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邵逸夫医院【世间再无邵逸夫】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王晶、杜琪峰、吴宇森等人的一些电影风格早在“邵氏”电影那里就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了。 “邵氏”电影的最高峰在上世纪60年代,李翰祥引领的美女如云和张彻代表的刀光侠影彼伏此起。虽然标榜商业诉求的“邵氏”电影类型片包罗万象,但这两类导演楞是让倒模浇铸出的类型片打起了“作者电影”的风格牌。前者的雕梁画栋、市井风情和后者的“盘肠大战”、侠肝义胆不但让“邵氏”名利双收,也为香港电影开宗立派。
飘逸的名字之下是逐利之心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一个富商之家。他的大哥邵仁杰本是律师,在接手上海一家剧院后,邵仁杰看到了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有利可图,当然其中必然也包含着对电影的兴趣,于是决定大干一场。1925年邵氏兄弟成立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开始制作影片,并将名字邵仁杰、邵仁棣、邵仁枚、邵仁楞改为了邵醉翁、邵人,邵山客和邵逸夫行于电影圈。
四个飘逸的名字之下是逐利之心。解读“邵氏”的历史,时刻要把握“商业诉求”四个字。天一影片公司南下,不惜工本建邵氏影城而余泽至今,错过李小龙和许冠文两大巨星,包括舍电影而电视,其间无处不见邵氏兄弟的枭雄胆识和逐利眼界。邵逸夫常称:“我们生产的电影没有政治,只有纯粹的娱乐,那些工作后疲惫的人们,他们想看的只是娱乐片。”
天一影片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叫《立地成佛》,说的是一个军阀在经丧子之痛后放下屠刀的故事。邵氏兄弟披甲上阵,邵醉翁导演,邵人编剧,钱省的是哗哗的。在最烧钱的明星方面,邵醉翁一手捧红了陈玉梅,并娶之为妻,而陈玉梅当时有个外号,叫“节俭明星”。但邵醉翁舍得花钱让邵山客去开辟南洋的发行市场,这一点极具战略眼光。
1937年时局骤变,天一影片公司结束了上海的制片,转战香港,天一港厂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并渐渐由邵人及其儿子主政。因此,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改名为邵氏父子公司(SS)。邵人有商人眼界却并无枭雄胆识,邵氏父子公司一度被当时新加坡首富陆佑之子陆运涛创办的“电懋”盖过风头。于是1958年邵逸夫回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B),而邵氏父子公司则只经营戏院及发行。
邵逸夫主政后,大手笔地建邵氏片场,花心思培养明星和导演,该花的一分不省。但商人终究有商人的逻辑,邵氏实行的大片场制度既想维护权威又欲节省成本。演员和导演既然与之签约,期间不能在外接戏,而他们的工资又被限制。同时电影的创作和拍摄大权牢牢地被公司高层掌握。因为在邵逸夫看来,打工就是打工,老板就是老板,这是商场规矩。
即便如此,邵氏一路走来仍然无尽风流。它占尽天时地利,先是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风生水起。这里有一个历史的阴差阳错,就是1949年前后很多大陆人开始栖身台湾,1963年李翰祥还没拍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从而未被台湾封杀,《梁山伯与祝英台》得以在台湾上映。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柔语乡音唤起了他们复杂的情愫,在台湾竟至万人空巷,让邵氏财源滚滚。紧接着张彻“阳刚武侠”登场,1967年《独臂刀》上映适逢香港大暴动如火如荼,邵氏电影虽无心政治,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却实实在在宣泄了一种情绪。无需表态,放纵即可,不能对峙街头,借武侠电影释放片刻也是一种解压。
李翰祥:和美人有个约会
邵氏和李翰祥属于互相成就。
上世纪50年代末,适逢内地电影《天仙配》在港上映,搅动一池春水。邵人觉得一部“从头唱到尾”的电影可能能卖钱。
李翰祥也中意《天仙配》。因为李翰祥本就是学美术出身,对中国古典的风华流美情有独钟,而他自己也确有独到的艺术直觉。在辗转到香港后,他混迹电影圈,因为当时时装片风行,他没有太多机会大展拳脚,而《天仙配》让他看到了古装片确能实现他的抱负。
于是李翰祥说动了邵人,让他拍一部“古装歌唱片”。邵人看中的是歌唱,而李翰祥在意的是古装,在李翰祥“一唱到底”的保证下,一部黄梅调电影《貂蝉》成了佳话。
《貂蝉》不但票房大卖,更拿下了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林黛)和最佳导演奖。李翰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拍摄了改编自京剧《游龙戏凤》和《骊珠梦》的《江山美人》,并夺得第六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自此黄梅调电影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李翰祥接着拍摄了他的“倾国倾城”系列,一并带出了他的宫闱片《武则天》。
邵逸夫主政邵氏之后,李翰祥在电影拍摄上更是如鱼得水。当得知电懋要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后,邵逸夫让李翰祥赶拍这一题材。1963年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连续上映了半年,掀起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连李安都曾在《纽约时报》的专访中对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啧啧称道。
李翰祥虽然曝得大名,但邵氏的大片场制并未给他带来相应的财富。同时陆运涛出于竞争上的考虑,支持李翰祥离开邵氏自组电影公司。因后来没有了资金支持,李翰祥的楼台水榭富丽堂皇就没有了支撑,而敏锐的邵逸夫看到李翰祥的价值,毅然决然地把李翰祥请回邵氏。很多人认为这是影史的佳话,其实不过是大亨的高招。
其后十余年间,李翰祥重拾邵氏的佳人,并起用许冠文拍摄了《大军阀》这部风月加喜剧片。以李翰祥的艺术直觉,酒池肉林的风月片被他拍成了“雅士春宫”,《风月奇谭》、《北地胭脂》、《金瓶双艳》、《骗财骗色》……成为邵氏电影的代表类型之一。而他所关注的市民生活和宽衣解带,不能说没有影响到后来的王晶。
张彻:让我一次杀个够
上世纪60年代香港时运多舛,暴力事件频发。铺陈暴力、神话英雄的武侠片成为人们宣泄情绪最经济的途径。在这个背景之下,虽然胡金铨在邵氏执导的唯一一部武侠片《大醉侠》堪称镇山之宝,并且开创了香港电影“暴力美学”的传统。
胡金铨世家出身,精于工笔,通古典戏曲,谙道德文章。初到香港时,他曾在印刷厂校对佛经,是以通禅。《大醉侠》虽然是邵氏武侠的传世之作,但人们只是图个新鲜,因为他们要的不是沉浸而是宣泄。胡金铨能启发李安拍出《卧虎藏龙》,却不一定能把普通观众牢牢绑在宽银幕前。
张彻则不然,大街上各方势同水火,影院里豪杰“盘肠大战”。所谓盘肠大战出自古典戏曲《界碑关》,唐太宗征西,罗通杀敌,虽肠流于外,仍斗败悍将。张彻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桥段,《大醉侠》的续集《金燕子》里,银鹏腹部中四剑仍坚持到最后,《仇连环》里仇连环腹部中刀却用衣服裹紧,手刃仇敌。盘肠大战将张彻的暴力美学推到极致。在他看来,“暴力非为残酷,而为壮烈――让英雄‘盘肠大战’,死得惨,才能引起观众共鸣,正义得到宣扬”。这种阳刚也一扫邵氏电影之前的脂粉气,美女如云变成刀光剑影,以至于有论者非要论证出张彻电影中的男同性恋倾向。
时光荏苒,到了成龙的谐趣武打相映成辉,徐克的天马行空深入人心,邵氏武侠里的正襟危坐再也无力让它赶上“停靠在8楼的2路汽车了”。在邵氏武侠片这种类型片日薄西山之后,邵氏电影也失却了盛世气象。
(来源:《中国经营报》)
相关热词搜索:再无 世间 邵逸夫 世间再无邵逸夫 世间再无程蝶衣前一句 世间再无张国荣上一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