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大制作之外,稀松平常:唐山大地震的制作成本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从前冯小刚是个穷孩子的时候,只能因陋就简,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冯氏幽默的小制作贺岁片。这些年,冯哥有了圈大钱的影响力,于是开始搞大制作,从《夜宴》直到今天的《唐山大地震》。一个普通的电影,一旦加上了“唐山1976”的标签,它就变得不再普通,从这个逻辑上逆推回去,正在全国热映的冯氏影片《唐山大地震》如果去掉标签,还只是一部普通的影片。
  冯小刚这个片子设置的二难选择其实就是女朋友刁难男人的通行套路――“我和你妈一起掉河里,你会先救谁”(当娘的也忒冤,不知有多少个亲妈都被热恋中的儿子身边的年轻女子这样虚拟过掉进水中,想想年轻女孩也真不够意思,还没打算以身相许呢,先让人家老妈遭上一回灾――当然她们自己也跟着一起跌进去)。只不过影片里做了一个小小的置换:只有一个活命指标的婆、媳换成了姐、弟,老妈成了那位手执骰子决定非A即B的主儿,看似大权在握,实则比谁处境都惨。片中母亲李元妮被当初在唐山大地震背景下撕心裂肺的选择沉重地压了32年,一点也不显得虚拟。
  太多的朋友先入为主,一看到“地震”,特别是“唐山地震”,就上赶着把它想像成大制作的灾难片。等到在影院里看过了也哭过了,回到家里睡醒一觉,大脑才明白过来:敢情就是一部“中国式灾难片”啊,片长的前1/5演的是“一方有难”,剩下的,即另外的1―1/5篇幅上演“八方支援”,而片子末尾亮一横批,上写七个大字:“天灾无情人有情”,当然这个片子最后强调的“亲人毕竟是亲人”,也是一样亮横批儿的功效,只不过更切近故事情节,也更狭隘。
  “23秒,32年”,是《唐山大地震》最大的宣传噱头。这两个对称的阿拉伯数字,与其说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钥匙,不如说它其实仅仅是宣传噱头而已。片中拍得最精妙之处,是从片子开始到地震结束那几分钟的大制作场面,据说这是分别发包给英国、韩国等三家大的特技公司给做的活儿。一旦地震结束,到了演绎人物故事,就迅速蜕化到一般电影水平了。特别是方登、方达姐弟俩长大成人的过程简直是偷懒得不成样子,像是两只飞去来器,好歹人家非洲土著的飞去来还有个漂亮的飞行轨迹,这姐弟俩在片中只有飘忽的几个小片段的穿插就算是交待了成长过程。编导满足于此,然后就急乎乎地把两人空投到汶川地震中去相逢一笑泯恩仇去了。
  片中纠结32年之久的母女矛盾几乎是在瞬间就得到了解决,虽然是借助于2008的汶川大地震的宏大惨烈背景,但在人物这边,则来得太过简易,仅仅是方登听到弟弟方达向人悲情讲述1976年唐山地震时母亲做出牺牲姐姐而救弟弟的抉择的艰难和由此对她一生的毁灭性打击;还有后面方登看另一个母亲类似的抉择:是保全孩子牺牲救援人员,还是牺牲孩子的一部分从而减小救援的风险。那一瞬间,一切内心的纠结似乎变得烟消云散了。在这个影片里,植入汶川大地震的作用仅在于消解这一小纠结,相比来说,我宁可小刚导演更多地植入剑南春和中国人寿的广告,也不同意他这样轻易地植入汶川,尽管剑南春及中国人寿跟片中的情节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汶川地震看似既有呼应又有关联。问题是,植入这么大的一场人间灾难,而仅仅为了解决方登的一己内心纠结,实在太过奢侈,也太霸道和不慈悲了。
  老王在到影院亲自观看的同时,也喜欢看别人的影评文字,可以提供更立体的观看视角。跟冯小刚每部电视都有褒有贬一样,本片一出,哈冯派与骂冯派迅即分立山头。最有观赏性的是些一句话影评,哈冯一派中最震撼的是:“那些没看就说难看的,全家地震震死”,颇叫人疑心这是影院的托儿;最阴毒的一条是在一家五颗星为满分的电影论坛上:“所有给一星的,阳痿十年”,估计出自雄性影迷之手――同行是冤家啊!■
  

相关热词搜索:唐山 稀松 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大制作之外 稀松平常 唐山大地震 张子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