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的与台下的] 台上什么 台下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如若有人胆敢说吕贝卡和她的伙伴们是在玩《甲方乙方》式的“游戏”,必是自己找打。显然,这是一场活生生的斗争,不是事先排练好的。但要是将之比作辩论赛中的反方(反全球化的一方)――虽势单力薄却据理力争,斗志昂扬,想来就不那么难以被接受了。
正反双方都竭力把是与非、好处与恶果,通过抽象、提纯,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细细地观察,说深说透,甚至说到极致夸张,舍此别无它法。否则,都那么辩证,一会儿举起左手说“一方面”,一会儿又举起右手说“另一方面”,那这场辩论就没法看了。
辩论赛有胜败之分,而其实双方都是胜者,因为从对手的答辩中汲取了知识和技巧。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尽管这个结果真是出乎意料。也难怪有人不客气地指出,“反全球化运动”本质上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有理由发问,吕贝卡们所做的,从长远看,不正是在帮助他们自己所反对的全球化进程吗?为何要提醒它呢,让全球化这头怪兽一头走到黑吧。
相对于灯光耀眼的台上,黑压压的台下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在西雅图,在热那亚,奋力抗争的一方想必会愤恨台下的麻木和不可救药,因为毕竟上面的他们是为了下面的他们在战啊。或许在吕贝卡们的眼里,大家就像是那只在一锅清水里游泳的青蛙,不知炉火已经燃起,等觉到烫时,已无力跳脱了。
即使在反全球化运动人士的眼里,全球化也是一件成了大势的大事,否则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去反。我不想引用理论家们的学说来讲全球化如何如何有益,因为在反方的眼里,这些都一钱不值;更不想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之类的重话去压反方,尽管本人认同这些大判断,因为这正是人家想挑战的对象。我只想说,我们不是那只青蛙。
其实,普罗大众并没有冻结思想,更没有停止行动。他们用自己的感受和身体,而不是理论和推理,来触摸周遭发生的一切,把握它的脉络。从所“得”中知道了全球化的“这一面”,从所“失”中了解了全球化的“另一面”。其结果,走第三条道路者有之,趋利避害者更众。正所谓虽不知孔孟而行中庸,虽不懂马列而讲辩证。
反方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论点,文化特性、平等、人权、环境,正义和真理已然手中握。
在走马灯似的议题转换之间,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当全球化同诸如文化侵略、经济掠夺、市场沦丧、人性扭曲、环境破坏划上等号时,完完全全地一无是处了。容我多一句嘴,假如全球化真的等于上述的A+B+C+D,应只有疯子才会投票支持它,但事实上却又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赞成。
同样也可把全球化转化成诸如市场扩大、自由贸易、信息传播、思想开放、经济繁荣之类的议题。如果仅把全球化等同于这里的甲+乙+丙+丁,似乎也只有疯子才会反它,同样解释不了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
对于中国民众,要是把全球化等于上述的ABCD,那么必会成为受围攻的“狼”;要是把全球化等同于改革开放、消费者是上帝、取消户口、出国旅行等,他们又会变成它的铁杆支持者。
原来,反应的天壤之别,尽在议题转换一瞬间。
全球化最终会带来什么?繁荣还是毁灭?从正反双方罗列的ABCD和甲乙丙丁中,究竟得出怎样的结论?我以为,不在于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而在于是否认同系统论的一个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否相信系统内在的适应力。
记得N?坎农在《躯体的智慧》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考虑到我们人类机体结构的高度不稳定性,考虑到机体对最轻微外力引发的纷乱的敏感性,再考虑到在不利条件下迅速出现的解体等情况,那么,人能活几十年之久这种现实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人尚且如此,何况大千世界。
全球化影响着而且将会更深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已经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实际行动,表明了立场,主动、积极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我相信,全球化带来的繁荣不会自己找上门,毁灭更不是命中注定。只有全面参与、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收益,才能在创造自己国家未来的同时,塑造全球化的未来。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下一个20年,我们的选择将更令人信服。那一天,全场目光将都投向我们,为中国喝彩。▲
相关热词搜索:台下 台上 台上的与台下的 台上台下小品 台上台下阅读答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