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的英语短文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关于设计的英语短文篇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以2011年苏州市评优课第一名的教学设计为例

在近期英语赛课中,我校青年教师捷报频传。真正让这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是,她们对阅读教学的深刻理解和独辟蹊径的教学设计。尤其在当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处在“思路因循守旧,设计千篇一律”的困境下,这几节课更是给人耳目一新和豁然开朗的感觉。

公开课是推陈出新的平台,每一节课应该有自己的亮点,有值得“公开”的内容和价值。下面就以2011年苏州市初中英语教师评优课第一名的公开课为案例,探索如何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取得突破。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江苏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课文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一次对国际奥比斯组织医生的采访),全文见附录。

一、改革学习方式

《荀子?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1]:

Tell me and I'll forget;

我听过,我忘记;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我看过,我记得;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

我做过,我学会。

这些古语和谚语都强调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英语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尽量采用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这一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证明。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通过实验得以首先发现并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第一种学习方式Lecture就是我们传统的讲授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

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而效率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第六种Practice by doing(做中学)和第七种Teaching others(实际演练),可以记住75%以上的学习内容(见下表)。

Practice by doing(做中学)指的就是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本节公开课中,执教者善于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去理解阅读材料,使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语言学习的交互性。

效果好的阅读任务常具有以下特点:⑴真实性,阅读任务具有实际意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⑵整体性,阅读任务不宜过于细化,因为太琐碎的任务难以有探索的空间。⑶层次性。阅读任务应由繁到简,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推进,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构成“任务链”。

二、调整教学模式

当前,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采取整体教学模式。它盛行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强调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掌握主要内容和整体特点,然后再深入分析对象各部分的特点。但是,有些老师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机械地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模式,一个环节不敢少,一个步骤不颠倒。

这种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做法,造成阅读课教学环节雷同的现象非常严重,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是导入活动(lead-in)、扫读(scanning)、略读(skimming)、细读(careful reading)、深度阅读(further reading)、拓展(extensions)等几个固定环节。难怪英语老师们说,这种“千人一面”的公开课,根本就没有公开的价值和内容;阅读教学公开课已经变成了“八股文”,都不愿意去听。

我们要想因地制宜地运用好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就必须对它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它强调把对微观的深入理解纳入阅读对象整体的坐标系上,体现出局部决定于整体的思想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整体阅读教学的教学环节,没有必要全盘照搬,必要时可以删除或增加一些教学环节。例如,本节课做了三点调整:

⑴删除跳读(Scanning)。跳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但是,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加以使用,做到每节课都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考虑到教学环节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包括与跳读相关的阅读活动。

⑵增加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ies)指导。本节课阅读材料是英文采访稿,对学生来说,有一点陌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增加了针对性地知道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并就文章的语言特色、行文风格、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⑶增加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本节公开课尝试着从阅读材料中选出一些有争议、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这是一个开发性的任务,有助于培

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调整后的局部环节都服务于本节课的总目标:Being an efficient reader(成为一个有效的阅读者)(见下表)。

三、塑身阅读阶段

英语阅读教学分为三个主要阶段:before-reading(阅读前)、while-reading(阅读中)和post-reading(阅读后)。其中,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这三个阶段就如同语文写作教学中所提倡的“凤头、猪肚和凤尾”一样。阅读教学的最佳结构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

Befor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开头,应该像凤头那样短小、美丽、精彩,旨在激活学生与话题相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是下一个阅读环节的垫脚石。While-reading关注文章的主要信息,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应该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获取主要事实和观点上。Post-reading属于读后的拓展,要像豹子尾巴那样刚健有力,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的接受文章中的观点,或创造性地使用已获取的信息。

然而,许多老师往往本末倒置在读前导入和读后拓展上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while-reading主体部分却是一带而过,造成读前导入和读后的拓展有喧宾夺主之势,课堂教学结构形同一个哑铃,两头大中间小。导致这种畸形课堂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过分夸大读前导入的作用。现行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建立在“图式理论(schema)”的基础之上,核心思想是,人在理解新事物时,总是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显然,学生对话题的原有知识越多,阅读理解的难度就会越小。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图式理论”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从陌生走往熟悉,从忽视到重视,现在甚至出了“读前导入挤占阅读本身”的矫枉过正的局面。

二是,有些公开课教师哗众取宠,想使用一些热闹的华而不实的场面来迎合听课教师。“阅读前”和“阅读后”阶段主要以听说为主,课堂气氛显得活跃热情。相比较而言,“阅读中”是一个比较安静的过程。学生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有效的加工和处理文章的主要信息,课堂气氛显得悄无声息。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阅读教学过程。而有些公开课老师却把这种内在的阅读过程视之为“冷场”。

“阅读中”是阅读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如果这个根本任务做不踏实,反而注重不重要的细微末端,再华丽的读前导入活动,也只能算作是绣花枕头。“阅读后”的拓展讲究厚积薄发,只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扎实地做好“阅读中”的各项任务,读后的拓展才会显得雄健有力,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对本节公开课的开始做了时间限制,读前的活动点到为止,大约用了5分钟,导入了文章的话题、interview(面试)的形式和几个影响阅读理解的关键词汇。在这一阅读公开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中”,做足了文章,所以读后的拓展活动(being a cross-cultural reader)才显得水到渠成,在本节课最后的5分钟里,学生蓄势待发,纷纷举手踊跃发言,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发生老师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的接班上课的课堂之上。

四、创新细节设计

小细节,透射教育大理念和大智慧。细节决定教学创新设计的成败。

1.凸显文章脉络

课堂,不是一些教学活动和任务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它需要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明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和提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梳理出形式和话题两个主要线索:⑴形式主线索是,提问和回答问题(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本文是一篇采访稿,由6组问题和回答组成。⑵话题主线索是,在初中阶段,当学生被要求用英语来介绍一个国际性慈善组织时,应该包括该组织的成立缘由、运行方式、受助者的反应、大众参与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这两条主线索是相辅相成,相互吻合的,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形式主线索中的6个问题,就可以获取关于国际奥比斯组织(ORBIS)的主要信息。所以,接下来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两条主线索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的。许多听课教师在点评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本课脉络分明,听完后,不要参照听课笔记,就能回忆起教学过程的框架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化信息转换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常使用的阅读任务包括:回答问题、正误判断(True or False)、猜测词义、多项选择(Multiple choice)、中英互译等。这些传统阅读任务只局限于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结果,根本不关心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而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转换→信息输出”的过程,一定要注重“理解过程”。也就是说,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并为以后的交际储存更多的可以随意提取的信息。

课文是信息的载体,纯粹文本形式呈现的信息往往头绪繁杂,会增加记忆的负担。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转换手段(Transition Devices),帮助学生把文字形式的阅读篇章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利于信息的加工和保存。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手段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时间线等。

这些手段可以通过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关系(网络图)、分类关系(数形图)、事件的发展过程(流程图)、戏剧场景(简笔画)等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为后来的交际储存更多的有效信息。

例如,在本节公开课中,利用了国际奥比斯组织的logo(标识)的原型、隐去飞机部分和增加虚线的形状,形象地概括出文章的三个主要部分,帮助学生获取这个组织的主要信息。

虚线表示,目前ORBIS由于能力有限而不能到达世界上的所有地方,因此,这个组织希望得到读者的更多帮助。与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Dr. Ma’s hope)相对应。

3.巧用逆向思维

我们都习惯于朝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考虑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有的时候,对于某些特殊问题,我们可以“反其道而思之”,从结论往回推,反过来思考,让思维朝着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一篇采访稿,又记者的6个问题和被采访者(Dr. Ma)的6个回答组成。采访的中心环节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根据问题来寻找相应的答案。但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呈现被采访者的回答,让学生快速阅读:

Dr Ma: Blindness affects about 45 m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ostly in poor countries, and about 80 percent of these cases can be cured or prevented. However, many people do not have the money for medical treatment.

然后,上课教师再让学生从演记者的立场去思考“要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Interviewer’s question:

□Dr. Ma, could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blindness?

□Dr. Ma, how many people have eye problems?

这样一来,学生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就必须看懂这段文字,并准确概括出其锻炼大意,最后从下面两个问题挑选一个正确的。这一个小小的改动,让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者。

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虽然简单省事,风险小,但是容易使思路刻板、僵化,摆脱不了旧思想模式的桎梏,得到的往往是一些毫无创意的答案,给人一种老调重弹的感觉。其实,每个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我们由于受过去旧经验的束缚,往往就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外陌生的一面却视若无睹。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结束语

英语阅读教学创新,不是搞怪,玩噱头或“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在有理、有序、有效基础上,实现的一种自我超越和突破。有理,是指教学设计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有序,是说教学环节要前后互相衔接,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效,是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追求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关于设计的英语短文篇二:初探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理解的活动设计

初探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理解的活动设计

新丰县回龙中心小学 龙玲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学生很难教,成绩总是提不上去。造成这样的现实情况,我认为是没有抓住高年级的读写教学重点。在PEP版的低年级(三、四年级)教材里,单词教学占每个单元的百分之六七十,以认读单词,听说日常交际用语为主,而且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一般教师都采用TPR教学法来教单词和句型,学生十分感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成绩。但在高年级(五、六年级),教材内容、难度增加,以读写为主,句子变长,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由以前的以认读单词、听说日常交际用语为主,上升为以读写单词、运用句型为主。教学侧重点完全不同了,而且学生年龄增大,不再适合使用过多的TPR教学法。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初步写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要以突破上下文句子的理解为主,要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关于设计的英语短文)。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当今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二级水平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下面,就笔者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来谈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策略。

一、创设情景,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与情感交流畅通无阻,从而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对文中的背景、人物、地点、活动等进行提示,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Lucky road》短文时,

Lucky Road

Welcome to Lucky Road. There are many shops on Luck Road.The

first shop on Lucky Road is a stationery store. We can buy pens, pencils, and rulers in it.There is a bookshop next to the stationery store. We can buy a lot of books there . Next to the bookshop, there is a butcher’s. We can buy fish, chicken and beef in it .There is a baker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ad. We can buy hot dog, bread and cakes there. They smell goo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akery, there is a greengrocer’s. We can buy fruits and vegetables there. There is a clothing shop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bakery. We can buy men’s and women’s clothing in it. I love doing shopping on the Lucky Road.

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听、读、看课文,而是先在黑板上画出“Lucky Road”,以及路边的房屋建筑,一边画,一边用英文进行介绍。

通过图片提供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直观、形象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初步回答教师所精心设计出来的一些问题:

1、How many shops are there?( 6)

2、Is there a garden? (No.)

这种教学设计策略能有效地降低理解课文的难度,让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在接下来进行课文的精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突破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理解,就其实际的宏观意义上来讲,可分为4个层次或阶段:understanding(对于文字表面含义的理解),comprehension(对于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appreciation(用批判的眼光去欣赏),和application(应用从文章中所获

信息)。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的第一阶段给与更多的引导。在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时,教师不要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要善于抓住几个重点词句,通过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材料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破译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句,从而达到因枝振叶、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第五册Unit 3时,其中有这几个句子“It isn’t there now.”“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They aren’t there now.”“They were there a moment ago .”教师要结合新教的单词“diary”“a pair of glasses”和学生已学过的句型“where is / are …?”“It’s /They’re….”来处理:先通过实物学习单词diary,侧重单词的拼写教学,然后教师把diary藏起来,请一个同学寻找,当同学找到之后,带走diary,教师再去原来的地方寻找diary,当然找不到,表现出惊讶,询问“Where is the diary?”并说出“It isn’t there now.”“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学生再跟读。通过实物a pair of glasses,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句型“They aren’t there now.”“They were there a moment ago .”学生通过这个小小的表演,直观地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掌握了这些重点句的含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了。

阅读教学的难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用电影、动画的形式突破。这种形式需要我们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对教师自身要求较高。

三、融合听说与读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话内容改写成短文,将短文改写成对话,这就是一个利用资源的技巧和策略,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等综合能力。比如,在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第五册《Unit 5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此节课是Helen and Nancy以对话形式谈论某日的活动。老师是这样

进行读与写的切换的,在学生理解完课文后,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并完成表格。

通过这个表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清晰地理解,有效地巩固和复习了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根据表格内容编写一个短文的要求,从而扩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并给出如下提示:

Last Monday, Helen visited a farm, she…

教师的这个作业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去主动学习课文,并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新构思,创新,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整合教学资源,使阅读教学生动、有趣、易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英语阅读教学不,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很有必要,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扩展内容,突破难点,尤其是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放到电影和动画片里进行学习会更加生动,有趣,易懂,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比如:在牛津小学五年级英语中,讲述外国的节日万圣节那一单元,里面有一些美国文化的词汇,如:jack-o-lantern,以及描述美国人过万圣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我在刚开始时,直接给我的学生朗读,介绍万圣节是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鬼节”。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们,竟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在他们心里,可能还存在一种鬼的概念,他们恐惧心理来自心内的疑问:为什么美国人还要给鬼过节?课后,我与其他教师讨论,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这种疑问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他国文化的误解。他们并没有理解万圣节只是西方国家一个全民参与庆祝的节日。传统的平铺直叙教学方式中,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外国节日的风俗习惯。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先播放一段美国人过万圣节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美国人过万圣节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模仿影片中的经典的、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英文对白,学生立即兴趣盎然,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仅有对跨文化的理解,而且整个影片更容易理解,扩大了学生的泛读内容。增加了精读的趣味性,一举多得。

从时间的长度来看,三年级至六年级,共4年的时间,教材的编写不是在简单的英语听说教学模仿训练中度过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要是不能从口语听说教学中提升到初步的语篇阅读教学,就会连前两年的英语教学成果也会损耗殆尽。所以高年级的英语教学,要在听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基础上,驱动学生写的欲望,学生才会产生新的兴趣,从一种对英语感到新鲜的兴趣,转变为求知的欲望。那么,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成绩自然就会上去了。我们的英语老师还会有抱怨吗?

关于设计的英语短文篇三:英语写作课案例分析

英语写作课案例分析

课题名称: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3 Module2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课时: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学习人类发展报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而本课为写作课,教学目标是要求用所学词汇和句子对地区和城市进行比较,用恰当的语言为家乡写一则广告。而情感目标是使学生树立信心,建设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二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传统的写作课有着诸多弊端。学生往往不能学以致用,写作时用中文式英语,错误满篇,使教师无法批改,而学生也很少去看教师的批语,一堂作文课下来,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开展了自主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去获取材料,分析材料,分工合作,归纳总结,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 教学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资料的收集;由于作文是让学生对比两个不同的城市,因此,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告诉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将来想去上大学的地方。从以下几点去搜集资料;人口,气候,工业,地理位置,旅游业及交通。第二,搜集有关延安的资料。

2.教学过程;

1)复习;讲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复习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提问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

2)讨论;如何对两个城市进行比较;通过复习Grammar和Function 来总结出进行比较的结构;由同学们进行讨论总结,老师把这些句子结构展示在大屏幕上。

关于家乡的讨论;从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家乡的特点几方面总结

出:in the north of Shaanxi, mountainous area, a sacred place of revolution, the pagoda mountain, etc.

关于文章结构的讨论;如何写好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3)写作;学生参照刚才的结构,根据题目要求及自己的资料进行写作,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自己的文章。

4)阅读及讲评;由于王菲同学第一个完成了作文,我把他的文章投影到了大屏幕上。大家一起阅读了她的作文。她的文章对比了上海和延安两个城市。文章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是一篇较成功的作文。但中间有一处拼写错误和一个比较典型的语法错误;There have many mountains.这是学生经常犯的错误.同学们对这两处错误进行了修改。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

5)总结及布置作业;总结回顾了比较两个地方文章的写法。对于搜集材料以及回答问题比较好的同学进行了表扬。作业是要求同学们对文章进行互相阅读和修改。

四 教学反思

这节课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城市,由于提前进行了资料搜集工作,学生在写作时就心中有数,有东西可写。而且,课文给出了基本结构,因此,整个归纳总结过程基本上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阅读范文,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也发现典型的错误,印象非常深刻。但最后总结时对整个这一类文章的拓展做得不够。

相关热词搜索:英语 短文 设计 英语短文改错教学设计 英语故事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