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发展史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 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媒介素养的发展与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从媒介史的角度,追溯媒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混合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和前景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媒介 媒介素养 媒介史 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与媒介素养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媒介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本身也是内容。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对社会发展来说,‘新媒介不仅是机械性的小玩意,为我们创造了幻觉世界;它们还是新的语言,具有崭新而独特的表现力量。’”①简单地说,媒介是变化着的载体,既是工具也是力量。作为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媒介的力量无法忽略。通常所说的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从字面上看就是指关于媒介的读写能力。不管是作为工具还是信息,不管是原始的口语媒介还是现代的电子媒介,都需要最基本的认知能力,这也是由人类社会的沟通交流决定的。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关乎人们之间交往的效率。我国学者崔保国在《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提到,“……如果用信息论或系统论的方法来解释以上现象,即媒介变革必然引起媒介系统的变化,媒介系统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还会引发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革。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媒介变革会导致社会信息系统的变化,甚至会引起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变化。信息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正是在这一变革中逐步形成的。”②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社会的卫星上天,如何认识媒介、掌握媒介,分析媒介的内容、方式、数量,使得媒介素养的研究课题逐渐从媒介素养的概念到不断丰富的媒介素养的内容发展壮大起来。
  二、媒介与媒介素养的发展历程
   媒介的发展是从口语媒介开始的。从传播学角度看,传播是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我国学者崔保国提到,“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而是人类本身。”③口语传播依靠的是各种身体符号、表情符号,后来才逐渐形成了语言。在口语媒介时代,媒介素养所依赖的媒介就是人的身体本身,从手势到身体语言、表情、口语,没有对这些动作的认知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直到农业有所发展,人们定居下来,产生了能够被保存的图画、文字。人们通过图画和文字了解先辈的知识经验,产生了口耳相传的歌谣和传说,进入了文字媒介时代。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龟骨竹简丝绸纸张等等,此时享有阅读文字能力的是那些处于社会上层和统治阶级的人们。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文字的出现,为文学的社会化加工、解读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哈弗克所谓的“新心智状态”、“以字母思考的心智”。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来,将先辈的经验积累起来,通过文字流传。完成这些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儿童的识字。这种简单的识字教育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开端。“口语媒介和书写媒介时代,突出语言文学教育,尤其是修辞、语法和逻辑教育。”④这种教育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在古老的东方最先出现活字印刷接着是雕版印刷,然后在1450年,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读书识字、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在古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宗教传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传播需求。宗教书籍的传播速度加快。而在印刷媒介的背景下,16世纪大学在西欧一些国家诞生,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变化,印刷的书籍内容更接近世俗的生活,更通俗易懂,政治和宗教的传单和小册子也逐渐增多。即便如此,能够使用这些媒介的还是那些能够认识文字,分析处理文字所表达的信息的人。这些都是经由各种途径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从没有一个天生具有媒介使用能力的人。如何通过口语表达自己,通过著书立说来发表观点,通过阅读书籍和报刊来了解社会大事和各种观点,这都是在接触媒介中进行的。媒介的范围从口语、文字扩大到印刷品,但是普通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的程度有限,经济生活中物质产品的丰富程度并没有极大提高。能够接触印刷书籍的人越来越多,学校也逐渐增多,人们的媒介素养能力比之口语媒介时代有了飞跃。
  17世纪初,近代报业出现,先进的思想者利用报刊进行革命宣传,从政党报刊到资产阶级的商业报刊,新的独立的面向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报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受众的范围较先前更为扩大。同时,以文字为内容的报纸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提高了普通人对文字和印刷媒介的接近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引导人类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行业内部对文字的编辑不仅仅限于修辞,更多的是专业的分工,从采访到写作,从文字到版面,充分挖掘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各种表现方式。
  19世纪后半叶,电的发明带来了新的媒介革命。从有线电报到广播,从摄影到无声电影,继而有声电影的出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9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摄像机,开创了电影时代。电影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讲述故事、幽默,使传统的戏剧在电影的形式下更快地传播出去,并吸引了观众的兴趣。通过广播、电影传播的通俗的文化消费带来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低俗化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各种媒介在生活中交叉混合,人们以往依靠读写能力或者思辨能力来辨识社会信息总有不周到的地方。社会生活复杂化,单凭原有的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各种媒介的认识,而且媒介本身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媒介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已经逐渐从文字走向多媒体,走向立体化的声像。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端,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Leavis)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的理念,倡导抵制大众文化,保护传统精英文化。英国学者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其本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保护英国的传统文化不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冲击。⑤于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课题正式被提出来,这时关注媒介对社会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后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媒介的认识提高,将课题由抵制大部分的媒介产品变为如何让孩子学会鉴别媒介产品的优劣。而在现代,媒介素养的要求更进一步提高到理解媒介产品生产的原理和运用,分析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等。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是与媒介相关的教育, 是在使用和参与媒介的体验中进行的, 教育对象是普通媒介受众。⑥真正的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媒介带来的文化影响,进行媒介素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媒介素养教育。学者张开认为,媒介素养指的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基本的读、写、思能力,包括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声光语言;另一个层面是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采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⑦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围绕它进行的。在口语媒介和文字媒介时代,人们接触的语言和文字是能够直接用于生活的,社会活动领域也是有限的。印刷媒介扩大了活动领域。直至电子媒介时代,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与媒介接触,社会生活间接化的程度更高,通过媒介认识社会现实,通过媒介收集获取资料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社会变得愈来愈重要。媒介素养教育从英国逐渐发展到西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其的称呼也因地而异:欧洲称为“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多称为“媒介素养”,亚洲地区有“媒体识读”、“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素养”、“媒介教育”等。1982年,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世界各地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初成规模。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当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到现在研究的内容和课题也在一直更新。媒介素养的研究课题从一开始的媒介效果扩大到媒介的各个方面,媒介符号、媒介的真实性、媒介受众、媒介与文化、媒介产品制作实践、解读媒介的信息技能等等。从媒介的角度看,包括对媒介代理人(传播者,传播内容和目的),媒介的类别(不同的媒体与不同的文本展现形式以及对不同文本形式的接受理解),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媒介的再现特性(媒介如何反映客观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提出后,学者们致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减弱各种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同时降低各国之间信息差距,提高国民使用媒介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开始重视媒介语言符号所描绘的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了解媒介信息特征。80年代以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开发“人的能力的培养”。⑧
  结语
  社会学家拉斯非尔德说: “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我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使公众在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有自己独立的解读能力和批判精神,从而利用媒介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关注媒介素养课题的变化就要关注媒介的变化,尤其是媒介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不仅表现在传播媒介上,还表现在传播渠道的不同上。“媒介素养不是要教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所谓的精英品味,而是要帮助公众发展形成自己意见的能力。”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继续关注到新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及媒介的发展如何与社会相适应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 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②③崔保国:《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④⑥任志明、宋晓雪,《媒介素养相关概念的辨析》,《当代传播》,2009(6)
  ⑤⑦⑧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⑨张宏树,《大陆地区媒介素养的建构策略探求》,《吉首大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媒介 发展史 素养 从媒介发展史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