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期待与上合 青岛演出市场期待破冰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09年跨入2010年青岛的这个冬季,因为演出市场的直线升温,注定不会太冷。短短时间,就有多场演出扎堆登陆,原本在演出商圈子里一直背负“每演必赔”名声的青岛舞台,突然之间“爆棚”,这在寒意未消的季节,显得分外抢限。究竟是青岛演出市场冬日里的暖阳抑或是乍暖还寒?无论如何,青岛的演出市场期待着一场春风,欧绿寒冬后的万物。
市场不再寂寞
很久以来,青岛演出市场一直未能摆脱“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青岛人看演出习惯要票的声名更是在业内远播。一位常驻青岛的外地演出公司负责人透露,青岛是业内长期盛传的做演出风险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导致青岛获此“殊荣”的主因,则与青岛人惯用的赠票与要票的演出消费方式和观念密不可分。但是,包括这位演出商在内的所有曾做过青岛市场的业内人士,均把青岛过去几年翻天覆地的市场变化看在了眼里。
青岛时空演艺文化公司的老总王建钢已经在这个城市搞了20年的演出,对于青岛演艺市场的现状,自然有发言权。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艰难起步不同,现如今的青岛已经成了演出商眼中的“香饽饽”,外地演出公司大举“入侵”,而本地文化公司也在摩拳擦掌,王建刚说,“商演就像开饭馆,越多越有钱赚。”他更是向记者预言:青岛演出市场将在未来三年内“井喷”。也就是说,只需用三年时间,市民自行掏钱买票看演出将在这个城市成为常态、成为主流。对于一座经济总量排名在全国前十位的城市而言,文化消费的“水涨船高”将是必然规律。
王建刚曾对在青岛所做演出做了一个粗略统计:2006年之前,一场演出的票房中,个人购票比例只占到三成,而在2006年之后,这一比例呈几何级增长。2009年年初《同一首歌>在青岛演出,个人购票数额居然占到了总票房的八成。
再来看看勇闯2010年青岛演出贺岁档期的演出商,清一色都是熟面孔,天津艺人演出公司已经在青岛成功操作了不少演出,比如两年两次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音乐会、摇滚话剧《那一夜,我们搞音乐》以及郭德纲巡演等,还有马克西姆钢琴独奏音乐会等。
天津艺人在进青岛之前也曾做过市场调查和对青岛市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数据做参考,虽然得出的数据并不乐观,但未曾开发的处女地也就意味着无限商机。公司青岛地区的负责人严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青岛观众还是很会看的,真正让青岛人感兴趣的东西,他们肯定会掏出钱来买票,我们最初做的几场演出,青岛观众很认可,又因为我们是外来公司,也没有人能找到我们要票,想看就得花钱买票,由此也可以看到,青岛人要票的习惯不是改不了。演出市场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唤醒的。”尽管对之前的演出收益讳莫如深,甚至都有好几个版本的演绎,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对青岛演出市场的绝对信心。
改变迎来机遇
面对市场运作的商机和演出市场的挑战,许多专业演出团队都适时从自身出发,作出调整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有新兴生力军投入到丰富青岛文化发展的大潮中。
2D09年底,一直沿用文工团体制50年的青岛市歌舞剧院经历了改制,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无疑标志着青岛文艺院团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将按照市场需求,立足青岛,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重点打造富有青岛文化特色的城市舞蹈艺术品牌。“院团转企改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如何与市场接轨的问题。”青岛歌舞剧院董事长黄港如是表述。“歌舞剧院建制50年,其实一直沿用的还是文工团的体制。50年的历史,我们没有多少家当,甚至拿不出像样的保留剧目。改制意味着我们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作为企业,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营销策划是关键。而开放的形式,首先明确了我们对市场敞开大门的观念性变革。”营销中心的成立,无疑跨出了歌舞剧院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黄港说,在演出产品的前期策划中,
“营销中心”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策动发掘真正为观众认可的叫好又叫座的全新演出题材和项目;同时还将监督实施对演出项目的成本核算制度,即在确保演出质量的同时,对舞美、道具、演职人员的配给等诸多演出环节施行相应的成本控制,以实现演出效益的最大化。歌舞剧院陆续推出的两个演出项目《邓丽君专题演唱会》和主打时尚劲歌热舞的《爆破10》,就是作为对营销为先的全新运作模式的试水之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危机四伏的市场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是摆在青岛的从业人员面前的问题。国内的演出市场有着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每周都有两到三部新剧目推出,全年上演两百多部舞台剧。业内人士认为,淡季不淡的原因首先应是北京演出市场容量的逐年增大,以及北京观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09年北京61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16397场,较2008年13232场增长23.9%。正是因为演出供应量的增大,将所谓的演出旺季的时间段拉长,继而使得淡季的时间段缩短。
这些演出团体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如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等老牌国有机构;一是境外演出机构如美国百老汇;更多的则是民营演出机构。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开心麻花”系列诞生于演出市场的萧条时期,以“爆笑舞台剧”迅速获得观众口碑,六年来不断创新,与北京的演出市场一起成长,现在已成为广大年轻人喜爱的舞台剧品牌。在危机四伏的市场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要竞争加合作。竞争是在产品制作中充分展开竞争,以提高舞台剧品质;合作则是双方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携手开拓舞台剧演出市场的明天。国有演出机构具有剧院资源、政府支持等优势,民营机构则在创作活力、市场营销方面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把握。面对激烈的竞争,已有很多演出机构倒下,国有、民营演出机构应整合资源,在竞争中合作,以完善演出市场。
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多样的,不同演出机构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细分市场,为观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中国的演出机构应该在竞争的同时,紧握双手展开合作,互用优势,进而共同推动中国舞台剧走向世界,展示今日中国与传统文化的能量。未来,需要更多民间演出机构与国有院团的合作与共赢。
观众掌握话语权
演出市场的现状固然与文化底蕴、经济繁荣程度有关,但毕竟文化底蕴和经济繁荣是一个宏观和长期的概念,它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动辄成百上千元的门票价格,让欣赏演出成为一种与平民百姓、工薪阶层无缘的奢侈行为。天价演出,“跳水”收场,这样的情形近几年屡见不鲜。过高的门票也将平民百姓拒于剧场门外。
采访中,一些市民认为,票价是观众消费演出产品的价格,票价的制定应该首先考虑有没有买主,在这一点上,文化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毫无二致。与这个原则紧密相联的,还有市民目前的消费现状。然而,市民所提的意见,演出公司并非不知道,但是他们也有很多的难处。为了尽量放低票价,缓解资金压力,演出商纷纷把目光瞄向企业寻求赞助,于是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之夜”、“××品牌+××个人演唱会”等冠名以及“××特别赞助”等。这样,演出商有了放低票价的底气,观众也有了适中的价位,而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宣传,可谓“三全其美”。
看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民众对文化的需求,业内一位资深人士认为,必须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把分散的文化资源用统一的主题、统一的管理、统一的程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开放利用体系,通过规模经营方式,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演出经营团体,发挥“大兵团作战”的集约效应,“多条腿走路”走活演出市场。首先,政府多引导、多扶持,而少参与组织演出活动;其次,要形成企业参与;最后,就是文化部门的自身努力。
尾声:
如今,民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时间逐渐增多,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音乐文化类节目日渐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演出市场的繁荣需要旧观念的打破与新观念的建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塑造城市形象成为各个地方政府长期的工作重心。在城市营销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文化类演出与城市宣传的结合会带动该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建设,只有各个环节的齐心协力才能让这个市场走出夹缝,真正为民众带来快乐,为城市发展增添生机。
相关热词搜索:青岛 破冰 演出 青岛演出市场期待破冰 青岛演出市场的软肋 青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