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梁庄】中国在梁庄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我在梁庄生活了二十年,和大部分城里人一样,回头一望,几乎都有农村的尾巴。   这些年,村里的房子越来越好,街道也整修了。最明显的是路的变化,原来一下雨就泥泞难走,现在都是宽敞平整,农民过上了没有泥泞的生活。
  国家的很多关注农村、支持农村的政策也发挥了作用。和几个老人在一起,谈到合作医疗、种地补贴,老人们都很高兴,说这是几朝几代都没有过的事情。
  我和几个乡党委书记交流发现,中央对乡村有全方位的资助政策,也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乡村的道路。可奇怪的是,农民似乎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他们不知道哪一种东西真正属于自己,包括土地。比如,把农民都赶进楼房有必要吗?
  同时,我认为,整个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又确实集中在农民和农村这里。
  村子里有个男孩,上了四年三本,妹妹和父母为了供他上学,都出去打工。可他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后来也去广东打工了。举家供一个大学生,却是这样的结局。
  这是很可怕的,这种情绪很容易蔓延到村庄的其他家庭。底层的人上升的途径和通道不多,家长发现即使上了大学也不好找工作。小孩子无心上学,觉得十几岁出去打工就可以了,希望更早地走进挣钱者的队伍。
  种地虽然免税了,可是,父亲算了一笔账,肥料、人工和种子都在不停地涨价,种一年地下来,也只是落个“原地转”。因此,打工者回来种地的热情并不高。现在孩子回来,染着黄头发,有个手机,看起来不错,可他们的前途在哪里?
  比如村里的王家少年,一个上高中的孩子,杀害并强奸了村里的一个老太太。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具体行为或许只是个案,但背后的问题也让人深思。我从王家婶那里知道,从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到新疆种地去了,他就跟着奶奶生活。后来奶奶去世了,他又被托付到了婶婶家。没有人提到父母的缺失、爱的缺失、寂寞的生活对于王家少年的潜在影响,可是,又有多少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少年啊!
  芝婶是我堂叔的老婆,她从孙子十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带,儿子和儿媳妇都去了新疆校油泵,挺赚钱的。后来,孙子想他妈,可把他送到新疆他又死活不去,说急了,孙子说:“奶,你再说,我就跳坑。”
  芝婶说,村里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只剩下了留守的儿童和老人,六十岁上下的人都在养孙子、孙女。芝婶提到“留守儿童”一词,我原以为,这是媒体才惯用的词语,原来这词在乡村已经很普遍。这也意味着他们不知不觉中默认了这一历史存在和处境。
  当然,出去打工也给村子带来一些别样的生机。我的一个堂嫂在北京卖了十年的菜,在老家盖了房子,还有一定的存款。不得不承认,长年的城市生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让她拥有了一种其他农村妇女没有的自信。
  有的也成了异乡人。一个表哥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做小工,每次到我家都手足无措,沉默。实际上,他脑子灵也健谈,可是他的情感、生命,与城市似乎没有交叉。
  我不断思考我的村庄到底是怎么一番样子。就像我写的,你从梁庄出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影像。
   (讲述者著有《中国在梁庄》一书。中国周刊记者 李佳蔚 采访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迷失 迷失的梁庄 梁庄 北梁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