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高配”隐忧] 博罗县委书记是高配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提高县委书记的级别,会使一把手的权力更大,而监督能不能跟上?在腐败高发的今天,县委书记“高配”的背后隐忧潜伏……      各地高配路径探索   
  今年4月,中组部颁布《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这是数十年来第一部专门关于县委书记的中央文件,将县委书记选拔管理升格为干部工作的战略重点工程,与之呼应,“高配”县委书记之风,渐成气候。
  继早前提拔多名县委书记到省直机关、厅局任职后,湖南再推用人新举,新提任19名县委书记为副厅级干部,其中有16人继续兼任县委书记。事实上在此之前,广东、四川、江苏等七省(区)早就尝试“高配”县委书记,海南省昌江县县委书记甚至为正厅级。
  据了解,广东早在2005年就提拔了一批县委书记为副厅级干部,开创全国先河。四川、江苏等地以地级市副市长(副厅级)兼任县委书记的形式,来“高配”县委书记。浙江、广西、吉林等地的县委书记则同时兼任市委常委职务。而一旦进入市委常委班子,他们的行政级别就相应提高至副厅级。
  海南省的尝试则更加大胆。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显示:2007年8月,唐剑光由共青团海南省委书记(正厅级)的位置被任命为昌江县县委书记。
  江苏省委还选拔了昆山等9个县(县级市)的书记进入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序列,表明了江苏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视和对县委书记工作的支持。一般而言,省(区、市)委委员由正厅级干部担任,总数在40~50人,许多厅长和市长都难以入选。
  7月刚升为副厅级的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区委书记肖地楚认为,高配县(区)委书记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
  县域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是县委书记“高配”的宏观背景。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在我国行政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过去我们实行“市管县”,希望以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现实证明“此路不通”。在省市县呼声高涨下,目前,县委书记的任命已由原来的市里上升到省里来决定。
  解决县委书记频繁调动问题是政策出台的一大动因。据悉,湖南省县委书记的平均任期接近3年,不少人就是因提拔而调动的。有县委书记说,一年才能熟悉情况,如果只干个两三年就走,非常可惜,不利于地方发展。同时也有很多县委书记“干了两年想调动,三年不动就活动”,总担心换届了没有位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县委书记在这个县做出一定成绩,就有可能得到晋升,然后是调往别处(一般是到市级或省级某部门任职),县委书记的频繁调动不利于这个县的稳定,对当地政令的连续性造成中断,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委书记进行高配,提升为副厅级,可以解决县委书记的晋升问题。
  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分析称,这些高配县委书记的尝试,解决了县委书记的仕途上升渠道,有利于他们在这一重要位置上稳定、长期工作。
  
  监督也需副厅级吗
  
  在“省管县”改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各地纷纷“高配”县委书记,当然不让人意外。疑问也随之出现:县委书记成了副厅级,真的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困局吗?
  近年来一些地方,县委书记岗位已经成了腐败的重灾区。究其因,还是源于我们的监督体制存在问题。所谓天高皇帝远,县委书记在一个县那么大的地方,他就是老大,无论什么事他都说了算。而一个县又占据着多种可供权钱交易的资源,这些都使县委书记这个职位成为腐败的潜在重灾区。
  而现在,县委书记再次升格,“高配”为副厅级,而其他县级班子成员的级别保持不变,这将意味着,县委书记不仅仍是本级班子的“一把手”,而且事实上还将成为他们的“上级”――如比原先同级的县长高半级,而比县纪委书记(通常为副处级)更是整整高出一大级。如此一来,县委书记的官级完全凌驾于班子成员之上,“集体领导”的难度是否会增加,“同级监督太难”的痼疾是否更会倍增?
  我们知道,依据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副厅级均属于“省管”干部。这也就是说,这一级别的干部无论是考核评价,还是出问题之后的调查处理,都要由省里的相关部门而不是现在的地市级相关部门来进行。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上级监督太远”的问题显然将更加突出,县委书记权力失控的风险也必将大大增加。
  除了监督上的风险,高配县委书记在抬升行政成本、增加职务支出的成本上也值得担忧。目前在我国,一个领导干部,具体到可以配什么车、坐多大的办公室、享受多高的住房补贴、外出的差旅报销标准乃至一年可以出几次国、是否要配专职秘书等等事项,事实上都是严格依照行政级别来确定的。因此,“高配”县委书记的行政级别势必意味着,将高配给县委书记各种相应更优渥的待遇。而这种优渥的待遇带来的行政成本增加,显然不容小觑。
  再者,如果不能解决官员们真心立足岗位为民服务的意识,即便给一些县委书记调了副厅,他们还会想正厅。今天调整了一批县委书记,没有调整的那一批不可能没有意见。如此岗位安排上的“失范”,恐怕不是激励,反而会更加恶化官场级别待遇和攀比之风。这种“破格提拔”、违反正常程序的做法,不但解决不了一些官员“瞄”着待遇干工作的痼疾,说不定反而会加剧官场跑官、要官之风。
  
  高配正面影响大于负面
  
  现实隐忧摆在面前,但“长远来看,对县委书记高配的正面影响远远超过负面影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在县委书记高配问题上,李源潮曾有过成功的实践。在江苏,对苏南个别重点县市一直有县委书记高配的“传统”。比如,一直为全国县域经济排头兵的昆山和江阴就是如此。而在李源潮主政期间,更加注重为原先经济发展较滞后的苏北地区配备高素质的县委书记,比如徐州市的邳州市、新沂市、连云港市的灌云县、淮安的涟水县、宿迁市的沭阳县等县(市)的书记都先后明确为副厅级。从实践看,这些副厅级的县委书记,都让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比较典型的是邳州市,原来是江苏省最落后的贫困县之一,而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已一跃而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这些高配的县委书记有不少至今仍在县委书记的岗位上奋斗,有的已经超过五年。从这些干部的发展状况看,也确实有高人一筹之处。最典型的莫过于改革风云人物仇和。他当年就任江苏最困难的沭阳县县委书记时,同时高配为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出产”副厅级县委书记最多的全国第一县昆山市,近十多年来产生了六位副厅级县委书记,除了现任书记外,其他五位,有两位已是副省级领导,另外三位则是现任的三个地级市市委书记。
  同时,李源潮十分重视县委书记高配后可能产生的“监督盲区”的“隐忧”。所以,李源潮在谈县委书记的重要作用时,必谈县委书记队伍的思想建设和廉政建设问题,“县委书记权力大、责任大、影响大,要实行重点管理。要严格把握县委书记人选的条件和要求,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配到最需要的县委领导班子担任班长。要着眼于提高县委书记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发展本领和驾驭全局能力。要切实加强对县委书记的监督,实行省级党委巡视工作延伸到县,促进县委书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对县委书记实行重点管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工作新原则,也是一个十分明确的信号。
  5月18日,李源潮在中组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座谈会上,对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要严格把握县委书记人选的条件和要求、高度重视县委书记的任用和配备、认真抓好县委书记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完善对县委书记的考核、切实加强对县委书记的监督、有效激励县委书记干事创业。
  汪玉凯建议,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对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可以把它整体提升为副地级,县委书记和县长同时提升为副厅级,县直一把手可以提升为副处级,甚至可以把一些发展较好的乡镇政府领导提升为副处级,这样可以解决公务员队伍的公平问题,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本刊综合中国广播网、《南方都市报》、《中国经济时报》、强国博客等)

相关热词搜索:隐忧 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高配”隐忧 对 高配 县委书记的冷思考 县委书记高配隐忧 湖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