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篇一:第 27 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第 27 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 弘(hóng)景 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 谢中书 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动

(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 、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 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 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

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 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 作业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 背诵全文。

9、 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篇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资料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重点字词

1.之:的

2.交辉:指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4.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5.乱:此起彼伏。 6.颓,坠落。

7.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二、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三、古今异义:

【时】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歇】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颓】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四、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五、问题探究思考: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1

8.实:确实。

9.是:这。 10.自:从。 11.未:没有。 12.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3.奇:指奇山异水。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è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词语

1.欲:想要

2.户:这里指门。

3.欣然:欣,高兴,愉快。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卧。

7.相与,共同,一同。 8.步:散步。 二、一词多义 【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

2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1.交横:交错纵横。 12.盖:原来 13.但:只。

14.闲:清闲的人。

15.耳:语气词,意思是“罢了”。

三、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四、词类活用

【步】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五、重点内容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

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结构:本文运用了记叙 描写 议论等表达方式。(附:结构)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6、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3

2、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7、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篇三:《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1)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媒体显示,生答)

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叙述江南山水之美,语言精巧生动,清丽自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指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提示:一方面作者被皮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提示: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的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看图写景抒情(电脑显示)。

五、诵读《记承天寺夜游》。

相关热词搜索:夜游 短文 答谢 两篇 中书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pp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