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类型及利弊分析|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梳理其类型和运作方式、比较其优势和不足,对于理解政党在发展中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各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都有重要意义。
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的演变
在当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政党仍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由于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民主传统的缺乏等主客观原因,政党发育不成熟,因而政党体制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式政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特点。
一、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政党体制尚处于萌芽阶段。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属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外交事务由殖民当局掌控,有的实行间接统治,保留国王但有名无实,如在东南亚殖民地国家,宗主国派出的总督是最高统治者。殖民地国家严重依附宗主国,有的也按西方模式移植政党制度,成立政党,甚至建立了共产党。有的搞两党制,政党体制照搬宗主国的,在拉美有的国家较为明显。亚、非等大部分殖民地国家实行封建君主制或酋长制,没有政党,自然也谈不上政党体制。
二、冷战时期的政党体制多表现为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二战后,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成为世界历史潮流,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如火如荼,纷纷走向独立。殖民主义造成的长期社会不平等局面以及宗教、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得该地区人民痛恶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从内心深处认同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思想。随着苏联、中国的迅速发展及国际影响的扩大,社会主义对独立后的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吸引力,这些国家领导人在政治制度上虽选择了资本主义框架,但在经济体制方面也吸取了一些社会主义成分,政党体制偏向于一党制,把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和做法,作为解决其国内复杂矛盾的一种政治选择和手段。在苏联的支持和影响下,非洲的贝宁、莫桑比克、安哥拉、刚果等国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坦桑尼亚、印度、印尼、缅甸等国独立后,某种程度上比较欣赏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其执政党倾向于建立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为了集中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有力地维护自身统治,促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都在政党体制上巧妙地嫁接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然而,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宗主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多方面对宗主国有所求,不愿向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它们大多采取中间路线,选择介乎西方资本主义和苏东社会主义之间的政党体制,宪法上规定实行多党制,实际上却是多党制下的一党独大制。例如马来西亚实行特殊的多党制,执政党不是一个单一政党,而是由几个独立政党组成的联合体,60年代称联盟党,70年代称国民阵线。在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取类似的政党体制,即以一党或一党独大制为主,多党并存。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墨西哥等国很长时间都是由一个大党长期执掌政权。
三、冷战后政党体制由一变多、多党竞争、多党联合执政是冷战后世界政党体制的最大变化。苏东剧变后,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从执政党沦为在野党,并迅速分化瓦解,这些国家的政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或以共产党为主导的多党合作制已转变为多党制。发展中国家不同形式的一党制普遍受到冲击,军人政权、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转向多党政治体制。非洲过去实行一党制或由军人统治而没有政党的国家共38个,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纷纷宣布放弃一党制,实行多党制。现在非洲53个国家,除利比亚和斯威士兰外,其他国家都宣称实行多党制。在亚洲一些国家,长期一党独大的党如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等先后丧失执政地位,力量急剧下降。泰国的泰爱泰党曾经一党独大,随着他信下台,该党被解散。在国内政治力量严重分化情况下,霸主党地位动摇,使得这些国家多党竞争格局开始确立起来,联合执政成为唯一的现实选择,多党参政或多党联盟政治新格局初步形成。在拉丁美洲,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自1929年成立以来始终执政,使其成为典型的一党独大制国家。冷战结束后,该党力量有所下降,1997年7月中期选举中第一次丧失议会中的绝对多数。2000年7月2日,执政71年的革命制度党在大选中败北,让位于由国家行动党和“绿党”组织成的反对派竞选联盟。这一巨变,改变了墨西哥政坛面貌,多党竞争局面开始形成。冷战后,拉美一些国家的军人独裁和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让位于多党制,传统的两党制也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
许多发展中国家宣称实行多党制,实际上是以多党制之名,行一党制或强人统治之实。显然,这种“民主体制”的建立不会必然带来民主的结果。如非洲历史上政变频仍,社会持续动荡,引进或实行多党民主化后,虽表面上解决了政权合法性问题,客观上为解决复杂的部族、种族、宗教、地区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易为大多数接受的方式,但这种多党制下的政党体制却多是“半民主”、“威权式”甚至是“集权主义”的体制。如毛里塔尼亚执政体制实际是军政权,由兵变上台的军人执掌政权。有些党的领袖通过选举形式登上总统宝座后,觉得多党竞争的政党体制碍手碍脚,设法通过修改宪法方式,延长总统任期。例如查韦斯为了能长期执掌政权,积极组建统一社会主义党,试图依靠党的组织形式来推动全民公投,修改宪法,延长总统任期。最后,修宪公投以微弱差距未获通过,但查韦斯仍旧在委享有崇高威望。墨西哥革命制度党长期一党独大,执政期间虽允许反对党合法存在,但在宪法和选举法中进行限制,挤压反对党。在相当长时间内,反对党难以发展,加之力量分散,在民众中影响不大。
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类型
政党体制主要考察政党政治中的政党数量以及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按政党体制构成数目上划分,主要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目前,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实行多党制,但由于社会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差异,政党体制也表现出不同情况。
(一)社会主义国家政党体制主要表现为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非竞争性。但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体制是按马列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必须接受共产党领导,不允许资产阶级政党存在。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体制历史上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党对国家事务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核心,党的领袖是中心,全党全国都团结在党的领袖周围,达到高度集中与统一。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共产党一党专政,政党体制属于一党制。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 虽然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但政党体制并不完全一样。越南、朝鲜、老挝是一党制,不存在在野党,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严格限制其他政党的活动和发展,以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朝鲜是一党执政,但也允许朝鲜社会民主党、天道教青友党等政党存在,这些党历史上为朝鲜解放和独立做出过贡献,是执政党的友党,但力量有限,不参与执政。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属多党合作制。
(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建立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基础上。政党体制多种多样,但一党制、两党制的很少,绝大多数是多党制。
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一党制,是强人统治型的政党体制。目前,发展中国家中只有厄立特里亚、土库曼斯坦等极少数国家实行一党制。厄人民民主与正义阵线是执政党,也是唯一政党。该党主席任国家总统,奉行“党领导一切”的政治理念,通过执政党来强化中央集权体制,厄人阵是国家唯一领导力量,掌控政治、经济、外交、军队各领域,并直接控制金融、贸易、电力等重要经济部门。在中亚国家,强人统治表现很明显,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总统被赋予很大权力,政党实际上成为为总统和政权服务的总统党、政权党。如土库曼斯坦实际上是一党制,民主党在议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人几乎都是该党的干部。现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担任党的主席,权力集于一身。
在发展中国家两党制的政党体制下,执政党和反对党分属两大阵营,互相角力,轮流坐庄。两党制国家并非只有两个政党,实际上有多个政党,其中只有两大政党能单独获得多数选民支持而轮流执政,往往表现为左翼、右翼党轮流执政,如智利以社会党为主的左翼联盟和独立民主联盟为代表的左右翼之间竞争,轮流坐庄。在阿根廷、哥伦比亚、智利、巴拉圭、厄瓜多尔等也存在这种左右翼轮流执政的情况。委内瑞拉传统的民主行动党、基督教社会党两大力量曾主宰政坛多年,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查韦斯以第五共和运动名义赢得大选胜利,当选为总统,打破了委传统两大党长期主宰政坛的局面,目前拉美一些国家左翼政党上台执政后,往往将思想政策相似的党派和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对左翼政府和左翼总统的强力支持,以联合力量与右翼对抗。
发展中国家多党制形式多样,情况十分复杂。20世纪90年代初,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党制、两党制迅速瓦解并在当时形成一股多党制民主浪潮。经过十多年的分化组合,多党制的政党体制也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党竞争的典型多党制和多党制变异的一党独大制度。
多党同台竞争的政党体制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多党竞争的执政党轮替制。在多党制的国家中,政党数目不同,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在众多政党中,往往有政策主张不同而力量相当的两个大党同台竞争,胜者上台,败者沦为反对党等待下次大选重来。二是多党竞争的政党联盟制。由于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目前一些多党制发展中国家,传统大党的力量和作用下降,某一个党单独执政的可能性变小,为了赢得选举胜利,政策主张相似或者互有需求的政党,相互加强联合,有的组成竞选联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争取执政地位。如拉美有的国家左右翼政党长期以来轮流执政,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左右政党的社会和阶级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政党政治格局被打破,两者都无法单独通过竞选上台执政,必须联合其他政党,组成政党联盟方能如愿。如巴西劳工党上台,实际上是左翼阵线联合的结果。
实行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有两种情形值得关注:一是在某一国内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政党长年维持其绝对优势的地位,只是与其他政党形成联盟,来共同掌握国家政权。这种政权很不稳定,无休止的党争给社会带来动荡。一般说来,过多的政党同时并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各党派斗争的结果,最后必然是一些政党消失,另一些政党分化组合为若干大的政党。另一种是在许多政党并存的情况下,有一党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一直单独掌握政权。如果单独执政的党能够将政党政治的兴奋点从过去单一的政治斗争目标逐渐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这些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以本国经济和社会事务为重点,眼睛向内,政策务实,这个党还是会赢得选民的继续支持并能长期执政的。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这成为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变化的一个方向。这两种情形使发展中国家多党制变异,变成多党制下的一党独大制。
目前,发展中国家多党制下的一党独大主要有以下几类:1、多党陪衬的一党独大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一党独大,其他党如工人党、新加坡民主党等约20多个党虽为合法政党,但势单力薄,根本无力与人行党进行竞争,只能长期充当陪衬角色。阿拉伯国家的埃及、叙利亚和突尼斯虽实行多党制,但实际上是一党独大,其他党只是陪衬,不起大的作用。叙利亚将其他主要政党组织成全国进步阵线,由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直接领导,属统一战线组织。中亚国家属转型国家,虽结束了共产党的一党执政地位,但政党体制并不成熟,政党受国家政权影响很大,强人或总统的色彩很浓,势力大的往往是政权党、总统党其他党只是看客,不可能与政权党分享国家权力。2、一党主政的多党合作制。非洲国家实行多党制的政党体制,但大多是一党主政的多党合作制。如南非是以执政党非国大为主体,联合南非共、工会大会结成三方执政联盟,自1994年起共同执政至今。与因卡塔自由党、新国民党、阿扎尼亚人民组织等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允许后者参与地方及全国权力机构,但对强硬的反对党――民主联盟则采取打压政策。印度国大党重新上台后,联合左翼的印共(马)等党,组成联合政府。柬埔寨的人民党和奉辛比克党联合执政,人民党占据主导地位。在目前尼泊尔废除国王、实现共和的政局中,尼共(毛)虽赢得制宪会议中的多数票,但不能独掌政权,必须与其他党派建立联合政府。3、多党联盟的一党独大制。在这种多党联盟的政党体制中,不存在主导地位的党,各党力量相当、地位平等,其结成的联盟党执政后,其他党显得更为弱小,不可能挑战其强势地位。如马来西亚的巫统是由马来人组成、马华公会由华人组成。由巫统、马来西亚印度国大党和马华公会三党占多数的国民阵线执政。国民阵线实际上是三党联盟,相对于其他党而言,势力更大,其长期执政实际上也显示出一党独大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原因,主要是各国政党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政治和社会的特殊性,民族、宗教、地域的复杂因素,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体制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政党体制。
发展中国家不同政党体制的利弊
从多党制政党体制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多党制能为各阶层更广泛地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较多的机会,但各 政党竞争,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容易造成国家和社会动荡。
在多党制国家中,政党派别繁多,各种矛盾交错,各阶级阶层利益通过多党制的表达机制和渠道可以得以反映。在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政治环境中,多党制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较为有利一些。为无产阶级政党存在合法化创造了条件,并使其有可能利用各政党之间的裂隙,通过议会斗争或其他方面的斗争,获得一些政治和经济权利。
发展中国家虽然大多实行资本主义民主,也搞选举,但很多政党并不是通过议会民主或者全民选举上台执政的,往往是通过革命或军事政变的方式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然后才形成自己的政党体制,以民主形式来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这种政权很不稳定,会引发无休止的党争和社会动荡。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里,政党联盟在多党制情况下是常见的政党参与竞选和执政的组织形势,通常是政治联盟在议会中过半数席位而上台执政,多党制必然导致联合政府。由于政党之间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执政党的政党联盟在内部的矛盾分歧达到不可调和时,就会造成政府危机,导致多党联盟政府的倒台。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换,势必影响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给内政外交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政党联盟组成的联合政府不稳固,经常出现政权更替的情况,这是多党制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多党制最大的缺点。
从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方面看,其优势是在落后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发展中国家,能有效地集中资源。保证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是权力高度集中,执政党缺乏外在制约,容易导致腐败。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基本上是通过革命上台的,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在执政党领导下建立全国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组建国家的各级政权机关,通过这些政权机关,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各种经济文化事业的权力。执政党不仅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公共权力机构具有领导权,有时党组织甚至代行公共权力职能。这种领导型的党政关系模式能保证共产党强有力、高效率的领导,但部分存在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缺乏监督等弊端。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影响,经济落后,发展问题迫切,政治上矛盾和冲突较多,国家政局不稳定。所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保持和推动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成为其执政党和其他主要政党的根本任务。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在发展经济和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强势的政党来支撑政府和社会,而照搬西方多党制会成为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事实上,新加坡的一党独大制,有效地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马来西亚和突尼斯的一党独大制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样有效地保持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一党独大制的体制中,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虽十分紧密,但不以党的名义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不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执行,党的领导人通过选举进入政府后,其言行是以政府官员名义而不是以党的领导人的身份来表现的,执政党对政府的作用是间接的。一党专权或一党独大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但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国家政治的“断层”和“权力真空”,引发持久的政治动乱和多种势力的权力纷争,使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如萨达姆后的伊拉克、凯末尔后的土耳其。许多党主要靠领袖威望来维系,领袖一倒就会人亡政息。
从两党制或两党轮替制看,能形成对政府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但容易引发执政党和在野党的无序争斗。导致政局动荡。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西方式的两党制,在众多小党存在的情况下,很少有单独获取政权的两大政党,拉美有少数国家是两党制,主要是左、右翼政党轮替,左翼政党既然要参与竞争,前提是要与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治观念,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制度相适应,要通过选举上台,也通过民主选举这种方式较好地进行权力制衡。执政党对议会、政府、司法机关大都不是以执政党的名义直接掌管政府权力的方式,而是采用间接的方式或通过各种渠道施加影响,表现出“政府台前”、“政党幕后”的特点。但两党制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如果处理不好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易引起政局动荡。
(责任编辑:王 栋)
相关热词搜索:利弊 政党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类型及利弊分析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体制类型 东南亚国家政治体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