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首长制【双首长制有普适性】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军队中,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的政委制度,是蒋介石从苏联引进的。当年,苏联红军中,不少军事指挥员是从沙俄旧军官演变而来的,动不动就哗变闹事,需要派一批政委监视他们。蒋介石考察后觉得这套制度不错,就在北伐军中实行“党代表制”。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很快抛弃了这套做法。到了晚年,他后悔地说,要是当年不取消党代表制,可能就不会让共产党得天下了。
  南昌起义成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做法,在军、师、团各级普遍设立了党代表或指导员,专门负责军队政治工作。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将党代表一直设置到连,后又将营、连的党代表分别改称为政治教导员和指导员,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革命战争年代,只要干部组织指挥能力强、善于打仗,就可以被任命为军事主官,如果其能力单一,存在明显弱项,通常不会被选派担任政委。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同志有一个共同感受:选军事主官相对容易,选一个好政委真是难。
  1930年春末夏初,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当时,毛泽东需要为年仅23岁的军长林彪选派一个合适的搭档。林彪是黄埔四期毕业生,爱动脑子、善于打巧仗,毛泽东对他是器重的。但林彪这个人性格很古怪,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处理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别人颇难同他共事。
  林彪担任军长后,因军政委未到职,代理军委书记赴党中央开会未归,作为红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必须为其委派一位代理政委。这位人选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以外,必须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在非原则问题上又要有灵活性。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选中了貌不惊人的罗荣桓,认为让罗荣桓与林彪搭班子,既能充分发挥林彪的所长,又能有效抑制他的弱点。果然,罗荣桓军事训练、后勤工作都抓得井井有条,性格偏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于是,军长和政委之间,一时相安无事。
  不同个性、不同性情的人适宜做不同的工作。在使用人才、配备班子时,毛泽东十分重视用人的搭配术。罗荣桓自三湾改编后一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是公认的政治工作专家。罗荣桓在军事方面也不是外行。抗日战争期间,林彪意外负伤离队,罗荣桓长期担任115师师长兼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独当一面地领导山东军民的对敌斗争,在作战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创。这也是林彪领导下的部队为什么战斗力强、总能打胜仗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有一种舆论倾向,认为成功的企业靠的是某一位企业领袖,离开了他,企业就玩不转。其实,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领导集体,在强人的身旁,常常有一个十分得力、与之配合默契的搭档。比如索尼的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微软的比尔?盖茨和巴尔默,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和凯文?罗斯林,海尔的张瑞敏和杨绵绵,华为的任正非和孙亚芳,万科的王石和郁亮等等。他们一红一白,一阴一阳,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能力、经验、阅历、性格等方面实现了互补。虽然为了树立企业领袖形象,对外宣传时常常只突出其中的一位,但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如果没有另一半,企业将会出现什么局面。
  马云在阿里巴巴的管理工作中,就引入了这样的“政委体系”:从组织结构上分三层,最基层的称为“小政委”,分布在具体的城市区域,与区域经理搭档;往上一层是与高级区域经理搭档;再往上直接到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总监,这位人力资源总监可直接向邓康明或马云汇报。这些“政委”既懂业务,又代表公司进行价值观宣导,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观察业务之外的情况,看“士兵”的状态是否良好,以及“司令”与“团长”、“连长”的沟通是否到位。
  事实证明,“一长制”决策速度快,出了问题能找到责任人,但如果权力一旦失控,就会出现大问题,而引入“双首长制”,往往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当然,企业不可能完全照搬军队的做法,但可以汲取其中有用的成分,根据这些原理来设计组织机制,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掌控。

相关热词搜索:首长 制有普适性 双首长制有普适性 双首长制谁说了算 法国双首长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