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游子北京 [“洋春运”下的北京游子]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据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洋春运”首周,北京口岸出入境旅客流量总计约34.3万人次,较2010年春运首周增长约5.5万人次。海外学习、务工人员回国探亲是今年客流量激增的主要原因…… “春运”――这项现今人类最大的迁徙活动,对于北京人来说倒不是多大的新鲜事。一到年底,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的票务代售点都“习惯性”地排起了长龙,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念书,“洋春运”这个词也就悄无声息地走进了80后、90后们的生活。
他叫高一,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于自己的将来虽不求可以加官进爵,光宗耀祖,但却希望可以身怀一技,安身立命,故2004年搭上前往新西兰的飞机留学至今。
14个小时的飞行时间,1万多公里的路程,时隔6年时间,伴随这一阵“洋春运”的风,他从新西兰回到了自己的家――北京,或许对于一个常年在外漂流的人来说,6年时间不是很长,但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衣食无忧的“80后”来说,这6年的海外求学之路,不能不说是一种煎熬、一种人生的磨练,还有一份难以割舍的北京情。
“北京是我的家,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在这里”
2004年7月11日,高一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了祖国以外的疆土――新西兰。尽管新西兰生长的树木比北京的葱郁;空气比北京新鲜;交通比北京顺畅;那里的居民比北京的少。“但那里再好也不是我的家,因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在北京……”他这样告诉笔者。
今年的除夕夜,高一在姥姥家过的,他一口气吃了30多个饺子。从小对吃饺子不怎么感兴趣的他,回家后也开始跟家人学起包饺子了。“不学不行啊,因为在新西兰根本吃不到挤出来的饺子。餐厅、超市一律卖的都是速冻水饺。”当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听着亲戚聊着家长里短的事儿,这一幕让他恍若隔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离开北京后才意识到,以前年三十,晚上放的花是多漂亮,吃的年夜饭是那么香。
尽管6年里,每周一和周五他都要和父母通个越洋电话,虽然每次双方聊的都是那些固定的内容,“身体好不好?”“你那边有没有事?”“天冷了多穿点衣服”,但他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都藏在这些听起来琐碎而重复的话里面。“这次回来,本来计划带着父母一起逛趟庙会,吃点北京小吃,也算是对二老的一点补偿,但他们知道我回来一次不容易,给我剩下时间,和朋友多聚聚。”高一告诉笔者。
“能有一帮说话可以不动脑子的朋友是一种幸福”
高一回国那天是夜里9点,零下十几度的气温,让长期生活在亚热带的他很不适应,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哆嗦的,幸好有一帮他的朋友开着车早早地在候机楼外等着他。北京人喜欢损人为乐,但绝没有坏心眼儿。就像他这帮朋友,没事就在网上晒晒他的陈年往事,尤其爱拿他的名字“开涮”。上高中时,老师常常把他的姓名当成年级念,考试时,监考老师也常常误认为他把年级写到了姓名一栏……当看到6年没见的哥们儿回来,这群哥们儿更是妙语连珠,损个不停。
嘴上是比较损,可朋友们个个都把高一回来的事放在心上。当他把自己回国的消息告诉这帮“损友”的时候,报名去接他的人络绎不绝。开车接高一当天,幸亏其中一个人提醒,要不然到机场大家会发现,车里面坐满了去接高一的人,却没留下给他坐的地儿。
“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每个人的朋友其实可以简单分两类,一种是跟他们说话自己要动脑子;另一种朋友是你想怎么说都行,大家都知根知底……”高一对于朋友这样说道。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人,突然身边没有一个能交心的朋友,那种孤独的恐慌感,如同冬天的午夜,独自一人走在北京的南四环。“我在那边也尝试着认识几个知心朋友,但和他们聊天没有那么舒服,一点都不亲近,或许是文化背景不同吧。”高一感慨道。跟新西兰认识的那些朋友聊不舒服还算好,有时一个不小心还会被算计。房租被“朋友”骗过,工资被熟人偷过,连放在宿舍里的MP3都被别人拿走了,“我对朋友的草根哲理都是从实践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高一向我介绍道。
虽然这种种不愉快的经历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明,离开家乡找不到真正的知己,但却让他从心里明白:“能跟一帮说话可以不动脑子的朋友呆在一起是多么幸福。”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感而是疏远
谈起爱情,高一心里总有一丝歉疚。在他出国前,已经有女朋友了,是个北京女孩。对于自己出国留学的要求,女孩很痛快地答应了,这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而女孩提出唯一的要求是,每年必须回来一次。“当时我俩想得都太简单了,等到了那边才发现,这个要求真的很不容易实现。”高一说道。从新西兰到北京往返就要花费1万多人民币,对于刚到那边,每天除了上学就是打几份零工的他来说,这可是笔天文数字,占了当时他两个多月的工资。不仅如此,在新西兰打零工的人如果要请超过1个星期的长假几乎不可能,除非你有医院开出来的诊断证明,或者是主动辞去这份工作。
头两年尽管没有回家,女孩仍是难舍那份感情,两个人还是经常在电话里互相问候。有一次高一感冒了,告诉了女孩,第二天她就去西单凭印象为他买了一件毛衣,用特快给他寄了过去。“我当时收到毛衣的时候,真想立刻就飞回去,可我……我现在穿的这件毛衣就是她送的。”高一边说边向我展示那件心爱之物。可现实是残酷的,仅仅每隔几个月通一两次电话,让两个年轻人慢慢地疏远起来。而一通电话,他们又常常聊着聊着就吵起来了。“人家都说:距离产生美,我这距离是有了,可美却没了。其实这距离是能产生美,但一旦双方都习惯了这种没有另一半在身边的日子,剩下的就是疏远了。”高一漫不经心地嘲讽着自己。
虽然初恋没成功,但他对自己的爱情还是充满了信心。“等我回国生活了,我再好好谈个女朋友吧。但肯定还是找北京女孩,因为北京妞那种豪爽劲儿比较适合我。”高一有些羞涩地说着。
4月初,高一又要飞回新西兰了。虽然只在北京呆了60几天,但他始终难忘那份北京情,因为北京有爱他的亲人,有想他的朋友,还有他希冀的幸福爱情。6年的时间他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更加体会人生的意义,但养育他、陪伴他、给予他幸福的北京,亘古不变地留在了他心里。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游子 春运 北京 “洋春运”下的北京游子 洋春运 也疯狂 盘点外国 洋春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