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_中国软实力:瓶颈与增进之道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一语道出了软实力的真谛。当今世界,国家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军事、自然资源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因素,更蕴含着政治、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等精神方面的软实力因素,软实力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权力竞争的焦点。胡锦涛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此分析中国软实力建构中的制约因素,探讨中国软实力的增进之道,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软实力建构遭遇的“瓶颈”
  
  冷战结束后,当代中国通过改革创新积极参与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国防力量稳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已经和平崛起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然而,在硬实力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中国软实力建构遭遇严峻的内外挑战。这种风险一方面是来自于市场化浪潮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西方国家有意识渗透的结果。少数西方强势大国利用硬实力作为载体和助推器将其软实力资源投射到国际舞台上,以更强烈与更隐蔽的方式阻滞中国软实力的提升速度和增长空间。中国软实力迅速提升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化逻辑的泛化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正面J临着市场化逻辑的严峻挑战。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又是一套价值体系。这种游戏法则驱动社会民众过多地关注自身的物质利益,并根据自身的物质利益来评判和选择某种价值观。市场化逻辑的泛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伦理道德衰微,公平正义缺失,贫富差距扩大,享乐主义滋生蔓延,钱权交易肆无忌惮,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这些问题不但加深了现代民众的心理忧虑感、不公正感和思想观念的不确定性,而且严重侵蚀了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中国软实力整体提升的内在隐忧。
  第二,西方文化软实力的扩张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西方文化天生就有着渗透和改造“他者”的原始冲动,通过文化软实力推广西方价值观念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战略性目标之一。在多元文化并存与对峙的条件下,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外在障碍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软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侵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实现文化与市场相结合,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出强大的文化产业及产品,对部分社会民众特别是年青一代形成了一种全天候、全方位的影响态势。这种影响,一方面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来实现。“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等等,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美国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于网络技术优势所形成的网络文化展开渗透与竞争。网络文化传播信息量大、迅速便捷、跨越国界、检索方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但同时也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抢占网络阵地,形成文化霸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当前,西方大国正是通过控制互联网这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推广英语这种强势语言,吸引我国愈来愈多的受众在网络媒体快捷、自由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软实力因素,从而构成对我国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和民族文化认同。
  第三、反华势力的兴风作浪对中国国际声誉的影响。“声誉”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重要的软实力资本,“声誉”的下跌势必会影响到国家软实力建设,并最终损害到国家整体利益。冷战期问,中国就致力于独立自主、和平形象的树立,然而,非己即异、非善即恶的二元论思维和长期的意识形态隔阂,导致中国国际声誉不佳。冷战结束后,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原则,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关系,尽力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与国际规范的契合度逐步提高,国际声誉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然而,在藏独、疆独及台独等分裂势力的蛊惑下,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反华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总是抱着一种天然对立和仇视的态度,“反共”的冷战思维模式阴魂不散。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反华势力经常利用自己操纵的国际主流媒体对所谓的中国“问题”进行国际化炒作,对中国形象和国际声誉极力歪曲,大肆扩大中国“和平崛起”的对立面。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各种利益集团和反华势力正是通过其掌握的强大国际传媒力量,把自己塑造成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救世主”,而把社会主义中国视为“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最大的意识形态威胁”。反华势力的兴风作浪、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制约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及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软实力的增进之道
  
  “谁占据了软实力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面对中国软实力建构遭遇的挑战,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应对之策是“内外”兼修,对内建构更有理性权威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外倡导“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共生理念,优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这无论是对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形象融入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还是中国为世界各国解决多元价值冲突提供示范与导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意识形态理性权威,捍卫国家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的整体层面上,意识形态是一种软实力,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构建更是一种软实力。在现代社会,具备理性权威的意识形态不仅能更好地维持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而且能借助各种思想形态手段,将执政党的政治理念与主体价值自觉转化为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信仰体系和价值准则,既为政治行为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因此,面对市场化浪潮引发的主体价值观弱化问题,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冲击与威胁,当代中国必须适时构建意识形态理性权威,以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构建既不是对抗当今世界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不是淡化意识形态界限的实用主义,而是在研究民众需要、动机的基础上,引导、调动民众的接受兴趣,使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民众的内在需要相吻合。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和谐世界等理念为标志的意识形态核心话语,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标和路线图,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主脉络。这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理论体系当中,能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实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改革路径、外交政策等作出更令人满意、更 让人信服的解释,因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理性权威。因此,这种拥有理性权威的意识形态真正融入了现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将赢得现代民众的情感认同,真正成为了现代民众的内在需要,也真正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资源。
  第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内在凝聚力。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可以潜移默化地释放民族国家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要产生国际影响力,必须要在坚守自身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与当今世界文化相互动,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契合。因此,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个民族,有没有文化自觉,对于回应当今世界的软实力较量至关重要。失败和挫折往往落在那些无思想准备的民族手里。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和走向世界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适应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较量的发展趋势,自觉地将弘扬传统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全球视野中对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积极的保护发掘,并着力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最大限度地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意识。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每一种文化只有保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质,才不至于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才能有效防御“他者”价值观潮水般的渗透与侵蚀。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在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大力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提高本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因为民族文化只有在与外部环境、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中才会充满思想的活力,才会产生蓬勃发展的动力,才会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唯有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文化自觉,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内在凝聚力和国际亲和力。
  第三,倡导“和而不同”共处理念,赢得国家良好声誉。国际声誉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关于该国的意志、决心和能力的一种综合评价,国际社会往往根据这一评价来回应该国的行为并藉此预测未来的行为,特别是在战略博弈中以此作为预期和反应的根据。良好的国际声誉对内可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发展,对外能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和国际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中国已进入了一个以声誉制胜的时代,国际声誉被视为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世界主要大国均将国家声誉视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加以塑造。
  当前,面对中国在国际上遭受的误解、误判甚至围攻和诽谤,如何展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赢得良好声誉以迅速增强国家软实力,倡导“和而不同”的共处理念和发展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历来重视“和而不同”的“共存意识”对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作用。“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把这种理念扩大到国际关系中来,就是要承认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不同”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交流,求同存异,达成“和”,才能使之和平共处并得到发展。“和而不同”以简约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共存理念,为当代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了最具深意的启示。中国要摒弃国际关系那种“非此即彼”,“不同不和”的无谓之争,将文化和价值冲突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持续赢得良好国际声誉,最理想的就是倡导这种“和而不同”的共处模式。“和而不同”的共处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模式,“它不设定和寻找国家的‘假想敌人’,重视和平相处的安全理念的确立、灵活多样合作途径的建构、多重合作领域的开拓、多方面合作对象的建立以及多层次合作机制的创造”。我们只有怀着开放的心态,自觉地走向世界,“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与共处模式也必然随着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而逐渐被世界各个民族国家所重视和认可,从而在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认同的同时,能有效地消弭西方软实力对中国软实力带来的不可预料的风险,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刘娟娟)

相关热词搜索:之道 增进 中国 中国软实力:瓶颈与增进之道 中国软实力 瓶颈与增进之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