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多声部民歌的特征】蒙古族的民歌特征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民歌又可分为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两大类。蒙古族是个音乐的民族,辽阔的蒙古草原是音乐的海洋,其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等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潮尔”――蒙古族特定的乐器或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音乐形式。本文以潮尔音道《珍贵的诃子》为例浅析蒙古族多声部民歌的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多声部;特征
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民歌又可分为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两大类。其中单声部民歌是带有普遍性的,而多声部民歌由于演唱形式、体裁等多种因素限制,在普及性上远不如单声部民歌广泛。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作为民歌的一个种类,具有民歌的一般性特征。多声部民歌的发展演化过程与单声部民歌具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形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使其逐步成熟。但多声部与单声部的区别在于,采用集体性的演唱方式,更需要统一性、合作性和技术性。所以多声部民歌是一种集体的产物,在集体的合作下,逐渐成熟、发展起来,并在多声部民歌的表现形式上形成了多种类型。根据声部之间的关系,多声部民歌一般可分为:(1)支声性的多声部民歌;(2)复调性多声部民歌;(3)和声性多声部民歌;(4)持续音衬托性多声部民歌;(5)综合性多声部民歌等;根据声部的多少,多声部民歌可分为(1)二声部、(2)三声部、(3)四声部、(4)多声部等;根据声音的色彩,多声部民歌可分为:(1)女声多声部、(2)男声多声部、(3)童声多声部、(4)混声多声部、(5)混声齐唱等。
蒙古族是个音乐的民族,辽阔的蒙古草原是音乐的海洋,自古以来蒙古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其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等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蒙古族民歌按演唱的内容、场合可以分为:(1)道尔音道,属雅乐类,常用于宫廷,礼仪庆典活动。(2)“盲尔音道”属俗乐类,常用于日常生活的音乐中;按体裁又分为长调(奥尔图音道)、短调(宝古尼道)两类。
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摇篮,而长调牧歌则是音乐化了的草原(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都属长调类)。长调牧歌具有特殊的音乐韵律,它将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长音节奏、描绘性的装饰音节奏结合起来;又将内心的抒情性和外在的写实性结合起来,具有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结构方整,意境深邃而浓郁的草原气息。
大部分的长调以独唱,齐唱形式出现。但部分牧歌和其它体裁形式,则运用了特殊低音的唱法与上方的长调旋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结构。这种多声部称为“潮尔音道”。“潮尔”-既指蒙古族某种特定的乐器或演唱形式,也有合音共鸣之意。被称为潮尔的四种演奏或演唱形式的音乐,也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
1、科尔沁草原流行的马头琴(以前称二弦琴),在演奏时里弦空弦一直鸣响着,起到了一种衬托作用,并形成了多声性的音乐表现。这种演奏形式成为“乌他顺潮尔”。
2、历史上曾广泛流传,现在新疆阿勒泰蒙古族聚居地区留存的吹管乐器胡笳,在吹奏前,人声先发出主音持续音,然后,吹奏笳管旋律,构成二声部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称为“昌顿潮尔”。
3、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的独特二声部结构,演唱者在发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的同时,在上方唱出漂亮、美妙的泛音旋律,偶尔形成短暂的三声部,成为“浩林潮尔”或“浩麦”。
4、由二人以上演唱的,在下方运用持续低音或是“浩麦”的演唱形式的长调,固定低音与上方旋律构成各种协和的合音,来形成的多声部音乐的特征,这种潮尔合唱也成为潮尔音道或直称潮尔。潮尔的曲目非常丰富,其中的颂歌、赞歌、宴歌最具特色,音乐篇幅浩大,曲式复杂,调式大多采用大调色彩的宫、微调式,形成了典雅华丽,庄严肃穆的草原牧歌风格。
从以上介绍的四种潮尔来看,无论是乐器还是声乐,都具有蒙古族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在演奏或演唱时,都在主旋律的下方伴随着一个持续低音声部。因此我们可以看作有持续低音声部的二重结构是“潮尔”音乐的基本特征,也是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通过乐谱可知(见本文谱例),潮尔音道《珍贵的诃子》的旋律舒展悠扬,流传于锡林郭勒草原,降E宫调式,与蒙古族长调(奥尔图音道)所运用的散节拍相同。二声部的关系非常明确,结构有引子、正歌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
潮尔音道《珍贵的诃子》的引子、正歌和尾声三个部分相比较,引子部分比较短小,只有两小节,由属音进入到主音结束,具有Ⅴ级-Ⅰ级的功能进行,骨干音为 si- mi。延长旋律由歌手担当,采用“哲、啊”等词,以类似引领众人下行音的持续;其后一人或众人演唱持续性的调式主音mi ,主唱歌手演唱正歌,正歌是潮尔的主要部分,由上下句构成,调性特征相同,只是旋律的进行方向有所不同;上句为e音级进上行至 g 后8度下行至g 下行后又7度上行跳至 e 后又8度下行至e。而下句则为 g 音级进至 b 后上行5度跳至f 后级进至 e 结束。此旋律进行张弛有度,表现了歌者借物抒情,对父母慈爱的赞美。正歌结束之后,众人共同演唱尾声的音乐部分,也就是乐谱上用文字标记的图日勒格。调性特征出现游移的现象,可解释为降E?调,结束在下属关系调上;也可解释为降E宫调结束。骨干音为:fa-si-mi-si-re-la-si-fa-mi。在和弦的使用上出现了Ⅴ-Ⅴ的离调和弦的功能进行。
在潮尔音道的演唱形式中,体现了群体性的特征,注重合作性,严谨性,低声部的持续性特征和低声部特征依然是潮尔音道多声部的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分析潮尔音道《珍贵的诃子》及几种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多声部表现形式,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即都采用了持续低音所构成的衬托性表现特征,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蒙古族多声部音乐特性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了草原的广阔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音乐史》呼格吉勒图,2006年12月,辽宁民族出版社
[2]《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潮鲁,2004年11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3]《蒙古族民间歌曲与说唱音乐研究》潮鲁,2005年4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蒙古族 声部 浅析 浅析蒙古族多声部民歌的特征 蒙古族民歌特征 蒙古族的民歌特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