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十年:带来什么] 欧洲央行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十年来,欧洲央行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就此标准衡量,央行无疑是成功的。但争议之处在于,欧洲央行是否应该为追求物价稳定而牺牲了经济增长。
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十周年。十年来,欧洲央行让欧元从梦想变成现实,并维持了欧元区物价和货币的稳定,不仅给欧洲人的生活带来便利,也改变着国际货币体系。
欧元成就斐然
根据欧盟成员国1991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央行应于1998年7月1日成立。但事实上,为保证1999年1月欧元顺利启动,欧洲央行于1998年6月1日就已提前成立。
成立之初,欧洲央行饱受质疑和非议。货币发行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并把这样重要的权力交给一个独立机构,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后来担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曾把欧元比作是“病态的早产儿”。美国经济学家也曾预言,欧元区国家将因为使用同一种货币引发矛盾,甚至导致战争。
当年对欧元的质疑如今已经烟消云散,欧洲央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最突出的成就是保持了欧元区物价稳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规定,欧洲央行的主要职能是维持物价稳定。央行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力求将欧元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内。从统计数字上看,十年里,欧元区平均通胀率为2.1%,基本上实现了2%的目标。十年来,尤其是近两年,能源价格飞涨,欧洲央行能够实现2.1%的通胀率实属不易。如果用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之外的核心通胀率来衡量,欧元区十年来的平均通胀率仅为1.65%。从当前形势看,世界范围的平均通胀率已经达到5.5%,越南、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更是超过20%,而欧洲央行维持在3.6%,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得多。
除保持内部物价稳定外,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甚至被认为对美元的地位构成挑战。从规模上看,1999年欧元启动时,欧元区成员只有11国,目前已经扩大到15国,明年1月斯洛伐克加入后将变成16国,经济规模与美国相当。从国际外汇储备角度看,欧元启动之初占国际外汇贮备的比例为18%,而目前提高到25%。尤其是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持续贬值,相比之下,坚挺的欧元日益受到各国外汇储备当局的青睐。许多分析人士认为,欧元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要挑战美元霸权地位。从现在的形势看,不管欧元是否有这份“野心”,客观上确实对美元的国际地位
造成了冲击。
此外,欧洲央行在危机处理方面,表现也十分出色。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央行及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缓解危机,受到各界赞誉。同时,欧洲央行并未追随美联储降息,而是维持主导利率不变,这也是在全球通胀居高不
下的今天,欧元区通胀相对要低的重要原因。
改变欧洲人生活
欧洲央行以及欧元的启动,可以说是欧洲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成就了欧洲人的梦想,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
欧元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但在2002年1月1日前的三年间,还只是作为抽象的货币符号存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欧元。
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开始流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开始显现。不过,起初人们并不习惯使用新货币,如意大利人原来喝一杯咖啡需要1500里拉,换成欧元后只有0.77欧元,换算起来非常麻烦,当时的总理贝卢斯科尼不得不亲自鼓励大家使用换算器。意大利人还抱怨欧元没有小面额纸币,给小费不方便,等等。欧元流通近一年后,有调查显示,60%的欧元区居民仍把商品价格折算回本国货币,在购买房子、汽车等大件商品时,这一比例高达90%。
欧元流通后,物价也曾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商家利用货币转换之机偷偷抬高价格,南欧天气影响了水果产量,德国增加了消费税等,导致2001年欧元区通胀率突然由一个月前的2.0%上升至2.7%。
一段磨合期过后,欧元带来的好处逐步显现,最明显的好处就是给人们的跨国活动带来便利。
“人员的自由流动”是欧洲一体化的目标之一。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洲人在国家间穿梭越来越频繁。1995年《申根协定》生效后,在欧洲跨越国境出差、旅游已经变得十分便捷:人们可以轻松地上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游览运河,中午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大广场”上喝啤酒,晚上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欣赏城市夜景,不需要签证,不需要办理入境手续,不过,那个时候买东西仍要兑换货币,兑换货币不仅十分麻烦,而且手续费用不菲。欧元流通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欧洲国家间距离近,开车出行很常见。但欧元流通前,欧洲人出行前往往把油箱加满,以省去在国外加油需要兑换货币的麻烦。欧元的流通,让欧洲人出行省时省力,受到了欢迎。
欧元的流通还给欧洲人带来看不见的好处。共同货币让各国商品价格透明度提高,消除了汇率波动风险,促进了欧元区内的贸易和投资,给欧洲人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据统计,十年间,欧元区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是近二十多年以来最低的。
欧元汇率不断走强,还让欧元区居民出国旅游和购买外国商品变得实惠。欧盟大都是石油消费进口国。由于国际石油以美元计价,欧元兑美元升值部分抵消了石油价格的上涨,节省了欧洲人的支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
牺牲了经济增长
十年来,欧洲央行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就此标准衡量,央行无疑是成功的。但争议之处在于,欧洲央行是否应该为追求物价稳定而牺牲了经济增长。
欧洲央行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受成员国政府支配。欧洲央行首任行长杜伊森贝赫坦言,“我倾听他们的意见,但不会言听计从”。由于央行的独立性并坚持把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有时难免和欧元区成员国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相矛盾。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3%,德、法、意等主要欧洲国家近年来都徘徊在这一界限边缘,因而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当成员国经济状况不佳时,往往希望欧洲央行通过减息来刺激经济。但欧洲央行固守稳定物价的目标。十年的经济数据显示,英国、瑞典、丹麦等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欧元区。当然,把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归罪于欧洲央行不公平,因为这与欧元区国家福利体制改革缓慢、研发创新投入不足也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欧洲央行确实是把物价稳定作为了“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经济增长放在了次要地位。
欧洲央行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欧元区内部分化严重。比如当前,欧元区国家对于欧元是否走强分歧就十分严重。欧元区中,德国竞争力较强,强势欧元对其出口影响不大,还可帮助抑制进口的能源价格上涨,因而支持欧元走强。而法国竞争力相对要弱,欧元走强对其出口冲击严重,而且法国进口能源少,不需要通过欧元走强来压低进口能源的价格,因而不愿欧元走强。法国总统萨科奇就多次公开表达对欧洲央行汇率政策的不满。
与法国人不喜欢强势欧元相比,意大利人则根本就不喜欢欧元。意大利是欧元区竞争力最弱的国家之一,与其他国使用同一种货币,使意大利丧失了利用汇率政策促进出口这一工具。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2006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意大利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放弃欧元,最终导致欧元区解体。
相关热词搜索:欧洲 央行 带来 欧洲央行十年:带来什么 欧洲联合带来的影响 欧洲文明带来的价值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