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哪些 [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当迅速介入,及时报道事件消息,满足网民知情权;做好政府和人民的沟通渠道;并要发挥网络媒体舆论引导和监督功能,对谣言要及时处理,为突发事件成功解决创造好的社会环境;网络媒体还要行使好教育功能,提高网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意识。
  【关键词】突发事件 网络媒体 社会责任
  
  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并对人类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①。自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同时,信息前所未有的公开,让受众能及时获得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也让媒体能更及时、全面、深入的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
  2008年开年以来就是“多事之秋”。南方雪灾、西藏打砸抢烧、北方儿童手足口病、四川大地震等灾难接踵而至。国内外媒体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尤其是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获得最新消息。其中网络媒体在报道灾难时以迅捷、全面而引人瞩目。地震发生十几分钟后,新华网、人民网就及时发布信息,网易、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还有其它大量新闻网站都迅速转载了相关信息。网络媒体还充分发挥了交互性的优势,设立网上纪念馆让人寄托悲痛哀思;设置网上寻亲栏目,让人及时找到幸存者;发布灾区急缺物资、人力信息,网民在网上讨论如何帮助救援部队等等,这些非常有利于灾区救援更有效、更安全、更及时。有学者惊呼此次地震中网络媒体的杰出表现,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成熟,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②。本文就以网络媒体对汶川地震报道为例,探讨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
  
  1、及时、全面的传播信息,满足网民的知情权
  我国以前的突发事件多以“正面报道为主”,出现灾情,更多是报道救灾抗灾,而较少报道灾情。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让媒体自由进出灾区,报道灾情,这一点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赏,这也让网络媒体更方便迅速地报道灾情的各个方面。14时46分,新华网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北京有3.9级震感。稍后,新华网又发布快讯:据国家地震台网重新核定,汶川发生的地震震级为7.8级,并推出专题《地震应急措施》。其后,人民网、新浪、网易等网站就迅速转载新华网的地震新闻,都被处理为头条新闻,北京、四川等各地地震级别、死伤人数、其它地区震感等都有介绍。其后,很多网站都设立了震灾专栏,救灾最新进展、国家出台的救灾措施、国家领导人灾区视察、救灾抗灾中的英雄人物或负面人物等等都会迅速在网络中出现。同时,网民也可以将灾区的所见所闻上传到网上,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网站也通常会编辑到新闻中。海量的文字和图片、视频是网民获得新闻的主要载体,无论是通报灾情的数字、还是充满感情的人物访谈,无论是生者灾后的图片、还是抢救灾区人民的感动场面,都让所有网民都真切感受到地震后的灾区状况,这是前所未有的。
  
  2、成为网民和政府的沟通渠道,做社会矛盾的缓冲器
  “政府决策必须依靠及时、全面、真实的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候更是如此。但是我国传统的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机制是多级传播,在时效性上无法保证,更会因为层层截流导致信息变形,都会防碍政府管理人员尤其是最终决策人员及时获得充分信息,做出正确决策,错失挽救灾情、人民生命的最佳时机。而网络媒体以其无法匹敌的开放性,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细胞,大众传播不需要像传统媒体一样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因此成为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③比如说,当救灾直升机无法在汶川着陆时,是熟悉该区地形的网民在网络论坛上发贴指出有一块较平整、宽阔的平台可以让飞机着陆,这个信息受到决策层的关注,直升飞机最终得以成功空降汶川,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外,突发事件爆发后,社会问题千头万绪,媒体对于危机的充分报道还有助于形成社会讨论,帮助政府发现那些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大量的房屋倒塌、震后大雨不断,就使得解决灾民的住处最为迫切,网民们纷纷献计献策,成都某空厂房就因此安置了不少受灾群众。网络媒体还会第一时间公布国家出台的救灾措施,网民可以在网上公开讨论,并提出应对方法,政府也会吸取有价值的建议,实践到救灾中去,许多网民还针对灾后重建提出大量有价值的建议,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了有力支持。
  
  3、进行议程设置,引导网民正确舆论
  突发事件分为爆发期、持续期和痊愈期④。不同阶段,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舆论有不同传播特点:爆发期,转述事实多,评价性论题少。持续期中则两者参半,并有噪音出现;痊愈期,两者频率都急剧减少。这也可看出,舆论强势发生在突发事件的前两个阶段,所以引导重点应该放在这期间,并且在爆发期要以控制信息流为主,持续期则应以引导影响流和消除噪音流为主。
  地震后救援和重建大致分为3个阶段,3个阶段相互关联。最初的3周时间为搜救阶段,重点是寻找幸存者和救治伤者。此后的救援则要持续约1年,而重建阶段大概需要3年到5年,甚至更长。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舆论的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也正与地震的这三个阶段同步,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着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5月12日后的一周是搜救阶段,媒体将关注点放在伤亡人数的迅速更新、搜救幸存受害者、灾区急需的人力和物资、政府出台的最新救灾指示、国际救援等,灾情的各方各面都做到快速、详实的报道,第一时间满足网民了解灾情的迫切需求。震后两天网络媒体就纷纷与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开展向灾区捐款捐物活动,设置网上纪念堂等,满足了网民面对灾情给予帮助、寄托哀思的心理需求。从19日起,第二阶段工作是灾区短期建设,网络媒体也将关注焦点集中于灾民安置条件、灾区防疫防病、灾民心理健康干预、志愿者行动、危险堰塞湖处理等,让网民了解灾区了解群众、政府、军警在救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让灾区网民获得相应信息,如临时医疗站和救援物资发放点设置在灾区群众帐篷附近,以免灾区群众长距离四处走动,这样有利于防疫等等。震后的第三阶段就是长期的重建恢复工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建策略、受损严重地的异地重建、灾区重建所需人力财力、其它省市对灾区的对口支持措施、抗震救灾英雄宣传等占据了网络媒体的首页,内容详细丰富,网民可获得很多第一手资料,网民和灾民同样可以收获灾区早日成功重建的信心。随着重建进入到日常化的状态,网民和网络媒体也相应减弱了关注度,舆论也越来越弱,但网媒还是会在专题报道中更新灾区信息。
  
  4、发挥监督作用,促使突发事件及时、高效的解决
  引导舆论,监督政府本就是媒体重要功能之一,网络媒体有发布信息快、网民多等优势,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越来越有分量。突发事件发生后,灾区往往会有一个混乱状态,全国人民捐助的赈灾款,物资大量涌向灾区,善款的公开透明使用、物资的合理分配、突发应急措施等成为许多人关注焦点。网络媒体的论坛促成红十字会承诺不收高额管理费、对善款使用审计等促进赈灾款合理、透明使用;网络还相继曝光灾区有些干部违反规定发放物资、成都某些市民挪用救灾帐蓬等等的行为,相关人员受到处罚,被挪用物资和善款也都被及时追回,既保障了灾区人民得到更多、更好的救助,也保护了捐赠人的利益。网络媒体应发挥优势条件,加大监督力度,促使冲突及时、高效解决。
  
  5、发挥教育功能,广泛传播预防灾难灾害知识
  突发事件,一般具有难以预见、处置紧迫、危害严重和影响广泛等特点,通常具有不可逆性。所以,要将重点放在灾后的应对、灾前预防上,最小化灾难的破坏性。灾难平息后,人类也不能忘了灾后经验教训总结。日本位于地震多发地带,据统计,全球里氏6级以上地震约有20%发生在日本,而百年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表明日本的防震以及震后救灾知识普及度明显要比中国高很多。从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10万多人丧生,到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地震,造成6400多人丧生,4.4万多人受伤,再到2003年日本北海道,里氏8级大地震,仅有1人死亡,约480人受伤。2007年本州能登半岛,里氏7.1级大地震,1人死亡,110人受伤,2008年6月14日,日本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至少10人死亡, 231人受伤。这些数据都表明日本抗震减灾做得很成功,这成功除了日本政府在经历数次强震灾难后建立起的完善抗震救灾体系,在硬件上提高了防震条件,如要求房屋、铁路、公路要有更高的抗震系数,并注重地震的预报机制,制定《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媒体宣传、设置防灾节、建设地震博物馆等让市民懂得如何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所以日本人遭遇地震都能冷静应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都相对少。
  汶川地震发生时,许多事情都表明我国群众防灾意识薄弱。新华网、四大门户等网站虽第一时间在首页挂出防震救灾手册,但随后却大部分让位于灾情新闻,极少在首页上显示,在抗震救灾专题中,这部分也是放在末尾,内容也陈旧,如地震发生时是躲在桌子、床等硬物正下方,还是在侧下方,都无定论,网民获得安全科学的自我防护知识对于减少人员伤亡是非常有利的。网络媒体要运用本身所有的优势平台,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多宣传预防灾难灾害知识,让网民能获得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提高防灾抗灾意识。
  汶川大地震是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情况下发生的地震。过去,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发生地震不会迅速造成如此大范围的舆情传播。但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过去的封锁早已无法凑效,信息的广泛传递也让人们更多的了解这场地震天灾,网络媒体要发挥优势,尽量圆满完成它负有的社会责任,让人们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地面对待各种难以避免的天灾,相信科学,善用信息,战胜天灾。
  
  注释
  ①施宇,媒体应建立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新闻爱好者,2003(10)
  ②张世福、孙光海、赵治国,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网络传播,2008(6)
  ③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92
  ④张爱芹,网络论坛对突发事件舆论的引导策略,新闻与传播,2008(01)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突发事件 网络媒体 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自媒体的社会责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