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价值链研究|企业竞争力三要素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构建面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价值链,并利用这种模型详细分析知识价值链中主要活动,即知识审计、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保护与知识应用;及辅助活动,即知识领导、知识协调、知识控制、知识组织、知识测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 企业
  〔分类号〕F270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y-oriented Knowledge Value Chain
  Sheng Xiaoping
  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06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y-oriented knowledge value chain, and thoroughly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primary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 knowledge aud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creation, knowledge assimilation, knowledge protection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secondary activities, which consist of knowledge leadership, knowledge coordination, knowledge control,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knowledge measuremen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ies by the use of the model.
  〔Keywords〕knowledge value chaincore competenciesknowledge management enterprise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竞争优势的创造依赖于有效的知识管理[1]。知识管理包含利用直接的、结构化的途径来使组织获得竞争力[2]。但是,知识管理到底如何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目前理论界与企业界对此问题还没有做出明确、系统的回答。迈克尔?波特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3]受波特价值链思想的启发,本文构建面向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价值链,并深入剖析知识价值链中各种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1知识价值链定义与框架
  
  目前理论界对知识价值链有初步探索。例如,霍尔斯阿普尔和辛格[4]、阿拉德和霍尔斯阿普尔[5]提出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包括5种主要活动:知识获取、选择、创造、内部化、外部化与4种辅助活动:知识领导、协调、控制和测评。吴金希提出的知识链模型的主要活动是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应用,辅助活动是知识测量和评价、知识组织、知识控制、技术、知识领导[6]。
  笔者认为,知识价值链是指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来创造利润与获取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动态过程,其中主要活动是指与企业知识运营紧密相关的一些主要业务,包括知识审计、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保护与知识应用,这类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知识管理的成败;辅助活动是指不直接参与从知识审计到知识保护等主要过程,但是对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起到支撑、指导和规范作用的活动,包括知识领导、知识协调、知识控制、知识组织、知识测评(见图1)。本文以这个知识价值链模型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知识管理是如何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图1 企业知识价值链模型
  
  2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由于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主要活动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此处主要阐述这类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过程有多种不同认识,但是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是知识审计、获取、创造、吸收、应用与保护。下面分别说明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2.1知识审计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知识审计是对公司隐性与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地、科学地考察与评估,调查、分析当今企业知识环境与状况,提出反映公司现有“知识财富”的诊断性与预测性的审计报告。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战略的第一步,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知识价值测评与鉴定无可置疑的第一步。知识管理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知识审计的忽视。其目的是:深入洞察企业知识的范围、特征与结构,为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提供有用的数据,识别相关的企业知识库,说明与评估特定知识库知识的质量和数量特征[7]。知识审计往往包括如下活动: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识别知识需求;创建企业知识目录与知识地图;确定知识存在的地方;确定知识是如何保存的、用于什么目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关联的;根据人员、流程和系统分析知识流;提供最终知识审计报告。
  知识审计对于企业来说通常具有以下利益:识别核心知识资产和流程;识别信息与知识差距;识别需要改善的信息政策与产权领域;识别减少信息处理成本的机会;了解知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识别支持整个企业目标或个人与团队活动所需的知识;对那些正在得到有效管理与需要改善的知识提供有力证据;揭示目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并具有使用潜能的各种知识;提供知识地图、意见交流流程与网络,揭示成功的企业知识管理基准与实践范例;提供知识资产目录,使知识资产更加明显化、可测量和可解释;提出对现有流程的改进,指明企业用哪种方式可以改善企业知识的管理;识别那些有意或无意阻碍知识增值的人员;评估现有的知识使用与交流水平;识别企业强势、弱势、机会与威胁;为形成更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案与计划提供重要信息[8]。总之,知识审计有助于企业系统地挖掘企业和个人的竞争优势,分析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弱势与威胁,为最终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若企业不执行知识审计,就很可能损失其核心竞争力。例如,英国电信由于疏忽知识审计,如今在美国不得不就超链接的专利权问题承受昂贵与漫长的官司[9]。
  2.2知识获取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知识获取是指从企业外部环境获得知识并使之能够为企业今后使用的过程。主要包括的子活动有:从外部资源识别合适的知识 ;捕获已经从外部资源识别的知识;组织已经捕获的知识;把已经组织的知识传递给加工者。从获取形式上划分,企业知识获取活动可分为直接获取与间接获取。直接获取包含一种主动参与获取企业外部知识的意识或行动,主要包括8种活动:①获取数据集;②获取许可的专利与流程;③利用竞争情报寻找各种机会和获取贸易秘密;④从外部来源索取知识;⑤检查专业文献;⑥监控技术进展;⑦接受外部培训;⑧参与合作。间接获取是通过其他间接行动来获取知识。例如,当收购一个公司时,一般是为了获取其实物或财务资产,但有时是为了获取其知识资产。
  知识获取可以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识别与捕获企业外部知识,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企业管理实践来看,若企业知识获取能力越强,企业就越易建立或维持其核心竞争力。当然,如何快速获取企业内外知识来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各企业不需雷同。例如,通用汽车是基于高技术引进实现技术创新的核心战略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使之走上行业霸主之位的。
  2.3知识创造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知识创造是在企业现有知识资源基础上开发、导出、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是企业获取或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企业知识创造主要包括的子活动有:通过调用必需的选择或获取活动来监控组织知识资源和外部环境;用知识可用性来评价所选择或获取的知识;基于现有知识生产新知识;为知识扩散和知识吸收传递已经生产的知识。这些知识创造活动基本上分为两类:知识发现与知识推导。知识发现活动是用较少地结构化方式通过创造力、想象力和综合等技能生产知识,如制定或设计战略、开发产品/流程、数据挖掘、发表创造性意见、发现某种方式、形成创造性见解、通过合作生产知识、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新知识等。知识推导活动包括利用具有分析、逻辑与创造性特征的技能、流程知识(如流程、规则)与描述性知识(如数据、信息)来产生新的流程、规则和描述性知识。它又可分为分析性推导与推论性推导,前者是利用某种现有的算法来获得知识,如预见、评价或流程改进;后者是利用逻辑和推理原则来获取知识,如建议、预言、诊断与指示。
  知识创造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尤其是那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知识创造是主要的知识管理战略,即由公司本身创造企业所需的核心知识并由此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本田公司以研究开发与制造小型引擎来建立公司核心竞争力。
  2.4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知识吸收是指通过内部分配和存储那些获取的、选择的或生产的知识来改变组织知识资源状态的活动。知识吸收的子活动包括:评估(如甄别、过滤)将被吸收的知识;确定那些将受知识吸收影响的知识资源;对将要传递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表示;把知识表示传递给目标对象。由于企业知识是由个体(员工)知识组合而成的,员工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及其组合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的优劣、多少与竞争优势;又由于个体知识总是有限的,员工不可能仅靠自己来生产工作所需的所有知识,而必须依靠从外部环境和工作场所吸收一切有用的知识。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人知识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其竞争能力。同样的道理,企业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必须强调吸收所获取和生产的外部与内部知识,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内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共享与利用,从而促进企业知识创新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创造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只有把那些已经获取、选择和生产的知识在企业上下得到吸收与共享,才能从整体上改变与优化企业知识资源配置,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步伐和速率。一般说来,企业在知识组织、知识共享方面做得越好,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就越强,企业由此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机会越大。例如,英国石油公司基于“同行帮助”、“事后回顾”和“知识资产”三部分组成的知识共享战略与实践,实现了由一个无足轻重的、仅生产矿物和煤炭等的企业转变成为盈利性最强、竞争力很高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10]。
  2.5知识保护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知识保护是指维持企业知识的新颖与建设性状态,并利用安全与法律措施阻止企业知识非授权地转移到其他组织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公司价值主要在于公司的无形资产[11],具体包括商标、专利、版权、已注册的设计、合约、贸易秘密、信誉、网络关系、诀窍、文化等。这些无形资产保护既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内容,也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办法。一项英国的调查发现,公司执行主管认为公司各种无形资产的替代周期分别是:公司信誉――14年,产品信誉――6年,员工技能――4年,网络――4年,供应商技能――4年,数据库――3年,销售技能――2年[12]。这暗示着两个主要问题:①某种无形资产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无限期的,超过其竞争优势时期的无形资产是无须保护的;②在优势期内的无形资产应该得到保护,否则就会缩减它的竞争寿命和损失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确保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因此,企业知识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不仅要利用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法)来保护其独特的知识,而且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防火墙与密码技术)、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建立激励与监督机制、建立知识联盟或战略联盟来保护公司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资产,以便维持公司核心竞争力。例如,日产汽车公司通过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于1999年组建战略联盟后,在2002年度,实现了扭亏为盈,销售利润达到了7 372亿日元,利润率跃入全球汽车制造业最高水平(10.8%);2004财政年度取得了创记录的8 250亿日元运营利润,再次肯定了其核心竞争力[13]。
  2.6知识应用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知识应用是将知识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许多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且知识创新效率也非常高,但不一定能有效地利用知识、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知识资源的价值。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应用能将知识转化为提高内部效率的行动,包括问题解决、战略规划、决策制定;从企业外部来看,知识应用是将企业知识转化成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过程。不同企业知识应用的重点是不同的,一些服务业如银行业往往将知识应用的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高科技企业往往将知识应用的重点放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上;资本密集型企业将知识应用的重点放在改进经营上。
  知识应用是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知识获取、知识吸收和知识生产的目的之一,而且是实现知识向“知识资产”转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因为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地运用知识。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巨大的知识仓库,但大部分企业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知识应用是最快、最直接影响企业业绩的根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如果企业不能成功地应用知识,即使有成功的知识获取与知识生产,收效也甚微。因此,企业必须同重视知识获取与知识创新一样,重视知识应用,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营造应用知识的良好氛围,鼓励员工正确地使用知识,并让员工切身感受到知识应用在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中所取得的巨大作用以及给个人利益带来的积极影响;企业要通过共享知识与最佳实践、提供培训与企业学习、参与实践社区、建立知识库或专家网络、提供知识密集型产品/服务等活动来提高企业知识应用水平,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西门子医疗解决方案公司(MED)就是通过加强企业知识应用――“MED知识分享”,使MED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公司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14]。
  
  3企业知识价值链的辅助活动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企业知识价值链的辅助活动是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知识领导、知识协调、知识控制、知识组织、知识测评5种活动。这里简要说明这些辅助活动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3.1知识测评的贡献
  知识测评是对知识资源价值及其知识管理活动所进行的测量与评价。它可分为两类:一是确定/开发测评方法,如开发定性测评方法、定量测评方法、定标赶超,确定哪种测评方法最好、应该测评的事项,在测评中使用代理/组织文件,建立成功的衡量标准,识别最重要的核心业绩指标,对不同股东使用不同测评方法等;二是应用测评方法。它又可细分为7种类型:①测量知识资源,包括了解企业已有的知识,创建和分类企业记忆,执行知识审计;②测量知识管理能力/技能,包括测量人员与计算机知识管理能力/技能;③测量知识管理活动,包括跟踪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和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改善;④跟踪股东信息,包括了解股东的看法/意见/问题,进行满意度调查;⑤评价知识,包括评价无形资产和确定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⑥管理/监控知识管理,包括评估知识计划与执行状况;⑦测量知识管理效果,包括识别知识对个人与企业的影响。知识测评是评价其他辅助活动的基础,可用来识别增值加工程序与资源,评估与比较知识管理活动的执行情况,评价企业知识管理行为对业绩的影响。因此,知识测评对于识别与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知识组织的贡献
  知识组织是指企业为适应知识管理需求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所进行的组织结构设计与调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知识组织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识型组织的设计与构建;二是知识型组织的评价,如组织绩效评估、工作单元效率评估等。知识的有效运营不仅需要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协调,而且需要得到合理组织结构的支撑。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组织结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型组织结构对于企业知识的运作与管理已经形成制约,必须加以改造。一些新型组织结构,如超文本组织、蛛网组织、星状组织、知识型团队组织、虚拟组织等应运而生,被开始应用于知识管理实践,使组织结构呈现了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只有当企业以知识作为其运作的核心资源并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焦点时,这个企业才能称之为知识型组织。知识组织能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提供组织保障。
  3.3知识控制的贡献
  知识控制是确保所需知识加工程序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与高质的利用。知识控制活动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管理资源控制;二是过程管理。前者可细分为4个方面:①控制知识管理可利用的财政资源,如寻找先期试验资源和分配知识共享资源;②控制知识管理加工程序,包括提供先进规范的技术流程、专门安排一些人员参与知识管理活动;③控制质量,要确保企业知识是准确的和最新的;④审查知识,涉及检查企业内部知识。后者可细分为三个方面:①保护/提供存取控制,决定什么样的知识流是可能的,企业需要哪种知识流;②使用风险管理标准,包括确定与资产相关的风险的可能性、结果与水平;③监控知识管理,包括加强知识管理活动绩效的控制,改进缺陷分析与客户服务。这些知识控制能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确保知识的有效性(精确性与一致性)、效用性(相关性与重要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持也至关重要。
  3.4知识协调的贡献
  知识协调是指企业通过对各种知识管理活动的相关性管理来确保在合适的时间产生适当的过程与资源。它涉及知识资源之间、知识处理活动之间、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如财政、人力、实物)之间、知识资源与知识管理活动之间相关性的管理。知识协调可分为两类:一是结构化知识协调;二是保证性知识协调,它要确保管理活动与员工能够得到有效激励。前者可分为4个方面:①建立交流方式,即开发组织内个人与其他人交流的通用方式,如确定合适的知识交流渠道或结构化知识工作方式;②构建基础设施,如提供知识再利用和创新的平台、提供决策用的相关信息、构建基础设施支持能力;③结构化知识工作,如确认知识管理事件及其知识活动、了解企业何处拥有所需要的知识、建立通用程序与词汇、提供团队与合作途径、提供对企业思想库的访问;④分配知识工作者,如专门安排一些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活动、通过参与者和股东的共享与合作把新知识及决策过程综合起来。后者分为:①向员工解释知识管理,使所有员工知道什么是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的重要性;②建立激励机制与激励员工,保证员工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得到相应的报酬与利益,奖励员工向其他部门或个人学习、参与知识社区、开展组织学习等;③获取赞助,要确保高层管理者了解知识管理并支持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如使高层管理理解并乐意提升知识管理。企业通过这些知识协调活动可以更好地推进知识管理,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5知识领导的贡献
  知识领导是指企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来促进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领导可分为两类:一是计划,它可分为:①分析经营知识,主要是了解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知识领域、现状和有待改进的潜力;②把知识管理与经营战略组合起来,要求知识管理战略能够支持企业经营战略;③确定知识管理方针,包括确定智力财产存档与更新方针、开发正式的知识传递流程、建立技术标准等。二是执行,它可分为:①创建知识管理文化,使企业员工了解并参与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包括把专家与有同样兴趣的员工集合在一起、培育知识创新文化与知识共享文化等;②委托知识管理活动,包括指派知识主管或知识经理、授权员工创建知识管理系统等;③分享管理者知识,要求管理者主动参与知识管理实践,与其他员工分享个人的知识。总之,知识领导通过鼓舞、指导、促进信任与尊重,营造一致的创造性文化,建立愿景、倾听、学习、教导、知识共享等多种特性,从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起到催化剂作用[15]。
  
  4结语
  
  本文构建的知识价值链把企业知识管理分为6种主要活动和5种辅助活动,揭示了这些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与贡献。今后,企业可以利用这种知识价值链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态势分析(SWOT),判断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由此构建各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与策略,如知识审计策略、知识获取策略、知识共享策略、知识创新策略、知识保护策略等。
  
  参考文献:
  [1] Gupta A, McDaniel J. Cre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effectively managing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 2002,3(2):40-49.
  [2] Ostro N. The corporate brain. Chief Executive, 1997(123):58-61.
  [3]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36.
  [4] Holsapple C W, Singh M.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1,20(1):77-98.
  [5] Allard S, Holsapple C W.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key for E-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KM audits.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42(5):19-25.
  [6] 吴金希.用知识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07-113,152-153.
  [7] Debenham J, Clark J. The knowledge audit. Robotics 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Journal, 1994,11(3):201-211.
  [8] Paramasivan T. Knowledge audit. The Chartered Accountant. 2003,52(5):498-506.
  [9] Hylton A. Measuring & valuing knowledge: the role of the knowledge audit.[2006-12-02].http://knowledgemanagement.省略/pub/EK072202.pdf.
  [10] 钱军,周海炜.知识管理案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03-115.
  [11] Lusch R, Harvey M. The case for an off balance sheet controller.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4,35(3):101-105.
  [12] Hall R.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2):135-144.
  [13] 李怀斌,金荣范.亚洲著名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337-348.
  [14] 马丁,海森格,沃贝克.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 赵海涛,彭瑞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3-314.
  [15] Jones K G. An Investigation of Activities Related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ir Impacts on Competitiveness. Disser-tation. Kentuc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2004:89-97.
  〔作者简介〕 盛小平,男,1968年生,副教授,博士后,发表论文60余篇。

相关热词搜索:价值链 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向 面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价值链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