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情感短文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经典情感短文篇一:经典小短文

理想的成功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 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 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 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 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你准备好了吗?

个案1:刚入社会工作的小张,在办公室里不知道怎么办,她觉得办公室让她感觉很压抑,她觉得她不属于这里。

个案2:刚工作不久的小王,一有问题就打电话回家给父母,或者每个人总因为工资不够化,而打电话回去。

个案3:“刚才明明在说笑,怎么我一走过就闭嘴了,难道是在说我什么吗?”“看着同事们谈笑风生,我也想融入进去,可就是插不上嘴……”许多刚工作不久的新人总会有这样的感受,工作上边看边学,一段时间就可以上手,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觉得很难融入到已有的同事圈中。

个案四:唉呀,这些吸毒、卖淫的违法人员,我哪有能力去管她们啊?

……

刚刚踏进社会的你,从一个受教者变成一个施教者、从一个依附者变成一个独立者,从一个圈又到了别一个新的圈、又会碰到许多不熟悉的人,一切又要从头开始……这些你是否都已经做好准备了呢?

走出校园刚入社会的你,又是否觉得女所这一崭新的环境让你有一种紧张感,第一次接触劳教人员你是否感觉到了压力和不知所措,……没关系,这些都是你成长所必经之路。

“空杯心态”适应新环境对于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从学校到社会经历的环境很不同,需要掌握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入一个新环境,重要的是要有“空杯心态”,不要太理想主义,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太张扬,也不要“自命清高”,与其自己瞎揣摩,不如多观察观察工作环境,再慢慢自然地融入进去。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把原来吸收的东西倒出来,会装得更满。

心理定位――不要做长不大的“袋鼠”。无论你在世间充当什么角色,都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无论你的角色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每个人都在咀嚼生活滋味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与幸福。当你们踏入社会开始人生的新的征程时,一切也都有了新的变化。你已经是一个成年的独立者,自己的路自已走,不要依附于父母,做一只长不大的“袋鼠”。

能力有大小,态度最重要。能力不是一切。考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你们,来到女所,说明了大家是认可了你的能力,愿意接纳你的。但在进来之后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考验等着你,你与女所的情感融入、你对教育矫治工作的用心、你对工作的态度……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千万记住,别让能力之外的因素让伯乐放放弃你这

匹他好不容易才相中的千里马。能力有大小,态度最重要。干任何事,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只要你用“心”就行!

自信成就梦想。自信的建立也需要一个过程,对此不能急于求成,要设法在内心深处给自己一个宽松的内环境,接纳自己在遇到挫折的一切反应和表现,哪怕有些表现是所谓“懦弱”的表现,也不必因此责备自己。允许自己狼狈,允许自己摔跟头,允许自己有时不自信。以“天生我才(就是我“菜”也没关系),顺其自然”的心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定能会更快地适应环境。

一切从零开始

许多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产生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经典情感短文)应,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生活上、工作上、人际关系上和工作技能上的不适应。任何人对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那么,怎样尽快适应新环境,特别是新的工作环境呢?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全面认识新环境

2、心理适应新环境

1)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承受力。大学生血气方刚,热情奔放,希望自己处处显色,却总是引不起周围的共鸣,不受重用,甚至遭排斥,倍感失落、郁闷。这时,具备良好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从基础做起逐步争取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才是成功的开始。

2)独立生活能力。过去经济上靠父母支助,生活上有学校管理,学业上有老师指教,而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一切靠自理、自立。要学会主动调节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才能适应新环境。

3)人际交往能力。新民警刚步入单位都有着较强的个性和极强的自尊心,给人的印象是活泼有余而热情不足,表现在对待人际关系上往往孤芳自赏,放不下“请示”的架子去,还记着上面的那个小

经典情感短文篇二:经典心情文章

当爱恋注满今生

他,安德烈·高兹,法国哲学家,作家。她,是他的英裔妻子,名叫多丽娜。房门上别着的给清洁女工看的一张纸条,标志着男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缠绵爱情已经落下帷幕。字条上字迹寥寥:“报告警察。不要上楼。”这是一个名叫沃斯农的村庄。与外面的道路隔开一段距离,是他们居住的雅致楼宇。在卧室的床上,他们并排安卧。他们服药了结了一生。那一年,他84,她83。那一天,是2007年9月22日。

床边的小桌上是一叠信札。信中他们向友人诀别,并理性而现实地托付友人将他们一起火化,灰骸合于一处。其他无需再多文字,因为早在一年前,他就曾写下感人的铭文,并且公开发表,来纪念他们的婚姻。文章大受读者的嘉许和赞美,受欢迎的程度超过他一生思考、创作留下的任何文字。

这部题为《与妻书:真爱往事》的作品,是一位心间载满恩情的丈夫写给羸病中的爱侣的长达75页的情书。在情书的开头,他说:“你啊,今年已经82岁高龄。你的身形已不再挺拔,较之从前,甚至矮了六公分,体重也只剩下45公斤。但你依然容颜美丽,风韵动人。一起厮守着,我们至今已走过了58个春秋。而如今,我对你的爱,更胜往昔。”平实朴素的告白,满是至爱与感恩,万千读者被深深打动,尽管事实上这封情书只写给一个人。在情书中他坦言,他的一生,尽管一直在思考,在记录,并有幸与让·保罗·萨特这样的大哲学家成为朋友,但如果没有妻子的存在,也会变得“毫无意义,琐碎苍白”。

“我要将我们共同经历的风雨晨昏、一颦一笑汇聚起来,从中洞悉爱情的全部真谛。 我们的爱,浸渍、塑造着你我;两心相依,彼此是对方的依托和诉求。现在我写下这封情书,回望走过的一生,渐渐领悟,一路有你,生命的意义从此不同。”1947年,他们在瑞士的洛桑相遇。那时,她的名字叫多琳·基尔,一个23岁的英国女子。她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身如蓬草,在战后的欧洲辗转漂泊。而他,那时的名字叫热拉尔·霍斯特,一个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人,24岁的他身无分文,前途暗淡,更不知道脚下的哪方土地是自己的故国家园。他们在打牌的时候相遇。是他主动提出邀请,于是,一个生性腼腆的奥地利男子和一位活泼开朗的红发英伦姑娘相拥而舞。那一刻,窗外,恰是大雪飘飞。

霍斯特1923年出生在维也纳,母亲是罗马天主教徒,父亲是犹太人。他的童年索然寡欢。1945年,他大学毕业,取得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次年,在瑞士的一次会议上,他结识了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此时他对道德哲学的兴趣愈加浓厚,于是两人便鼓励他继续探求。但正式开启他写作生涯的,却是他与妻子的邂逅。

那时两人都是孤苦伶仃的漂泊者。她多琳生于伦敦,童年时被母亲抛弃,后来在英国海滨的一处居所中由她的“教父”抚养长大。

“他们当时都有一种浸入骨髓的不安全感,”一位友人这样说,“于是他们携手打拼,彼此呵护??她为他保管资料,帮他作研究,与他倾心交谈,每当他有作品问世,她就是第一个读者和唯一的评论员。”1949年9月,他们结婚了,并迁到巴黎。依照法语的叫法,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多丽娜。20世纪50年代,意识形态的氛围疯狂而炽烈,他加入法国国籍的要求尚未获准。等待中,出于安全的考虑,他决定用笔名写作。于是此后他在文章上的署名变成了“安德烈o高兹”。“高兹”是一个工业小镇的名字。这个小镇生产过一种眼镜,是他父亲当年服役时军队统一发放的。尽管他从来不曾对父亲有过太多好感,但这个笔名成为他对父亲一种独特而隐晦的纪念。

他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仍不过时。比如,他强调要把握好工作和其他人生追求之间的平衡;他指出有必要设立公众福利的保障性下限;他还警示我们全球化的过程带来很多四处潜伏的环境方面的隐患。此外,他义正词严地反对核武器,是“生态政治学”理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高兹生性害羞而谨慎,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的知识分子。朋友戏谑地说他是“一只钻进图书馆的老鼠”。妻子多丽娜则乐观、精明,脸上总挂着笑容,是他天性的绝好互补,代他与身边的真实世界应对周旋。婚后不久,他们便决定不要孩子。一次,高兹这样对《解放报》的记者说:“要是我们有了孩子,我一定会特别嫉妒。多丽娜是我的,我可不想与人分享。”他们这种彼此只属于对方的信条与当时的潮流以及他们所融入的圈子有些格格不入。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瓦各自绯闻不绝,但他和她,却一如既往地相互忠贞,彼此的躯体和灵魂不曾有过丝毫的猜忌和动摇。

他们在巴黎的寓所总是宾客如云,这里面有他的追随者、弟子和思想界的同行。而且,宾客们总是能准时享用到绝对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在外人看来,高兹夫妇收入拮据,却总是过着优雅精致的生活。还是妻子的话给出了答案:“生活,可以贫困,但不能潦倒。”

到1968年,随着学生运动的兴起,高兹和他的文章声名鹊起。而那时,妻子的身体状况已开始令人担忧。1965年,她按照计划进行了背部手术,需要进行X光检查。X光技术中需要用射线不能穿透的碘化油作对比剂。而这种化学物质带来了可怕的副作用:粒子留存在她的颅腔中,同时还结成颈部囊肿,巨大的病痛越来越厉害,多丽娜忍受着残酷的煎熬。

于是夫妻两人搬出了巴黎,在巴黎以东80英里的沃斯农一处宽敞的大宅中安顿下来。但是随着多丽娜年龄的增长,病痛有增无减。

2006年5月,高兹与他的出版商米歇尔·德洛姆取得联系,说要给德洛姆一个“惊喜”。这便是他只写给多丽娜一个人的“淌着泪水完成”的《与妻书》。德洛姆后来回忆说:“我们当即意识到,这是一部至真至美的伟大作品。”

高兹夫妇相逢于战后欧洲的喧嚣乱世;他们相互依偎,走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思想的动荡岁月;最后,他们一起离开尘世,兑现了彼此用平等的灵魂订立、用一生的时光封存的思想盟约。在高兹写的所有著作中,最为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他在生命尽头写给自己英国妻子的坦荡无拘而余韵悠长的绵绵情书。

“我们都怕对方先自己而去,”他写道,“我们常对彼此说,假若奇迹发生,真有来世,我们依然携手共度。”

本篇文章来源于 情感日志: 原文链接:/riji/2154.html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情感 经典 情感小短文 唯美情感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