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登之死与国际反恐斗争走向】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11年5月2日,“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击毙。拉登之死,是国际反恐斗争的“积极进展”,也是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十年来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犹存,“后拉登”时代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影响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局势更趋复杂动荡。为此,国际社会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与地区安全稳定。
阿富汗战争加速进入终局阶段
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对其阿富汗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是明确目标,降低要求。奥巴马摒弃了布什政府借反恐推广民主的设想,把阿富汗战争的主要目标限定为“打败、击溃、破坏”“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网络。美国认为,防止“基地”组织卷土重来,是维护美国国内安全利益的有效手段。第二是增加战略投入,大幅增兵阿富汗。2009年12月,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并于2010年基本部署到位。奥巴马同时也呼吁其盟国加大对阿富汗兵力投入,遏制塔利班反扑势头;继续加大向阿富汗提供民事援助的力度,帮助改善当地民生。第三,寻求地区合作,加强同国际社会协调。奥巴马强调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表示愿继续寻求阿富汗邻国及地区国家合作。
在美国的推动下,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2010年1月在伦敦举行。与会国家与国际组织表示一致支持阿富汗政府的政治和解方案,提出国际援助部队应加大力度培训阿富汗安全部队,及早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责任。阿富汗问题伦敦国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阿富汗战争开始进入终局阶段。2010年11月,在北约里斯本峰会上,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就撤军问题作出明确安排,提出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责任工作,从2011年初开始直到2014年底。在这三年过渡期结束后,北约部队仍将留在阿富汗,但主要从事培训与指导工作,不再有战斗任务。
但美国阿富汗新战略进展并不顺利。根据奥巴马政府2010年年底发表的阿富汗战略年度评估报告,美国增兵战略开始收效,“基地”组织受到极大削弱,塔利班势头得到遏制,但形势依然“脆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逆转”。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民众对阿富汗战争的支持屡创新低,超过64%的美国人认为阿富汗战争“不值得”。受国内政治压力上升影响,美国的北约盟友更是急于撤离阿富汗,留在阿富汗的盟国部队也不愿从事战斗任务。
进入2011年,美国在阿富汗面临的压力不断上升,开始调整同塔利班对话的政策立场。2011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亚洲协会发表阿富汗政策演讲,提出美国将继续在军事、政治、外交三个层面进一步加大对阿富汗的投入,推动阿富汗过渡期顺利进行。希拉里强调,在阿富汗的外交行动,旨在孤立“基地”组织,争取塔利班加入阿富汗政治和解进程。希拉里还强调,阿富汗的和解进程,将有赖于阿富汗各邻国的支持,其中巴基斯坦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希拉里的讲话表明,奥巴马政府已悄然改变了同塔利班开展对话的前提条件,把阿富汗的政治和解作为其阿富汗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据媒体报道,美国已经开始同塔利班代表进行秘密接触,希望通过谈判,推动塔利班承认阿富汗宪法,放弃武装暴乱活动,以及对“基地”组织的庇护。
奥巴马政府阿富汗新战略的出台与实施,一直伴随着激烈的辩论。以副总统拜登为代表的“反恐派”与军方为代表的“反叛派”,对美国是否增加及维持在阿富汗大量驻军,打击“基地”组织及塔利班武装争执不下。“反恐派”认为,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目标既然是“基地”组织,那么就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打击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头目与网络。因此,美国没有必要派出大量作战部队,更不用考虑阿富汗的“国家重建”问题。“反叛派”认为,要消除“基地”组织对美国的恐怖威胁,必须大量增派部队,通过“清除、坚守、重建”三个阶段,才能向阿富汗政府最后移交安全责任。根据“反叛乱战略”,以及美国在伊拉克的经验,“反叛派”强调,反叛乱战略行动,一般需要12―15年时间才能见效。美国已经在阿富汗呆了近十年了,2014年正是该战略见效成功之时。
拉登被击毙后,美国政府内部“反恐派”与“反叛派”的辩论并未平息,其中针对2011年7月美国撤军规模问题的争论尤为激烈。对“反恐派”来说,当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就是为了打击策划实施“9•11”的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现在拉登已死,“基地”组织遭受重创,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目标基本实现,美军可以从2011年7月开始大幅撤减。对“反叛派”而言,拉登被击毙正好说明了美国增兵战略成效显著。美国应该坚持现有战略,乘胜追击,加大力度打击塔利班,迫使其尽快同意和谈。如果2011年7月大幅撤军,只能前功尽弃。
美国国内智库对此也是各执一词。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提出,美国在撤军问题上,不能首鼠两顾。这样做会使美国丧失同塔利班谈判的主动权,失去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而塔利班仍可采取以拖待变战略,等待美军撤走而消极应对。因此,为推动阿富汗各派最终实现政治和解,美国必须顶住国内压力,咬牙坚持,继续大力打击塔利班,待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后,方可罢手。
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则提出了全面的战略。该中心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建议美国政府采取以下策略,维护美国在南亚和中亚的安全利益:一要加快同阿富汗政府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定》,为美国2014年后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提供法理基础和框架;二要制定明确的巴基斯坦政策,强化对巴基斯坦民选政府的支持,帮助巴基斯坦发展经济,逼迫巴基斯坦国内支持同情恐怖分子势力,调整对巴基斯坦的援助重点;三是推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条件成熟时,加快“信任措施”建设,同时深化美国与印度的全方位交往,鼓励中国的“和平崛起”;四是继续推动南亚和中亚的贸易往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维护稳定;五是制定美国与本交流规划,减缓地区强烈的“反美情绪”,加快美国与地区的合作协调。看来,尽管拉登已死,但美国的阿富汗撤军问题,还将是奥巴马政府十分“纠结”的一个问题。
美巴关系是阿富汗战争
能否终局的决定性因素
巴基斯坦可能是受拉登之死影响最大的国家。作为美国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前线国家,巴基斯坦也是美国阿富汗新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十年来,巴基斯坦为国际反恐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美巴两国关系一直不顺。一方面是因为巴基斯坦国内有强烈的反美情绪,反对巴基斯坦政府过分“屈从”美国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巴基斯坦国内恐怖活动频繁,宗教极端主义盛行,巴基斯坦本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加强同国际社会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符合巴基斯坦自身的安全利益与维持国内稳定的战略需要。
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新战略出台以来,美国加大了对巴基斯坦的战略投入与沟通。2010年初,美国同巴基斯坦建立“战略对话”机制,加大对话沟通力度。此前,美国国会还通过专门法案,承诺五年内提供75亿美元援助,重点解决巴基斯坦电力、供水、基础设施、农业发展等民生问题。希拉里国务卿亲自过问巴基斯坦的电力短缺问题,提出1.25亿的电力计划,帮助巴基斯坦解决缺电问题。希拉里还开展了对巴基斯坦的“公共外交”,同巴基斯坦民众直接对话。但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两国龃?不断。2011年年初,“戴维斯案”又令美巴关系相当紧张,反恐合作面临新的复杂因素。
此次美国在事先未通报巴基斯坦的情况下,突袭本•拉登得手,令巴基斯坦军方,特别是情报部门尴尬万分。最令巴基斯坦恼怒的是,美国政府高官公开声称,这样做是不相信巴基斯坦情报部门,生怕“走漏”风声,影响行动效果。这导致巴基斯坦政府内外各界强烈反弹。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在议会发表讲话,巴基斯坦议会通过决议,谴责美国侵犯巴基斯坦主权行动。巴基斯坦公众舆论更是群情激昂,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和讨论同美国的反恐合作。
在此情况下,美国被迫开始要修补同巴基斯坦的关系。5月15日,美国参议员约翰•克里访问巴基斯坦。克里称,美巴关系正处于“关键时刻”,两国需要解决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美巴可以变得“更好”。5月2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陪同下突访巴基斯坦。这是拉登被击毙后访问巴基斯坦的美国政府最高官员。希拉里在访问中赞扬巴基斯坦的贡献与牺牲,宣布“迄今未发现任何证据证明巴方高官庇护本•拉登”。希拉里称,美国重视巴基斯坦的利益与关切。但美巴关系已进入“转折点”,需要两国共同维护。希拉里同时向巴基斯坦提出四大要求,包括提供“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头目的情报、支持阿富汗政治和解等。对于今后的反恐行动,美国表示要尽量共同行动,但并未明确承诺不采取“单边行动”。
作为回应,巴基斯坦方面表示愿与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继续合作。巴基斯坦很快归还了美军突袭行动中损坏的直升机残骸,还同意美国情报部门搜查本•拉登住所,允其接触拉登的妻子,以了解本•拉登更多的情报。但许多观察家对美巴关系改善的前景并不乐观。希拉里的访问,只是暂时制止了两国进行下滑的势头,并未消除引发美巴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因素。巴基斯坦媒体评论说,美巴关系像一桩糟糕的婚姻,濒临离婚,但美巴两国目前互有需求,双方都无法承担“散伙”带来的后果。随着阿富汗战争终局的发展,地区形势的重大变化,特别是美国欲借加大同印度在地区及反恐问题上合作,向巴基斯坦施压,将使两国的猜忌更深。
对于美巴关系的未来,有美国学者提出,奥巴马政府应借拉登被击毙良机,综合利用美援、阿富汗军事行动及国际压力,逼迫巴基斯坦政府采取行动,剔除其情报部门的“坏分子”。在反恐问题上,美巴之间应建立一种“工作关系”。但从长远看,美巴关系的未来还在于巴基斯坦的民主化,即通过推动巴基斯坦国内政治改革,逐步强化民选政府的地位,减少军队对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更多的分析家指出,美巴关系错综复杂,美巴反恐联盟受到巴基斯坦民意困扰,虽然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经援,但巴基斯坦多数民众将美国视作安全的最大威胁。巴基斯坦经济社会正面临深刻转型,政府既需要美元来纾解经济困境,但又不得不顾虑民意,回旋余地极小。拉登死后的美巴关系走向,已成为牵动地区稳定,特别是阿富汗战争能否终局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美国安全战略调整与
国际反恐斗争走势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议程,恐怖主义一度成为美国最现实和紧迫的安全威胁。奥巴马上台后,对美国的安全战略,特别是反恐战略进行了反思与调整。2010年5月,奥巴马政府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对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了重新定义,把恐怖主义从“唯一”的安全威胁调整成“其一”的威胁。美国明确放弃了“反恐战争”的提法,改为打击“暴力极端主义”。奥巴马政府对反恐战略也作了相应调整,从侧重军事手段调整为“综合反恐”思想。在具体手法上,美国更强调外交和发展援助,以及多边合作的重要性。这些调整是出于维持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也反映了当前国际现实和美国自身国情状况。
应该看到,对美国国内民众而言,恐怖主义依然是现实安全威胁之一。十年来,美国国内也发生了多起未遂的恐怖袭击事件。这也是2011年5月,美国众参两院不顾部分民众的疑虑与反对,在美国《爱国法》到期前夜,同意对其不做任何修改延期四年的原因。该法案是当年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紧急通过的,赋予了美国安全部门“窃听、监视、搜查等权力”,被美国许多自由派认为损害了美国公民的隐私和自由。但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美国府院领导都称,《爱国法》仍是美国应对恐怖威胁的“重要工具”。而根据著名互联网调研机构皮尤中心调查,仍有42%的美国人认为该法案是政府反恐的“必要工具”。
如今,“基地”组织已从一个由本•拉登领导的策划、实施的恐怖活动组织,演变成一个恐怖主义的符号。“基地”组织呈现出网络化与扩散化趋向。此次拉登被击毙,以及其重要骨干被追杀,沉重打击了“基地”组织。对美国民众而言,这场世纪大追捕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其他恐怖和极端组织威胁并未消除。拉登死后,阿富汗塔利班大肆报复,多次发动自杀性袭击,目标针对阿富汗高官以及国际机构人员。巴基斯坦塔利班发动疯狂报复行动,重点打击巴基斯坦强力部门,显示出当前国际与地区反恐斗争的严峻形势。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威胁,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此次拉登被击毙,也是国际反恐合作的结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要重视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深层次问题。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要着重依靠政治手段,而不能迷信武力。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要放弃双重标准,尊重别国的自主选择和发展道路,更要关注发展问题。国际反恐还应充分发挥联合国主导作用,推动尽快建立联合国主导的,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反恐合作机制,共同寻求根本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推动世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促进全人类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瑞蔚)
相关热词搜索:反恐 拉登 之死 拉登之死与国际反恐斗争走向 本拉登之死与国际反恐 拉登之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