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文化新考】 淮河流域文化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腹地的考古学研究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系统。而把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独立入海的淮河流域一分为二,淮河以北归入黄河流域,淮河以南归入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淮河 文化 传统
  
  2009年3月31日,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转发这样一则新闻:“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日在北京揭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双墩1号春秋墓入选,并在初评结束时获得最高票,位列25个候选项目之首。”那么,究竟是因素牵动了这样多的视线?双墩又有什么样的新发现,让这一成果取得这么高的地位呢?
  
  一、淮河流域悠久的文化传统
  长期以来,中国腹地的考古学研究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系统。而把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独立入海的淮河流域一分为二,淮河以北归入黄河流域,淮河以南归入长江流域。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经历了认识上的三次飞跃――从单一的黄河流域文明学说,到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明共同学说,再到近三十年逐步得到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包括中华古代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李伯谦在内的多位考古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早在7000年前,淮河流域就存在着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这一地区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淮河流域东到大海,西至中原腹地,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到夏商周的徐荑、淮荑,淮河流域古文化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位于淮河中游的蚌埠市处于安徽省东北部,是古代采珠之地,誉称“珠城”。区内人文资源厚重,历史文化积淀极深,南有帝王故里的凤阳古都,北有霸王别姬的垓下古战场,西有禹王会诸侯的夏朝遗址,东有三国名将的练兵之地,可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几千年来,蚌埠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留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名胜,而在近期,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光。
  
  二、双墩考古发现震惊中国考古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古专家在对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的北墩1号墓开始进行挖掘。圆形的墓坑结构,在我国墓葬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见过。圆形墓坑中,由深浅不同土色构成的放射线形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放射线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它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从空中俯瞰仿佛轮盘。墓壁一周还有2米宽的深色填土带围绕着中间的放射线。同时,叠压在放射线遗迹填土层下,墓坑周边约2米宽范围内,建有18个大小不同馒头形状的土丘,里面放置大量的土偶;土丘之外的填土中也分散放置了大量的土偶。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考古人员挖掘到了北墩的第二层台,一圈土偶呈现在他们面前。土偶整齐地垒砌着,形成一座墙,突出而壮观,那场景俨然就是一座城池展现在眼前。这些土偶形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痕,高20至25厘米,直径10至15厘米。从分布位置和数量来看,有专家认为其与汉代的铜镜类似,可能象征天上的星座或群星;也有专家认为土偶的形状可能与淮河流域传说的女娲抟土造人有关。该墓葬还使用了我国从来没有见过的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作为封土、填土。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而该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即封土堆下,墓口外,铺垫一层厚0.30米左右的白色泥浆沉积土层,直径约60米左右,气势非常壮观。这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众多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令全国各地相继赶来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们无不感觉“震惊”。他们指出,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的重要遗迹,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自2006年12月始、经过长达19个月的抢救性发掘,位于淮河中游北岸的蚌埠市双墩1号墓今日终于撩开神秘的面纱揭墓,开始自墓中提取文物。考古人员根据随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确定其为春秋时期墓葬。该墓葬的发掘和大量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淮河流域的历史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蚌埠双墩1号墓出土了包括编钟、鼎、?、舀、铃、戈、矛、镞、剑、车马器等60余件铜器以及石磬、陶器、玉器等随葬品。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文物专家在对这些出土文物进行整理、修复时,在?钟等器物上发现了多处铭文。目前,这些铭文已被专家们破解。通过对铭文的成功解读,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墓主确认为古代钟离国国君――柏。
  青铜编钟上的铭文是‘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鹿君柏作其行钟童鹿金’19个字。“童鹿”是“钟离”的一种写法,“君”是国君,这些文字除了说明编钟的主人是钟离国国君之外,还明确提到钟离国国君的名字叫“柏”。这也确凿无疑地证明蚌埠双墩1号墓墓主为钟离国国君柏。同时,在凤阳县临淮关镇钟离城遗址发现的、和蚌埠双墩一号墓形制相同的圆形墓葬,其出土?钟的铭文也得到确认,即“孙童鹿公柏之季子康”。“公”是儿子对父亲的称呼,这也表明,凤阳圆形墓葬墓主是钟离国国君柏的小儿子――康。至此,困扰专家多时的双墩1号墓终于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沉睡地下千年的秘密也终于得到解开。
  
  三、中国文明编年史可能重新改写
  根据对出土遗物及其刻划符号的分析,专家们一致认定,作为一处聚落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双墩氏族存在着多种经济结构。当时,双墩一带温暖湿润,河湖湿地广布,螺蚌鱼资源丰富,先民定居水泽之畔的台地上,附近丘陵台地林莽丛生,动植物资源繁多。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籼、粳稻壳印痕表明,双墩先民已经营稻作农业,并饲养家猪;同时捕捞、渔猎、采集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此外,还有制陶业与石器、骨角器制作,以及养蚕、缝织等手工生产。
  遗址出土的600余件种类繁多的刻划符号,在同时期国内外文化遗存中十分罕见,是一个惊人的发现。符号大都刻划在器底部位,内容包括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记事与记数类等,反映了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构成了双墩文化遗存极其重要的内容。刻划符号可分为单体符号、复合符号和组合符号,特别是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义功能、可解释性。从同时期其他遗存的刻划符号比较以及从文明形成的特殊规律而言,双墩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探索中国文字乃至人类文字的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同时期其他文化遗迹相比较,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从形状、纹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出土数量较多的陶釜,不仅形状不同于相同时期南方的腰沿釜和北方的尖底釜,而且其硕大的支脚采用仿男性生殖器形状,十分罕见;盛储器中小口罐球腹肩部装有对称牛鼻形或鸟首形耳系,碗的形体特大,矮圈足内多发现刻划符号,豆的喇叭座矮小等等,在已发现的同时期文化遗迹中均不常见。所有这些发现无一不对改写中国古代文明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单位:蒲新芳,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徐巧义,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淮河 流域 文化 淮河流域文化新考 淮河历史文化名城 淮河流域内历史文化名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