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关于农村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乡镇街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农村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镇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虽然还是困难重重,但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必将会走向繁荣,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本文试图在客观分析我街道农村文化建设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一)文化经费投入增加
  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离开了经济,农村文化建设无从谈起。由于经济发展建设,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好转,对文化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经费的增加,如:我街道后陈村,2007年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共6.8万元。加上省级文化繁荣工程,全县开展2131工程,农民看电影、看戏的机会增多。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2003年我街道农民人均收入从4660元增加到2007年的5505元,街道用于文化活动经费从2003年的人均2元增加至2007年的人均5.8元,全县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5472元,农民的物质生活已到温饱有余,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了强烈的要求。农民也从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进行文化消费,参与镇街、村(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二)文化基础设施增多
  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新换代。我县新农村建设通过验收的村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这些村都建了具有特色的文体广场,设有篮球场、体育健身路径;设有村文化室、图书室或老年活动室等。目前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和卫生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武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省、市提出的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要求,出台了《武义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实施意见》。与此同时,省文化繁荣工程,对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的增多,农村(社区)的老年人可在老年活动室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后可在篮球场打打篮球,可在体育健身路径练练身体,还可在文化图书阅览室看看书。农村电影放映频繁,送戏下乡等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村文娱生活。
  (三)文化内容丰富充实
  1、文艺团队建设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随着文化先进单位的创建,村级的文化队伍在恢复。现在全县镇街都建有民间乐队、腰鼓队、健身球队、太极拳队、柔力球队、舞蹈队等等各种文艺团队。如:我街道就有各种文艺团队45支,文艺骨干500余人,近三年送戏下乡38 场次,大型广场文艺演出8场次,举办文化骨干培训18次,文化干部下村辅导215次,各种科技知识培训45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万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等,形式多样的下农村文化活动,把欢乐送进千家万户,把先进文化带进广阔的农村,播撒着社会和谐的花种。镇街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镇街文化生活,形成了一支民间文艺主力军,产生了一批先进文化的“领头雁”。
  2、开展文化特色项目
  积极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书法、绘画、剪纸、根艺、雅石、雕塑等民间工艺项目及昆曲、婺剧、花轿迎宾、荡湖船、舞狮、台阁、三月三畲族对歌、武义温泉节等大型文艺表演。
  3、新兴起旅游文化。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富县”的工作目标,以郭洞、俞源等全国名村为旅游重点,开发温泉旅游,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民俗项目遍地开花。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推进中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城镇文化建设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当前,某些领导干部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但是,部分村级领导干部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没有正确处理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系,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先进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就会被腐朽落后的文化所占领。也给农村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有机可乘。现阶段,一些村的封建迷信现象又有抬头,“小搞搞”依然存在。而这种情况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长期下去,社会风气就得不到根本好转,社会稳定就得不到根本保证,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增强基层领导的思想意识,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新农村建设虽然通过村庄整治的行政村增加了一些文体基础设施,开辟了文化活动广场、添置了文体设备,为文体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除了基本普及电视外,作为集体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是面积不等、活动内容有限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基础设施的不足限制了村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开展的活动也就是民间的一些活动,制约着农村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财政拨款只是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办公经费,镇街文化站每次开展活动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经济条件好的镇街还好一点,活动好开展,差的每次搞活动申请经费,都被打个折扣。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经费紧张,不少村文化活动无法开展,村民劳动之余除了打打牌,就是看看电视,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村民的热情,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展农村文化的对策
   文化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我们应该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中,从农村经济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教育发展、基层阵地建设、乡村文明创建五个方面努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和做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几年内将镇街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功能较齐全的农村文化基站。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不断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真正发挥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作用。
  (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状况
  发展农村文化重在建设。我县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以建设农村文化为总目标,以“村庄整治”工程为助推,以创建省、市“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为龙头、广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要努力实现乡镇、街道均有完善的文化站,大部分村(社区)有基本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全县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农村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三)开展“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鼓励热心农村文化服务、有文体方面一技之长、有比较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的家庭创建“文化示范户”
  大力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资源,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风貌。发展有稳定的文化骨干和队伍,大力开展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艺术特色村评选活动。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族民间艺术家的称号。
  (四)加强考核,严格奖惩。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体制考核机制
  我县虽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镇街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是对村级没有得力的措施。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未完成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村(社区)不能通过考评验收。健全制度,长效管理,要制订一套能切实保证各级文化阵地正常开展活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县、镇(街)要经常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对外文体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基层培养业务骨干,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广大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我们应充分借鉴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既立足理论探讨,又立足实践总结;既立足时代特征,又立足地方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抓好农村文化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我县的农村文化必定会“春暖花开”,稳步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践与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建设 思考 农村 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践与思考 农村文化礼堂是什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