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国关系变化及其影响|中美关系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准确把握大国关系变化及其趋势是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局势的重要尺度和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2007年世界形势的总特点与大国关系调整
  
  2007年世界形势中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以“金砖四国”(BRICs,指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展望五国”(VISTA,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正在由想象变为现实,500年来西方主导世界格局和发展方向的局面开始动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25日的报告,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金砖四国”上市公司的首次发行股票募集(IPO)占全球总量的54%,说明全球的基金经理们更看好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公司的利润前景。
  第二,美国仍然是世界矛盾的焦点,很多问题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深陷伊拉克,其全球战略受到很大牵制,国内要求撤军的呼声加大,进退两难。与此同时,在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上,美朝关系有所缓和(但2008年的前景不乐观),而美伊(朗)围绕核问题的紧张关系依然没有缓解,这两个问题呈现出两种发展方向。
  第三,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更为突出。一方面,世界经济保持高速增长,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将高达5.2%。但另一方面,全球股市波动加剧,美国次贷危机前景难料,反映出世界金融市场存在深刻的内在问题;石油、粮食价格疯涨,反映出在资源问题上供需矛盾的加剧。
  第四,出现了一些意外的发展,如巴基斯坦内部不稳,缅甸政局动荡,土耳其与库尔德人冲突的上升,科索沃问题再次突出,等等。
  第五,出现了新的全球政治议题,如气候变暖问题,如由俄罗斯在北极插旗引发的北极主权之争,由英国、智利、阿根廷等宣示南极主权引发的争议,如新一轮探月计划引发的太空竞赛,等等。
  第六,大国关系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调整。2007年大国关系调整中最值得重视的趋势主要是:首先,由于俄罗斯的强势崛起,俄美关系出现紧张,俄欧关系冷淡化。其次,面对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态势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崛起的压力,因伊拉克战争一度有所松动的跨大西洋关系重新回暖,欧美领导层都在寻求机会向对方示好,使欧美关系回到以合作为主的“常态”。最后,中国成为引发国际形势变动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并且多样化的情况下,“中国责任论”迅速上升,成为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另外,中国与欧洲关系(特别是与德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外交的重要挑战之一。
  
  变化中的大国外交政策调整
  
  在变化的国际局势下,各大国都努力寻找自身的最佳定位,在新形势下进行外交政策调整,协调各方关系,试图使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1、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第一,近来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一大表现就是全方位的推进“转型外交”,以美国的模式来改造世界。2006年1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正式提出“转型外交”学说,被称为美国的“外交新战略”。转型外交将美国外交重点领域从欧洲转向亚非拉,将外交对象扩展到民间,援助与民主挂钩。公众外交在美国外交日程中逐渐占据有利地位。但是这一提法出台以后,美国由于注意力被一系列问题牵制,疲于应对,根本无暇顾及这种转型外交的真正实施。所以,“转型”外交更多的是布什政府面对国内外困境所作出的一种看似“积极”的姿态表示,而没有成为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指导方针。第二,推动民主价值共同体建设。第三,重视地缘政治合作,加强与欧洲关系特别是与法、德的关系。第四,安抚俄罗斯,防止俄罗斯的强力反弹,挤压俄安全空间的同时采取安抚两手策略。第五,试图将北约功能全球化,使其服务美国战略利益。同时加强美、日、印、澳合作,倾力打造亚洲版北约。第六,进一步增加超强军事实力,力图保持军事绝对领先地位。操纵全球反恐议题,谋求战略话语权。第七,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与协调,接触与遏制并存。
  2、欧盟外交政策的变化。当前,欧盟的对外政策也正经历着变化,这一变化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
  内部层面:政治上,《欧盟宪法条约》在2005年先后遭到法国和荷兰的否决,欧盟也陷入长达两年的制宪危机,另外,欧盟扩大后的内部协调问题显现。2007年10月,欧盟里斯本峰会上27国领导人终于就取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达成一致意见。12月13日,签署了《里斯本条约》。新条约将于2009年1月生效,它保留了《欧盟宪法条约》中改善欧盟决策机制、扩大欧盟负责外交的高级代表的权限等重大举措,体现了欧宪的初衷,即提高欧盟的决策效率,进而使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它的出现对于结束欧盟宪法危机,促进一体化有重要的意义。经济上,以福利化为特征的欧洲经济弊端不断,针对这些问题,欧盟成员国内部都加强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美国靠拢。但是在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也都处于“改革难、不改也难”的两难境地。2006年,德国的社会福利改革就遭到成千上万人的抗议。3月28日,英国百万市政工人举行全国性大罢工,这是英国8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罢工。
  外部层面:最重要的是协调美欧关系。随着德国、法国、英国“三驾马车”新领导人上台,由于共同应对重大的地区和全球问题的需要,纷纷弥合对美政策的裂痕。最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计划”。2007年4月,美欧峰会签署了《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计划》,不仅意味着美欧之间旧有经济矛盾的进一步舒缓和消解,而且为今后双方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单一市场打下了基础。同时,会议决定成立“跨大西洋经济理事会”。由于美欧经济的复杂性和各自可能面临的国内保护主义压力,默克尔的设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施还不得而知。其次,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加重,经济民族主义抬头。再次,积极主导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试图维持其国际话语权。
  3、日本的外交政策调整。成为正常国家和政治大国化是冷战后日本外交的基本的目标。维持和加强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础。虽然宪法第九条还没有修改,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事件发生后,凭借有利国际条件,日本实现了“海外军事行动自由”。但是,日本并未处理好与亚洲邻国的关系。2006年9月安倍上台后马上着力调整亚洲政策,提出“亚洲门户计划”, 11月麻生提出“价值观外交”,在欧亚大陆外围形成一个“自由与繁荣之弧”。2007年9月福田上台后表现出“新福田主义”的亚洲外交政策倾向。日本试图加强美日同盟的同时,构建美、日、印、澳大同盟,注意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但是其亚洲外交的目标和方向经常发生变化,缺乏根本的指导思想。总体来看,日本外交的战略方向并不明确,处于目标“飘逸”状态。
  4、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俄罗斯最近一段时间外交姿态显示出强硬势头,锋芒毕露。其背景是俄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经济走势良好,另外,俄罗斯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对西方的积怨正在爆发。以2007年2月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为起点,普京狠批美国滥用武力,展现出咄咄逼人的外交态势。随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问题上,俄罗斯态度强硬,与美国激烈交锋。但这种进攻性的外交态势究竟能够持续多久,是一大疑问。是否是凭借对美国的强硬来迫使美国与之进行某种交易,打美国牌?是基于国内选举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俄民众的爱国和民族主义情绪以赢得支持?还是真正作为一种战略来实施?都将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5、印度对外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当前的国际局势对印度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战略机遇期”。印度由于政策调整和实施得当,经济发展势头相当好。各大国都看重印度的战略地位,争相与印度发展关系,利用其地位来平衡大国力量对比。但印度也有战略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外交上的得势容易使得决策者产生自大的心理幻觉,导致忽视国力的限制而去争取同国力不相称的地位。这一点在军事上有明显体现。印度试图大力发展军事实力,一方面发展海权,实施三艘航母战略,欲取得印度洋的控制权,这已经触动了美国的神经;另一方面又大力发展陆权。这样,海权与陆权的同时推进使得军力发展大大超过其国力承受能力。
  6、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伴随着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本身已经成为改变国际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国际格局变化来说,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关系极其复杂,其中存在着四大变量: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中国正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影响中国。由于世界时刻变化,这也就要求中国应紧紧把握当前局势,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的新压力,中国外交也需要一个:适时适势的改革。中国外交总体上是有效的、稳定的和富有成效的,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人自己在观察中国实力时与外国人存在集体心理差距。中国人往往只看个体或局部,受害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所以感受到的中国实力并不强大;外国人看中国往往是看整体,如GDP的快速增长和巨额总量,客观上的总体实力在心理层面得到反映,所以认为中国非常强大。
  
  未来一段时间大国关系的关注点
  
  1、美国未来政策的调整。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将继续对大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其他大国出于不同考虑,对美国展开制衡、互动与合作,但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受自身困难处境的制约,美国在重大国际和热点问题上与其他大国加强磋商与寻求合作的多边趋向继续回升,并作出必要妥协。尤其美国与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之间的战略合作继续稳步推进,合作多于竞争。
  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受以下几大问题的牵制。首先,伊拉克严峻局势是美国当前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其次,全球反美主义情绪不断高涨。再次,核扩散方面美国是忧喜并存。一方面,朝核问题取得重大进展,最终解决的可能性在增加。另一方面,伊朗核问题的热度还会持续上升,如何处理好伊朗核问题将是布什执政后期对外事务一大关键环节。
  2、美俄关系。传统地缘大国俄罗斯的复苏向美国提出了挑战,双方全球领域的竞争或将持续升温,美国可能不得不适当考虑和照顾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和地缘利益。
  3、美欧关系。美欧是同处西方阵营里的兄弟关系,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整体上看是比较团结的。双方虽然由于伊拉克战争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但欧洲还是参与到战后的重建和维持秩序中。随着法、德新领导人的上台,在伊拉克战争、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产生分歧而疏远了的跨大西洋关系,正走出低迷,回归正常。但是,美欧要回到冷战时期的战略一致也是不可能的。
  4、美国与新兴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21世纪初国际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新的重要力量,促使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同时也影响政治格局的面貌。
  对于印度,美国十分重视它的经济潜力、地缘政治地位和在亚太安全中的作用,称印度为美国的“天然盟友”。近几年印美关系不断升温,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
  美中关系的复杂性超过以往任何大国之间的关系。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趋势,美国存在着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调适问题,容易导致非理性的反应,如军力对比变化、食品和玩具不安全等,心理土壤极其脆弱,容易受到外界评论的左右。国际关系史表明,新兴大国与现存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总是十分复杂的,涉及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层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事关美中关系能否长期稳定。美中关系遏制与接触的两面性继续存在,但关系互动发展相对稳定。鉴于中国在诸如反恐、朝核、伊核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重要性,避免对抗、与中国实行接触与合作也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中之间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7年11月两国国防部首次建立军事热线电话,在台湾问题上的有限合作等都是理性的反应。总之,一方面期望中美关系很好不现实。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全面恶化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台湾、安全、贸易、金融及人权等领域将是分析美中关系未来发展的关注点。

相关热词搜索:大国 变化 关系 2007年大国关系变化及其影响 大国关系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国关系新变化及其原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