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企业如何面对媒体的批评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关键词】批评性报道 正负效应 原则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着重探讨批评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试图阐述批评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批评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批评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批评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对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为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批评报道的效应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读者心理来讲,负面报道要比正面报道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作为负面报道的批评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正面报道,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能抢先一步抓住受众眼球。这有利于媒体知名度的建立,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其次,受众对媒体有如下期待:“解闷”(休闲和心理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信息指导)。而批评性报道正好可以满足受众以上的需求。“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的作用。”这有利于媒体影响力的建立,赢得读者。
第三,批评性报道还能为媒体带来经济收益。一方面,批评性报道为媒体抓住了受众的眼球,也就为媒体赢得了广告主的“钱袋”;另一方面,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批评性报道做得成功能快速打造出媒体的影响力,能为媒体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批评性报道的负面效应
1、做批评性报道困难多
批评性报道多是“揭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阻力要比正常的新闻采访难得多,“碰壁”更是家常便饭,而且,批评性报道完成后又会得罪许多实体和个人,靠单个的新闻工作者无法单独完成和承受这一切,这就要求媒体能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媒体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保证批评性报道的题材,使得新闻资源不至于枯竭。
2、媒体做批评性报道需要付出
做批评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一是做批评性报道需要做大量的采访、调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批评性报道要么做不完善,要么做不彻底。由于问题大多是“隐藏”着的,就需要先“挖掘”出来再加以报道,比起一般性报道来,批评性报道多了“挖掘”的过程,需要付比一般性报道更多的成本;二是由于很多时候“隐藏”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在“挖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许多人为的阻力,增加了批评性报道的成本。同时,做批评性报道需要付出高代价:一是因为批评性报道是批判性质的,所以,常常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媒体稍有疏忽,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周密,就会招来“官司”,既影响媒体声誉,又影响媒体的正常运转;三是如果批评性报道针对的是某个经济实体,那么,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该经济实体在本媒体上的广告投放,给媒体带来经济损失。
3、过度的批评性报道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首先,由于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个媒体的批评性报道过多,相应地就会使媒体的主流内容减少。而主流内容才是办好一个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最不可缺少的支柱。如果一味地为“批评”而“批评”,就会使媒体“批评”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琐碎、零散,离人们的生活重点越来越远,让媒体变得偏激、浅薄、浮躁。这不是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风范。
其次,如果媒体单纯以批评性报道为特色,就会使批评性报道泛化,重者会使媒体的不实报道越来越多;轻者容易使媒体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社会,掺杂了媒体情感之后,再去观察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就易削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4、批评性报道不当会使媒体承担额外的负担
批评性报道不当会把许多媒体“引上了歧途:让媒体承担了一份本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就像《焦点访谈》对外界说的那样,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政府。所以,批评性报道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批评性报道太多或不当,会使媒体陷入额外的负担中,而不能专注于本职职能的发挥。
三、批评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
如何平衡批评性报道的正负两效应,怎样处理批评性报道?笔者认为,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注意防止批评性报道的泛化,在报道的“量”上要适度;在处理批评性报道时在“质”上更要把握适当的“度”。
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明白批评性报道根本出发点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改革深化,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二是要有大局观。在选题时要考虑到批评的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意义;三是要掌握批评性报道的角度以及批评的分寸,以达到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的最佳效果。批评性报道最终应该是促进问题的解决,完善有关部门的工作,或者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探讨式批评报道不失为媒体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采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能保证批评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批评的适度适量。“多对事、少对人”,能最大程度地尊重被报道者的权利,有力地争取监督对象的配合,促进问题的解决;二是探讨式批评报道摆正了媒体在批评报道中的位置。“多给信息,少下结论”,有效防止利用新闻工具进行媒介审判,避免出现新闻媒介妨碍司法公正的现象;三是探讨式批评报道尊重了受众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把舆论评判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受众,让受众成为舆论监督的实质性主角,有效防止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有理”
所谓“有理”,就是在做批评性报道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客观、公正、全面,是所有新闻报道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批评”不等于主观批判,被批评者也不见得一无是处。所以,一定要立足现实,有理有据。材料一定要掌握全面,评判也一定要公正、客观。做批评性报道,媒体一定还要做到周全:既要替自己考虑周全,增强法律意识,不惧艰苦,寻找、保存好原始采访、调查材料,做好当被告的充分准备;又要替新闻工作人员考虑周全,保护好一线记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
2、要“有利”
所谓“有利”,就是媒体在做批评性报道时,要时刻把握一个准则:批评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复杂化。一篇批评性报道毁掉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是极其不成熟、也不可取的做法。
3、要“有节”
所谓“有节”,就是要注意防止批评性报道的泛化,在批评性报道时应当注重主流化。主流传媒的基本风格应该是理性和建设性的。批评性报道可以为媒体赢得眼球、树立声誉,却不能最终帮媒体赢得主流地位。做批评性报道应当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起长效作用,避免琐碎、零散化;所针对的应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子”,这才是试图成为主流传媒的媒体所应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批评 影响 浅谈批评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媒体报道对股价影响 媒体报道对股价的影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