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傅莹|傅莹春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优雅、温和,又不失威仪;坦率、智慧,而且坚定;善于倾听、更善于让人倾听。      去年6月底,我曾随全国青联代表团出访英国。中国驻英使馆为我们举行了欢迎晚宴,傅莹大使亲自出席并致欢迎辞。此前,本刊曾有幸多次采访傅莹,也多次刊发她的文章。行前,编辑部特意嘱我将有关杂志转交给她,我便有幸在这次晚宴上与傅莹大使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大使的优雅、卓越与亲切,我在见到她之前早有耳闻。这次会面非常简单,不过是一次握手、两三句寒暄,却足以让我领略她身上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品质。
  
  优雅与微笑
  
  那次欢迎晚宴上,傅莹自从出现便面带微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直到她离开,这种微笑从没有从她脸上消失。她穿着朴素的黑色上衣和及膝短裙,项上戴着简单的珍珠项链,一头银发并不让她显得老态,反倒恰到好处地平添几分威仪,衣饰的黑白之间,一种典雅的气质油然而生。整个宴会中,大使无疑是最忙碌的,出席的宾客,无论是我们这些团员,还是来自英国王子基金会、费边社等组织的政商界人士,都希望与她攀谈一会儿。傅莹微笑着面对每一位来宾,不时能听到她和声细语的几句话后宾客们爽朗的笑声。
  我被工作人员引荐到大使面前,她很优雅地跟我握手,随后便问起我在英国这几天的行程和体会,还问了一些《世界知识》杂志的情况。傅莹很关心如何化解中西方之间隔阂的问题,她说,相比中国关于英国的书刊、电影、小说等资料的丰富,在英国,人们能够了解中国的渠道则很不够,而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也亟待提高。随后,大使勉励我要好好将杂志的工作做好。
  晚宴过后,傅莹接受了中外媒体的采访。采访在与宴会厅相邻的一间小屋子里轻松地进行。一名记者问到即将于半年后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的中国立场,另一名则质疑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听到第二个问题时,大使微笑着反问说:“您是否知道中国有多少网民呢?”那名记者有些尴尬地回答说不知道。大使说:“据我了解,中国一共有2.98亿网民。”说到这里,傅莹顿了一下,那名记者显然也没料到会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正因为有着如此庞大规模的网民群体,中国才不得不对互联网进行合法的管理,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傅莹接着说。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大使始终保持着微笑的表情和身体微微前倾的姿态,那是一种友善、专注和尊敬的态度。看得出,那名记者也为这种态度所打动。
  
  善于倾听,更善于让人倾听
  
  距那时不过半年时间,傅莹已经被任命为副外长,这无疑是对她多年外交生涯、包括两年多驻英大使任内工作成绩的肯定。在傅莹外交生涯的不同阶段,接触过傅莹的人,对她的印象却是一致的,也正如我所领略到的:优雅、温和,又不失威仪;坦率、智慧,而且坚定;善于倾听、更善于让人倾听。
  傅莹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时,我的同事、本刊资深编辑罗洁曾多次采访她。罗洁说:“采访时会觉得傅莹特别温和。她说话的方式、态度,你要是不知道的话,完全感觉不到她是一位女司长,特别有女人味。”
  也许正是这种亲切优雅的女性特质,让傅莹成为一位优秀的外交官。傅莹自己甚至也曾在一次采访中,打趣地说起女性外交官在谈判中的优势。中国最早跟东盟谈判时,东盟成员国有一些是跟中国没建交的国家,也有刚建交的国家,还有的是断交后还没复交的。在这种情况下,谈判特别艰难,她发挥了女外交官善于沟通的独特作用。2003年底,傅莹参加一次中国外交高端研讨会,还特意谈到她曾参与的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若干事例,谈到这些经历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借鉴意义。
  当然,真正让傅莹在谈判中脱颖而出的是她对于外交艺术的深刻理解、对于国际和地区局势的了然于心,还有她寻求沟通协商的真挚坦诚。在一次采访中,傅莹谈了她对外交谈判的看法。她说,谈判协商一定是相互妥协,而不是把对方逼到墙角。傅莹任亚洲司司长时参加一次学界研讨会的发言,也表明她擅长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她专门讲到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的海上纠纷谈判的问题,南亚的情况,包括跟中国的摩擦,提出了很多沟通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罗洁说,“傅莹的这次演讲使我对东亚、东南亚的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柔声细语中表达深层的内容
  
  如果说主管地区司时能够看出傅莹的学术素养和战略上的智慧,那大使任上的傅莹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智慧。“傅莹的外交智慧还表现在她很善于做工作。”在接受我的越洋电话采访时,中央电视台驻英国记者李庆庆说,“而且她的工作是用一种外国人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做。”去年11月,傅莹大使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巧妙平息《X元素》引起的所谓“外交纠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例子由我的同事薄旭在上一篇的“‘中国声音’的广阔空间”段落里做了详细讲述。
  而在此之前,中国发生各种危机事件后,傅莹大使通过发表文章、演讲、接受媒体采访等多种途径向人们说明真相、说明中国立场的努力也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在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受阻后傅莹发表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的《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李庆庆说:“大使自己认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还是比较冷静的,并没有很情绪化,她只是希望把中国人是怎么想的、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件事情的,平心静气地写出来。她的一些在英国的朋友、熟人都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愤怒,但又是通过一种很人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确定本期话题后,编辑部多次与傅莹本人以及我国驻英使馆联系,希望对傅莹做一次采访,但傅莹以她一贯的谦逊和低调而婉拒。这与2008年4月伦敦火炬传递后她立即同意接受本刊书面采访,并要求使馆全力满足我们的需求恰成对比。因为那一次她要告诉读者“要把这个世界看明白”,而这次她不想说自己――尽管我们对她说,这不是在宣传她个人,而是让读者认识我们的50后外交官。
  作为驻英记者,李庆庆对大使的交流艺术深有体会:“傅莹大使比较善于主动出击,敢于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也经常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大使也很擅长通过中国的驻外媒体来做外宣工作。大使的演讲也很风趣。她不做大报告,能够在演讲中加入一些幽默的东西。例如,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大使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阐释中国的立场。她生动地比喻说:中国是一个刚刚吃饱饭、摆脱营养不良的人,你们却跟他说要节食减肥。”
  作为中国的代表,除了温和的一面,傅莹在涉及国家利益和国家立场的问题上也会十分坚定。英国人阿克毛因为贩卖毒品而被中国执行死刑前后,傅莹两次接到英国外交部照会,均十分明确地阐述和坚定地维护中国的立场。她说:“英国公民阿克毛带进中国的海洛因有4030克,足以使26800人致死。而根据中国的法律,50克就足够判死刑了。英方虽然一直强调阿克毛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但却一直未能提供有效的医疗记录。”与此同时,她还向英国人介绍,中国虽然没有废除死刑,但死刑的审判和执行十分谨慎,而所有的死刑判决都需要最高法院核准。“大使很希望能够跟西方平等对话,不要让中国被妖魔化。”李庆庆还说:“傅莹大使跟人说话的时候声音很轻,从来都不会声音很大、很情绪化,她不是铁娘子,给人感觉很温和,但是她的柔声细语能够表达出很多很深层、很含蓄的东西。”
  据李庆庆介绍,傅莹还很注重中外间的文化交流,并推进英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大使非常热爱文化艺术,她对画展、艺术展都特别感兴趣,有时候还自己抽出时间去看。我就陪大使看过音乐剧、歌剧。大使还经常自己买票去看电影,基本上这里出来的新片她都会去看。”李庆庆说,“中国的文化团组到英国演出,大使只要有时间,都会去看。大使还会请她的朋友、当地的名流、社会政要和其他国家的大使们一起来看这些演出。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推广。”
  “我很欣赏她、很崇拜她。我觉得大使确实有很多的想法和心得。作为她的朋友,我也希望她能够越来越好。”李庆庆说。这句话,也是我想说的,尽管我只见过大使一面。

相关热词搜索:眼中 傅莹 我们眼中的傅莹 我们眼中的雨 我们眼中的大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