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伊拉克困局】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11月24日,世界各大媒体均刊登了这样一则触目惊心的消息: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一群少年将遭枪手袭击的美军士兵的遗体拖出来痛殴并游街。正当人们要把它和10年前发生在索马里的一幕(1993年,美军士兵的遗体被拖过索马里街头的画面最终促使美军撤出了索马里)相提并论时,美军发言人却轻描淡写地将此事“定性”为“抢劫”。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美军在伊拉克不得人心、处境艰难又不得不加以掩饰、想撤又不甘心的两难处境。事实表明,伊拉克的重建计划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时刻。
伊拉克的民心向背
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战争“胜利”结束,然而,对驻伊联军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接踵而至的一系列爆炸和恐怖袭击像一记记耳光,让布什政府意识到赢得战争并不等于赢得和平,而民主制度并不能像炸弹一样一经投放到伊拉克国土上就会遍地开花。“赢得战争”和“赢得和平”、“打垮专制制度”和“建设民主制度”,看起来似乎一步之遥,却越来越遥不可及。
恐怖主义者不得民心,但并不等于联军赢得民心。真正令“联军临时权力机构”不寒丽栗的,不仅仅是丧心病狂的恐怖主义活动,更是广大伊拉克民众充满敌意的眼睛。一场仗打下来,一个本来就忍气吞声的国家,最后一点民族自尊心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更糟糕的是,战争结束以后,“联军临时权力机构”又在“民心战”上连连失分:
首先,联军在恢复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一直进展缓慢。最新民意调查表明,43%的伊拉克人认为自已的生活质量还不如萨达姆时代。即使搁置“国仇家恨”这些大道理,举步维艰的日常生活就足以令伊拉克人对联军的统治灰心丧气了。
其次,政治权威的真空。美国新保守派“破字当头”,对旧制度和旧政权大破特破,干净彻底。除了内政部和石油部,所有伊拉克政府部门都被彻底抢劫扫荡一空,整个政府体系完全崩溃,从警察、法院直到基层社会服务,统统被解散,国家机器不复存在。再加上数以万计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被开除,使得基本政府功能和各级教育几乎完全瘫痪。在伊拉克的本土,由于北方的库尔德人、南方的什叶派穆斯林和萨达姆依靠的逊尼派穆斯林之间有着深仇大恨,很难推举出各方一致认可的代言人。伊拉克人发现,他们在政治上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再次,联军在重建伊拉克经济上的政策,更是对伊拉克“民心”的重创。美国Bechtel Group,一个巨型的跨国工程公司,赢得了6.8亿美元的合同,成为重建伊拉克的核心力量。另一个美国石油公司Halliburton,又和伊拉克签订了价值7300万美元的合同,修复伊拉克的油田。摩托罗拉公司,也成为伊拉克无线通讯重建的最大受益者。这一系列的“巧合”,更加证实了伊拉克人对美国的重重疑虑。
现在,美国部队发现已经进退失据,既赢不起、也输不起――如果继续驻扎伊拉克,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更重要的是,继续把美国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往恐怖袭击的火坑里推,对于布什总统明年竞选连任极为不利。但是,如果撤离伊拉克,把战后的伊拉克抛入一个无政府状态,这就等于宣布布什“先发制人”外交战略的破产。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为了摆脱目前进退维谷的处境,美国日前提出了一个撤军计划:美军主体部分明年6月从伊拉克撇军,到时候伊拉克成立一个临时议会和临时政府。这个计划旨在缓解美国国内选民的压力,但它的冒险之处是,到明年6月,伊拉克没准仍然足个烂摊子,美国一撤离,明天的伊拉克就会变成今天的阿富汗。
然而,美国政府也清楚,它在伊拉克已经骑虎难下,“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布什政府现在是紧锣密鼓,使尽浑身解数来争取民心。
首先是砸钱。11月3日,美国国会批准了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提供875亿美元的军事行动及重建援助的拨款法案。拨款中约647亿美元用于美军的行动,212亿美元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重建。这个史无前例地“慷慨”的一次性外援拨款数额,也反映出布什政府以金钱来换时间的急迫心态。
其次是对联合国频送秋波,争取国际支持。美军在伊拉克四面楚歌的境地,使美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就算联合国只是一块牌坊,也是一块不得不立的牌坊。10月中旬,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起草的“伊拉克决议”,号召世界各国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给美国一些象征性的支持。10月5日联合国通过派遗国际维和部队参与伊拉克维和任务,10月24日,73个国家、20个国际组织和13个非政府组织的1200名代表参加的马德里对伊援助大会决定向伊拉克重建提供330亿美元资助,尽管法国和德国同意在欧盟框架内出点钱,两国同俄罗斯一样,都认为“捐款条件还不成熟”,但会议的多边主义色彩已经让美国喜出望外了。
再次是政治秩序的重建。近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全国民主基金会的晚宴上保证将不遗余力地在中东推进民主,将中东建设成一个自由世界,一直被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西式民主与伊斯兰信仰,将最终得以和平共存。同时,美国还为撤军建立一个清晰的时间表,让伊拉克人民看到“光复中原”的希望。根据这个时间表,到2004年6月,“联军I临时权力机构”解散,伊拉克临时国会和政府成立;2005年中期,制宪会议召开,全民公投宪法;2005年底,民选议会和政府成立。
但美国政府在“民心战”中打出的这几张牌,不失为亡羊补牢的明智之举。9月间伊拉克境内之所以出现相对平静的状况,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美国愿意接纳联合国参与伊拉克的共治表态。可以这么说,美国越愿意淡化它在伊拉克的角色,就越能减轻和伊拉克反抗势力的矛盾。伊拉克重建的前景 重建中的伊拉克,会走上二次大战后日本式的辉煌,还是2001年塔利班被美军推翻后阿富汗式的灾难?举世关注。
应该说,伊拉克老百姓的前途也不是完全悲观的。虽然进展缓慢,伊拉克人的生活质量还是在提高。商店开张了,学校医院开门了,石油开始出口了。工资提高了。物价也没怎么上涨。根据盖洛普一项最新的伊拉克民意调查结果,62%的伊拉克人认为,为了把萨达姆赶下台而忍受暂时的痛苦是值得的;67%的伊拉克人相信,5年之后他们的生活会超过萨达姆时代。
但是,伊拉克也不可能成为日本第二。
首先,战后重建的日本,并不存在宗教力量和世俗力量的斗争、宗教各派别之间的斗争。而在伊拉克是由互相之间非常敌对的不同民族组成,社会缺乏核心的凝集力。美国之所以至今不敢在伊拉克进行“一人一票”的选举,就是害怕占人口大多数的什叶派的上台会引起新一轮的流血冲突。
其次,伊拉克也没有战后日本的政治资本――既没有日本君主立宪制下面的宪政传统,也没有日本式的强大的官僚行政系统。宪法、选举、议会等制度的建设固然重要,而民主政治文化的建立和民主理念的深入人心,才是民主最终得以确立的标志。萨达姆也搞“多党制”,也实行全民选举,也有议会,但由于民主内容与形式的彻底背离,照样发生“萨达姆总统获选民100%支持”的荒唐闹剧。而伊拉克原有的官僚休系是依附于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而存在的。随着复兴党的倒台,伊拉克的行政系统也随之不复存在。
再次,伊拉克畸形的单一产品出口型的经济模式,能否培养出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乃至一个活跃的公民社会,从而为民主制度提供土壤,就更是一个大问号了。
说到底,美国微妙的困境在于:对于重建伊拉克的政治秩序,它到底应该在伊拉克苦撑下去,还是设法不失体面地全身而退?这样一个复杂的难题,需要的是深谋远虑的从容思考,可惜,布什已经没有时间了,越来越频密的爆炸表明伊拉克人正在失去耐心,而国内的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也开始一浪高过一浪。毕竟,离明年11月的总统选举,布什只有一年时间。他在同时间赛跑,而且跑得很吃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