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篇一:八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短文两篇》“互联网搜索”教案
商洛市丹凤县蔡川镇九年制学校 叶会玲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巴金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5.教师课前准备:A.多媒体投影设备
B.教学的PPT课件
C.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的资料备好课
在教学前,利用百度引擎搜索相关资料,查找优秀教案作参考、了解,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夸父追日》及《嫦娥奔月》的相关神话传说及动画短片,给学生观看,并剪接重要片段做成PPT为学生演示。
二、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阅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巴金的人格魅力,了解作者写作本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并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他的高贵的品质,深入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材分析:《日》《月》这两首散文诗,直接以“日”“月”为题,揭示了作者歌咏的对象。课文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咏叹,表露了对人生、社会的思索,抒发了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两者合则相互彰明,分则相互独立,构思上颇具匠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4.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学生要深刻体会并追求学习其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联系时代背景,说说“光明”和“寒冷”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3. “光明”和“寒冷”的含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 (yáng) 谷 撮(zuǒ) 皓月(hào) 姮娥(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倘使 轰轰烈烈 瞬间 皓月露台 旸谷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学生自行用百度搜索进行查阅):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
开头两段,作者由飞蛾扑火联想到夸父追日,他们都是追求光和热的。
第三段,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所求的理想人生。
第四段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第五段作者用“甘愿”一词,表现为了理想和追求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查看月亮的有关资料,并要求学生派出代表对相关信息进行朗读和解读。
结合查阅的资料,体会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明确:
前两段主要写对月时的心绪,“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
第三段没有了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样独特的感受。
从第四段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篇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之三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 导入:
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4、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思考: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八、拓展练习设计:(课后完成)
1、 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2、 下周推荐阅读:巴金《家》,散文集《龙虎狗》
补充资料:
版本一:相传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待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吞了下去。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版本二: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不料,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见到,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 后来,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后羿便决心要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他天天苦苦练习射术。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前来骚扰,发誓要报一箭之仇,更要抢到他一直贪恋着的美女嫦娥。为此,后羿十分烦躁分心。
有一天,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如若吃了这丸药,便可摆脱人间的一切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后羿听后,心绪不宁地回到家中,将大仙的话如实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着了。
嫦娥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心里非常痛苦。她绝不愿他遭受任何磨难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还肩负着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河伯对于丈夫的威胁,都源于自己。为了让河伯对她死了心,为了让丈夫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个太阳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药,吞了下去。嫦娥冉冉上升,飞进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做了月中仙女。
版本三: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与嫦娥约定,在结婚周年的日子共享灵药。可嫦峨过不惯清苦的生活,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待猎,独自吞下了药丸。奇迹果真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一定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嫦娥飘至月宫,才发现那儿出奇的冷清,空无一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篇三: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
(4)悉如外人。 悉:都。 .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 .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三、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
四、知识内容
1.出自本课的成语。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2.句子解读。
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短文两篇》知识清单
一、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③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
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②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 往来:①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外:①中通外直:外面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
二、古今异义
①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与“乎”连用,意为当然,今义:合适,应当) ②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③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④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渊博。今义:指鸿雁,书信。)
⑤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⑥亭亭净植:古义:竖立,挺立,今义:种植
三、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④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何陋之有?(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②省略句
2
谈笑有鸿儒(谈字前面省略主语“吾”,句意:我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简介:此句后面的“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都是省略主语,是无主句。)
陋室铭
一、重点实词虚词
1、山不在高(在于) 2、有仙则名(出名)
3、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4、斯是陋室(此,这)
5、惟吾德馨(只)(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
7、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可以调素琴(弹奏)
9、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
10、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
11、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不译) 1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无义)
爱莲说
1、可爱者甚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
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4、香远益清(更加) ...
5、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
而不庄重)
7、陶后鲜有闻(少) 8、宜乎众矣(应当) ....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 3
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6个字:释、留、去、替、补、调。
1.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当然,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
2.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4.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5.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
6.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4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八年级 两篇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