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市报经济新闻的平民化选择】 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关键词】都市报 经济新闻 平民化 “今天你的股涨了没?”“听说汽油价格又要调了?”“今年的猪肉总算便宜了”、“金融危机再不结束,我的饭碗就要掉了”……这也许是你我日常生活中都曾谈过的话题。是的,经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经济生活关系到千家万户,水价、电价、油价,哪一个稍一变动,就会牵动所有市民的神经。正因为如此,经济始终是都市报关注的重点。而在全球市场化形势下,经济新闻也正在成为媒体的热点版块、热点栏目。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动荡的情形下,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企业乃至个人能够完全置身事外,经济新闻的关注度正在飙升。
但作为都市报的经济新闻记者,笔者却遗憾地发现,都市报的经济新闻正在面临尴尬的境地:普通人看不太懂,专业人士又不屑于看,财经版阅读率普遍不高――都市报经济新闻的难题亟待破解。
兴起:都市类报纸新的增长极
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新闻一般是指与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相关的新闻报道。都市报走的是广义经济新闻的路子,即“泛财经”。它以报道经济政策、提供经济信息、解释经济现象、服务百姓生活为目的,涵盖政经、产经与财经三部分。其作为对经济活动领域的报道,具有专业性、联系性、预见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相比,经济新闻在都市报的发展和新闻品种的结构中属于出现较晚的报道领域。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它是继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之后,同城都市报之间比拼的最后一个报道领域,是当前都市报竞争的高地。
从上世纪末开始,都市类报纸都或多或少地开辟了经济新闻版面,有的还设置了经济类周刊、专刊。但从整体情况看,财经报道不是都市类报纸的主打产品,在都市报众多的新闻品种中,还属于“配角”。在“厚报时代”的都市报大量新闻版面中,财经新闻的比重还很小。这与我们当时对市场的认识、对经济新闻的理解以及基于如何能使自己的报纸迅速崛起有很大关系。相当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认为读者会感觉“经济新闻高深难懂、枯燥无味”而不关注经济报道,经济新闻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几年前,一些都市报的经济版面流行的是效仿财经类专业报刊,将读者定位高端,像财经新闻的喜好者、企业经营者、公务员和写字楼高级白领,报道内容强调专业性、高品位。随着民生意识的崛起,都市报经济新闻开始朝“生活化、实用性”方向迈进。尤其最近几年,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读者对经济新闻的渴求激增,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对经济新闻的报道日益重视。它们在报道层面、受众、价值与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等方面各具特色,共同满足着社会的各种需求。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后,经济新闻日益成为都市报着力强化的一个报道新领域。
尴尬:受众群模糊,阅读率低下
搞好经济报道成为都市报争取更多读者、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实却是,经济新闻一直是都市报的软肋,“记者写得累,编辑编得苦,读者却不愿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新闻贴近性不够。
说起经济新闻,使人往往会想起GDP、国家投资、经济改革、经济政策等大计。而且一些经济新闻报道者也会对这些大的题目“仰慕”,而对于百姓生活的吃喝拉撒睡则很是不屑。另一方面,经济报道视野狭窄、手法陈旧,与“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的报道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还不能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吸引力与可读性。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表现层次上,尚缺乏透彻的分析和预测。
这与都市报所处地域的财经事件不多、信息资源匮乏、某种经济现象不明显有一定关系,似乎是区域特征比较明显的都市报做经济新闻的一块“短板”。此外,经济报道的文本缺乏创新,表现形式不能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生活化、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未能充分体现于版面之间,不能吸引读者。这是因为很多都市报在做经济新闻时,依旧是沿袭着财经类报纸的采编模式,将财经类报纸的经济资讯简单地移植到都市报上,并且由于版面的限制,往往是从中截取少量的版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普通读者会因资讯的专业性而被拒之门外,而财经类报纸的专业读者又会因资讯的不够专业、全面而舍弃阅读,造成阅读率低下的现状。
对策:平民化视角是必然选择
综合分析来看,鉴于都市报自身的特点和定位,其做经济新闻,专业性不应该是其主要卖点,而应该讲述经济生活、经济民生,突出其生活性、服务性。目前,一些经济新闻报道者仍然沿袭着“跑口”采访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从各个口、从所谓的行业、从政府有关部门寻找新闻。因此,这种新闻源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新闻的枯燥、抽象、单调。不知不觉地脱离了广大目标受众群体,很显然这种报道就是民生视角欠缺的结果。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回到普通民众之中去。
一是要注意选题。选题是成就好新闻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财经报道大致可分为政经新闻、财经新闻和产经新闻三类,对都市报来说,专业、宏观也许不是必需的,它往往需要注重反映那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是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的东西。比如相比较于某经济学家的长篇大论,读者可能更关心“今年的苹果为何卖这么贵”、“哪家超市的商品打折更多”等类似的新闻和信息。作为经济新闻从业人员,应多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做新闻。
二是要改变写作方式。在都市报的新闻报道中,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难点。由于经济新闻本身具备的广阔性、经济知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经济新闻报道常常陷入尴尬境地:“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其逃不脱的大量数字、专业术语,一旦写作者偷懒或是吃不透材料,文章很容易写成生硬的长篇累牍。解决这个问题,借鉴“华尔街日报体”是个好的办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它将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并使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此外,在处理经济报道中的数字和专业术语时,写作者应多运用比喻或是举例的方式,将专业变得通俗,使得经济报道的面目不再可憎。
三是重视读者的参与性。都市报的经济报道可以借鉴网络等媒体,搭建起和读者交流的平台,让读者参与其中,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可以在固定的栏目中设置读者来信、来电的方式,倾听读者的反馈和建议,同时还能从读者中获得灵感。
四是经济报道形式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都市报的优势就在于报道方式的多样,报道角度的新颖,语气口吻的亲近,新闻事实与受众的贴近性。因此,形式的多样化应是都市报经济新闻突破的方向之一。用社会新闻的报道方式来对经济新闻进行报道,是近年来都市报纸在进行经济报道时所采取的普遍手法,一方面强调社会性,同市民生活的贴近性;另一方面注意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新颖性,以求得受众群体的扩大。■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平民化 都市报 选择 论都市报经济新闻的平民化选择 都市报新闻评论平民化发展 论新闻平民化的优势与缺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