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气的谚语(5句)【安徽谚语赏析】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关键词】安徽 谚语 谚语是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是我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是祖国民间科学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是记载着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安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大批易说、易懂、易记、易传的丰富多彩的谚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接受。
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我被深深地吸引着。现就安徽谚语的学习欣赏,谈点个人心得体会。
(1)体现实践经验的科技含量。特别表现在农业谚语方面,它不是虚构,更不是凭空幻想,而是来自生产生活实践。时至今日,许多谚语还被气象部门应用着。如农业气象谚语: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③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④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次日是天晴;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等等;⑤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如:豌豆开花,最怕风刮;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麦怕清明霜,稻怕冷北风等。――虽然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谚语依然有用,我们不能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2)体现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如:有嘴讲别人,无嘴说自身;好记性不及烂笔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头嘴要歪;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满饭吃得,满话说不得;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不经冬寒,不知春暖;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我们的先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条条至理名言,闪耀着人生哲理的光辉,至今还在指导着现代人的言行修养。
(3)表现通俗的群众语言艺术。谚语是很多群众从社会实践中创作出来,又经过反复检验、修改才流传下来的。谚语是最短小的文学作品,但内容却很丰富,它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谚语深刻的哲理性和鲜明的形象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其中,比喻是常用的,拟人化的手法也用。谚语结构严密,矛盾对立鲜明。谚语的音乐性较强。总之,谚语是精美的哲理小诗,科学小诗;是精工磨过的耀眼的明珠,高度浓缩的“语中之盐”。首先是它的口语化:比如当面鼓对面锣;有钱难买不卖的;冬至不过年里;开饭店不怕大肚汉;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萝卜挑进城,药店关了门等等。其次是形象化:比如上粪不浇水,庄稼噘着嘴;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赃不均狗咬狗;平路跌死马,浅水溺死人等。再者是通俗比喻,朗朗上口:比如小孩要管,小树要修;长嘴的要吃,长根的要肥;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等。
(4)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安徽可分为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地区,各地流传谚语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例如同是讲人贪得无厌的,淮北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淮南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相)”;江南则说:“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再如秋种:淮河流域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是在长江以南就是“寒露油菜霜降麦”了;再往皖南一带则是“霜降油菜立冬麦”了。比如江淮之间形容数九寒冬的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冻死狗,七九八九扬花看柳”;可是淮北的一九二九,已经冰天雪地了;江南的五九六九,已是桃红柳绿,满园春色了。又如物象看天气时,淮北谚语说:“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皖中说“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江南则说:“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在购物时淮北人喜欢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合肥人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江南人则认为“货比三家不吃亏”。
列宁说过,“谚语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政治谚语反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劳动谚语总结了生产斗争的重要经验;道德谚语反映了人民传统的道德观念;科学谚语是口头的科技教材。各具特色。
总之,安徽谚语是我国宝贵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它的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使它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民间文艺家协会)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安徽 谚语 赏析 安徽谚语赏析 安徽民间谚语 安徽省地方谚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