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全面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_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煤炭企业各项工作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在历届省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15490.7亿元,同比增长15.3%。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规模扩张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水、土地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增长方式粗放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更加突出,环境压力很大。为此,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审时度势,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全面启动了生态省建设。借此机会,我把山东生态省建设情况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山东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
自启动生态省建设以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成效显著。全面系统地推进了以“点、线、面”为特色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即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大的区域为载体,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坚持把企业的发展定位在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上,实施了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培育了鲁北化工、潍坊海化、青岛啤酒厂、黄岛电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市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同时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创建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1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个国家级绿色社区,24所国家级绿色学校,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系列创建活动,推进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突出。从群众关注的脏、乱、差问题入手,按照“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一批精品工程,形成了一批新亮点,城乡面貌大有改观。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6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7.1%,集中供热率达32.5%,非农业人口用气普及率达95.4%。全省有1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个国家卫生城市、4个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青岛、烟台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以来,我们围绕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建设以及村镇绿化,全面启动了“绿色山东”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区域绿化为主体,绿色通道绿化为框架,乡村绿化美化相依托的林业生态体系。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监管、部门配合、市场引导、舆论监督、公众参与、依法治污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启动包括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在内的“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编制实施调水沿线27个控制单元治污方案,对省辖淮河流域内100多家外排废水不能达标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列入“再提高”治理计划并限期完成。加大结构性污染防治力度,关停了5万吨以下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草浆生产线和5000吨以下的酒精生产线,清理整顿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实施了火力发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颁发了造纸、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泥、印染、生活垃圾渗滤液等5项地方性排污标准,发布了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重点流域水质月报。近3年来,全省COD、氨氮、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04年,全省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符合二级标准的城市数比2000年增加4个,全省1-4类断面水质为34.4%,比2000年上升7.5个百分点。
四是环境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把生态省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地方立法力度,制定完善了《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环保法规规章;出台了《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山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和“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等专项执法行动,对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启动“山东数字环保工程”,建成21个重点流域水质和9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
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
今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实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结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以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为核心进行结构调整,在冶金、电力等行业建设100项效率高、消耗低、污染小的重大资源节约项目。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县(市、区)、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搞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二是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区旧居住区和村镇的规划改造,加强中心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营造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镇环境。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每个县都要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3年内新建污水处理厂50座,完成配套管网1200公里,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80万吨。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脏乱差”环境。
三是以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强污染治理和防控措施落实,集中突破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确保到2007年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三类水质的要求,在南四湖和东平湖滨湖地区建设2万公顷人工湿地,促进两湖水体净化。突出抓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位于“两控区”的火力发电厂、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2007年底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和安装二氧化硫在线检测装置。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落实减化肥、减农药,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规划,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年内基本完成重点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四是以国土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山东”建设。努力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海绿化美化。争取3年完成二级以上公路、主要河流和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及胶东调水沿线的造林绿化,基本完成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3-5年完成海防林带的补植和改造提高。加强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3年形成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五是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努力缓解水资源瓶颈的制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抓好南水北调和胶东引黄供水、沂沭泗河东调南下等大型调水工程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扩容、地下水库、平原水库等工程建设,争取到2007年新增供水能力10-15亿立方。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以及节水型工业。积极开发替代水源,重点搞好中水回用和海水、陆地咸水的综合利用。在城市推广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在农村全面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集防洪、蓄水、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水资源开发工程项目。
六是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抓紧矿山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到2007年,城市规划区、铁路、国道、省道两侧以及旅游景点、滨海旅游带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矿点全部关闭。以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为重点,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搞好渔业资源修复,加快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建立海洋生态安全应急机制。加强对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强南四湖、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草地及近海岛屿、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加大措施力度,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狠抓落实,确保生态省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坚持党政一把手靠上抓、负总责,建立健全生态省建设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体系。进一步发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研究解决生态省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生态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是加大依法推进力度。继续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环境污染纠纷等方面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切实把生态省建设纳入依法推进的轨道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重大战略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改革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政产学研”机制,加大科技开发与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人才培养,引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生态省建设。
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逐步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构建现代生态文化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全局 扎实 推进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全面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全面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