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论间接路线_“间接路线”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诸多的外交谋略中,最为深邃莫测的可能莫过于“间接路线”谋略了。   “间接路线”理论是一位名叫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的著名英国军事理论家提出的。他在其名著《战略论》中写道:“间接路线”战略的要旨是,尽量减少战斗行动,避免正面强攻,要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出奇不意地震憾敌人,然后再行进攻。
  径情直遂,率性行事,往往难以达到目的,而沿着“间接路线”出击,迂回曲折,出敌不意,则常能收到奇效。战略上最漫长迂回之路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之径。军事上如此,外交上亦然。外交上欲求胜绩,其“路线”必具某种程度的“间接性”。明乎此,则外交之真缔大体在握。
  历史上的重大战役多数乃通过“间接路线”战略获胜的。有人统计:一次大战前的2500年中,重大战争有数十次,其中只有六次是借“直接路线战略”获胜的。且不论此据是否可靠,但它起码说明了一个道理:“间接路线战略”是取胜之途。
  外交上的“间接路线”谋略源于军事,但又自有其独特之处。常见的有“心理谋略”、“迂回谋略”、“周旋谋略”、“韬晦谋略”等。
  “心理谋略”是外交“间接路线”谋略中常用之术。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心”即是打击所谓“阿喀琉斯的脚踵”(出自希腊神话,意为致命弱点或薄弱环节)。注重攻击敌方的“精神目标”,这是外交“间接路线”谋略的一个要旨。列宁说得好,最合理的战略是待到敌人在精神上已涣散后再予以致命的一击。因此,战略家的高明即在于着眼于在精神上“瘫痪”对手,真正的战争应早在军事行动开始前就已进行。“心理谋略”不求一时之功,而是志在长远之得。过去美国对苏联长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以求从内部攻破堡垒,即是此种“心理谋略”的具体体现。
  若说艺术之妙妙在不真,那么外交之妙就妙在迂回。“迂回谋略”即是“间接路线”谋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的《军争篇》有言:“以迂为直”。这揭示了“迂回谋略”的本质。外交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是迂回之道。国际斗争,波诡云谲,有识之士为实现战略目标,多数青睐迂回,鲜有直遂以求的。韩信的“暗渡陈仓”平定三秦,邓艾的阴平渡险偷袭蜀国,拿破仑的翻越阿尔卑斯山闪击意大利,美英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智胜德军,均采用“迂回谋略”,夺取胜利。大凡外交迂回之举,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从相反中求相成。声东往往是为了击西,今天的联合可能是旨在明日的对阵,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为了更好的一跃有时却需要后退。
  外交的规则是:它总是“在力量的阴影下”进行的。在力量对比悬殊下的外交对阵,明智的弱方总是选择“间接路线”谋略,这就是“周旋”术。实施“周旋谋略”,外交家应:不卑不亢,但善用策略;绵里藏针,但以柔为主;不失原则,但重在灵活;虽有硬顶,但巧于软磨;不忘分歧,但强调共识;注意斗争,但斗而不破。在我国历史上,最擅“周旋谋略”的可能当数春秋战国时的郑国子产。郑国是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小国,为两国必争之地。为在夹缝中求生存,子产把以往的“朝晋暮楚”政策调整为“从晋和楚”路线,利用晋楚势均力敌而又各陷内争的有利形势,执礼相抗,巧于周旋,终为郑国赢得较长时期的和平。
  “间接路线”谋略贵在深谋远虑,尤以“韬晦谋略”最为人所乐道。韬晦也者,无非是暂时隐匿声迹,不自炫露,借以麻痹对手,终求一逞。春秋时期的吴国谋臣伍子胥说,“虑卑其势,将有击也。”道出了“韬晦谋略”的根本。“韬晦谋略”,表现各异。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长达22年的越王勾践;也有学圃种菜,亲自浇灌,欲使曹操误以为其胸无大志的刘备;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念“和平经”,高唱“德国需要40年到50年彻底的和平”,把英国人欺骗到最后一分钟的希特勒。外交家的“韬晦谋略”是为麻痹对手,但也不怕天机泄露,他们懂得人们一个通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但不一定能见舆薪。
  “间接路线”谋略是出奇制胜,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正”与“奇”的关系。《孙子兵法》的《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与“正”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奇”来自“正”,无“正”就难以用“奇”。善出“奇”者不拘泥常法,但最终脱离不了“正”。已故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就主张用“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思想同苏联争霸。他说:“以正合”就是用西方军事力量抗苏,加强联盟团结;而“以奇胜”则更为艰巨复杂。尼克松并未说明“以奇胜”的内容,但笔者认为他1972年对中国进行历史性的访问,果断地实施“联华制苏”战略,即是他心目中的“以奇胜”了。▲

相关热词搜索:路线 “间接路线” 间接路线 间接路线战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