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原因_“人肉搜索”启动原因及流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流行的搜索引擎日益受到网友的青睐和追捧,其结果或是伸张了正义,或是演变为“网络暴力”。本文结合“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启动原因及发展流程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人肉搜索”是如何一步步将网友从舆论推向行动的。
  【关键词】人肉搜索 网络舆论 议程设置 沉默的螺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①在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搜索引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本文试图挖掘“人肉搜索”启动的条件及如何发展演变,从根本上找到其内在动力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以便将“人肉搜索”引向正确的方向,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暴力”,造福于民。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所谓“人肉搜索”,实际上是基于网络社区的一种新型搜索机制,即某网民在一个网络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在该网络社区内活动的众多网民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最初产生于网络虚拟社区――猫扑社区。②
  最初并非仅为寻人,而是寻找答案,然而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参与意识的逐步提高,“人肉搜索”愈演愈烈。
  
  二、 “人肉搜索”启动的原因
  
  “人肉搜索”并不是随便启动的,只有具备了某些因素才有可能被网友“人肉”,网络匿名性又促使人们大胆发言行动,从而使网络舆论频频演变为“人肉搜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事件本身有悖于常理,激起民愤
  纵观近年来网络焦点事件,大都有悖于常理、令人难以接受,或是违背道德,大多以负面事件为主,广大网民在正义感的驱使下由最初强烈的网络舆论走向行动中的“人肉搜索”。可以说,正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带有的负面性质激起网民拿起“人肉搜索”这个武器为社会“惩恶扬善”。例如2009年“最牛团长夫人”事件,团长夫人出手打人夹着污言秽语,其丈夫更是语出惊人。正是因为这群人挟持公权力践踏个人尊严,并且触犯了法律依然不能意识到错误,突破了公众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这件事情被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叙述后,广大网民自发启动了人肉搜索。③
  (二)舆论愈演愈烈,网友自居“法官”进行网络审判
  网络焦点事件发生后,先是网友评论,或是对受害者同情关心,或是对当事人谴责唾骂,当众多网友达成一致意见、当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网友自然地充当起网络审判员的角色。这时“沉默的螺旋理论”发生了作用,在群体压力下,个别理智之言慢慢消失,群体激愤快速上涨,他们不仅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表达意见,还有网友要在现实中惩罚“恶者”――付诸行动将事件当事人的详细资料公布于众,“人肉搜索”由此开启。接着,当事人的信息会铺天盖地的传到网上,不断更新,甚至出现非理智的行为。
  (三)网络的匿名性掩盖真实身份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友的舆论监督更加方便,趋向更大胆的发表言论追踪事件,从而启动“人肉搜索”。在网络中,人们用各种符号来代表自己,掩盖了真实身份。正是由于“匿名的网络不仅是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合理渠道,也是一个风险趋近于零的放纵之地。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可以通过匿名行为将自己的本我展现出来。”④
  
  三、“人肉搜索”流程分析
  
  “人肉搜索”是伴随着网络舆论的高涨而启动的,进而影响到整件事情的发展进程。一般而言,“人肉搜索”的完整流程是在以下四个阶段的推动下完成的。
  (一)议题的出现
  这是“人肉搜索” 迈出第一步的关键,是网络舆论产生影响的起点。当今社会,信息浩如烟海,公众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事件必须首先经过媒介报道然后才能得到网民的注意。这个事件可能是来自于传媒的消息,再经过网络的传播引发网民的注意;也可能是由于传媒的沉默,有相关人首先在论坛等网络场所上披露相关信息。观察近年的重大事件,如“最牛团长夫人事件”等,可发现事件的策划者和发起者往往是网络。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要求使其报道体现的多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网络为平民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使得平时未被传统媒体刊登的一些事件得以在网络上快速流传,并引起公众的注意。
  帖子的出现,客观上成为事件在网络空间被关注的开始,为舆论形成种下“种子”。这颗“种子”可能在最佳的时机和位置被幸运的得到关注;也可能被网友忽略淹没在信息的洪水中。真正在论坛上产生影响、受到关注的帖子,有时需要经过其他网民特别是论坛意见领袖的重写、充实、修改、推荐等。⑤帖子被人关注后,讨论由此开始,议题的成功设置初见端倪。
  (二)议题设置成功,进入“平面传播”阶段
  议题出现且引起网友关注后,意见的广泛表达和信息整合促使了舆论的诞生,这是“人肉搜索”启动的重要前提。
  在传统媒体社会中,舆论的生存环境是“公众-公议机关-媒体”单线条的“线性社会”,意见的表达和整合是“垂直”的单向线型结构。⑥网络舆论也与之有相似之处,舆论的流向也是在公众、公议机关和媒体之间流动。但是由于网络舆论主体的多元化、草根化、兴趣的多样化,还有网络媒介扩散中介、反馈机制等其独有的特点,使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有着巨大差异。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言论的表达不仅仅存在一个中心,网民不断发帖并在其它网络舆论场进行转帖,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讨论,从而加速舆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由于每个网民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地位不同,他们的意见和态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交换意见过程中,网上会产生激烈的争论。在这其中客观、理性的意见可能逐渐获得大家认同,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形成某种共识性的网络舆论;但是如果事件本身违背了人们道德的接受底线,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舆论也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少数的理性意见则可能被埋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无论这个舆论导向是对是错,只要网民围绕这个帖子广泛发表言论,成为一个阶段的常议话题,至此,议题设置成功。
  (三)沉默的螺旋最终使网友达成共识,舆论进入“立体传播”阶段
  能反映重大事件、引起人们兴趣的帖子得到网友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很快成为热点话题,有的一经网友转帖,就壮大了网络舆论的声势,甚至吸引传统媒体参与其中,实现了网络舆论和现实的互动。而且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网络及论坛上的话题被传统媒体报道后才会更快地在网络上扩散,从而引起更多传统媒体的关注,形成舆论扩散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这便进入了“立体传播”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合作,共同推动舆论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是刺激了网友表露真实情绪、观点的勇气,这正是质疑声首先出现于网络的原因。随着质疑声的越来越高,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经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配合,基本事件已调查清楚。如果该事件触犯了受众的敏感神经,以伸张正义、维护公平自居的网民便会群起而攻之,在网上进行激烈争议。在意见整合过程中,网络舆论并非一盘散沙,“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时,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传播,多数人的意见呈螺旋式上升,而少数人的意见则会逐渐销声匿迹。最终人们会达成一种共识,但从之前的焦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共识是进行人肉搜索。
  (四)群体极化付诸行动,进行“人肉搜索”
  在1976 年美国心理学象迪纳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就已经表明:结伴或者匿名时,尤其是群体性和匿名性的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人们更有可能、也更容易违规做事。⑦而网络上恰好具有群体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友群体一旦对热议事件达成了共识,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使“犯错”的人受到万人唾弃,得到惩罚,光靠言论是无法做到的,这时在网络这一黑色外衣的保护下网友会大胆付诸行动,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四面八方的网友不断将得到的信息更新在网上,公布其详细资料,至此,“人肉搜索”走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以“辽宁女”事件为例,汶川地震后举国哀悼,但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积极抗震救灾之际,网上一段辱骂灾区人民的视频立刻激起人们的愤怒,随后不到一个小时,这段视频便被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论坛,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引起了网友的共怒,受到一致谴责。在大家愤怒难平之际,最终启动了“人肉搜索”,将其个人详细资料曝光,甚至其亲友的联系方式都搜了出来。由此可见,当群体达成一致意见,在网络匿名性和法不责众的心理下,会采取传播学中所说的“集合行为”,群起而攻之,最终将“人肉搜索”付诸行动。
  结语
  “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人民之福,用得不好是人民之祸。通过分析“人肉搜索”启动的原因,我们得到其启动的合理性和网络的过于自由放纵性。透过近年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人肉搜索”在重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甚至扭转乾坤,为了“人肉搜索”能更好的为人们所用,通过分析“人肉搜索”启动背景及流程,我们发现这几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则都会造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后果。而环节中的网络把关人角色缺失,“沉默的螺旋”将舆论引向非理性、情绪化的群体共识,不能有效正确控制舆论,可能最终导致“人肉搜索”走向暴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使“人肉搜索”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
  ②邓焱,《对“人肉搜索”诱发群体事件的可能性、传播原理及应对策略分析》,《决策咨询》,2009(1)
  ③被劫持的飞机,《如何给最牛团长夫人“美容”变靓》,天涯社区,2009年10月15日
  ④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的内涵及原因分析》,《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⑤《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http://www.省略/News.aspx?id=249964,
  2008年6月3日
  ⑥《网络论坛舆论的理性思考》,http://www.省略/shownews.asp?
  newsid=5887,2004年3月11日
  ⑦陈娟,《浅议“人肉搜索”》,《新闻界》,2008(5)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 实习编辑:张庆荣

相关热词搜索:人肉 流程 原因 “人肉搜索”启动原因及流程分析 人肉搜索案例分析 人肉搜索的法律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