞行径,必须拿起法律武器,坚决予以无情打击,方能有效刹住恶搞歪风邪气。
另一方面,面对来势猛烈的解构之风,一味采取硬性地压制和封堵收效未必很好,正面教育引导又难以立竿见影,积极的办法只有与时俱进,在增加精神食粮供给上花大力气,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精品,才能真正有效地抵制这股风潮。
相关热词搜索:恶俗 流感 警惕 警惕恶俗文化“流感” 警惕恶俗文化对精神的侵蚀 警惕恶俗文化流感 频道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