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的画面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少数民族地区电台,至今已走过60年的历程。她的成长,记录了呼伦贝尔人半个多世纪的强边富国梦,也聆听了共和国逐步发展终成强国的铿锵足音;她用音响刻写记录了呼伦贝尔各族人民,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传递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心声。她就是不断拼搏、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始建于1950年11月1日,前身为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后更名为“内蒙古广播电台二台”,1970年正式启用“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呼号至今。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下设14个部室,现有在岗职工149人,其中少数民族74人。其中高级职称者5人,副高职16人,中级职称43人。现开办有蒙汉语、调频三套自办节目,每天总播出时间52小时。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拥有中短波、调频7个发射频率,总发射功率131千瓦。基本形成了以海拉尔为中心,对全市13个旗市区的覆盖,其中短波频率还可以远播到俄罗斯、蒙古、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2007、2009两个年度共建起29个调频转播台,使用卫星传输蒙汉双语节目,从而使市本级蒙汉语广播覆盖人口达到210万,为呼伦贝尔市三大传统媒体之最。
探索
面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播现状,呼伦贝尔广播人开始了探索。广播还能不能生存,广播到底该怎样办?调频广播的开办使呼伦贝尔广播人看到了希望!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随着电视媒体的崛起,呼伦贝尔的广播从巅峰开始跌落。一贯要强的呼伦贝尔广播人开始了思索,广播还能不能生存,广播到底该怎样办?而当时的呼伦贝尔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原有的皮革、乳业、毛纺等企业受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优势渐失,或转制以求生路,或嫁作“他人妇”,林业企业也由“伐”转“营”,呼伦贝尔经济总量随之从自治区前列开始大幅下滑。这样的条件下,广播事业要发展又谈何容易!
这一时期,不单是呼伦贝尔广播人在思考广播的发展方向,全国的广播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九十年代,在中国南部,一个被称为“珠江模式”的广播热潮开始兴起,进而波及上海、北京。“珠江模式”使广播开始向“窄播”转变,各台纷纷打造专业频率,一时间广播似乎又找到了春天。“改革或许成功,守旧必将失败”,这个现在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十几年前一度引起了争议。
1995年,经呼伦贝尔党委、行署批准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开办调频广播;1996年10位只经过简单培训的年轻人坐在了直播台前。创业之初,事事艰难。调频广播的主任和9位主持人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从开盘机到MD再到音频工作站,调频广播的设备翻新也在一个侧面印证了广播事业必然要有大的发展。
改革
不破不立,改革就要打破固有的成规。数字化改造、人才培养两大工程完成后,调频广播第一、二代节目主持人陆续被调整到人民台。祁穗峰台长形象地把这种做法称做“掺沙子”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呼伦贝尔的广播事业发展开始复苏,并逐步驶上快车道。2000年,原海拉尔市广播电视并入呼伦贝尔台,进一步整合了盟级的广播电视力量。原海拉尔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祁穗峰就任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2002年出任台长。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迎来了事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攻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新班子上任伊始,面临的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呼伦贝尔电台数字化设备改造。呼伦贝尔电台一方面积极争取市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强化广告创收管理,增加广告收入。2002年10月通过严谨的招、投标方式,购进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价值160万元的广播数字化音频系统。经过安装、调试,2003年7月数字化新机房正式投入使用,并同步实现了节目信号的光缆传输,这标志着呼伦贝尔广播电台的节目制作、传输等技术手段进入了国内地级台先进行列。2004年6月数字化二期工程完工,呼伦贝尔电台总控机房投入使用。几年来,呼伦贝尔电台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利用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方式完成了340万元的数字化改造工程量,并于2008年5月还清全部工程贷款。
技术手段固然是广播发展中的“利器”,“人”的因素更不容忽视。1996年、2003年、2004年呼伦贝尔电台分三批招聘了40多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步缓解了广播采编、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为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锻炼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广播队伍,2003年――2005年呼伦贝尔电台自筹资金近30万元,先后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培训业务骨干52人,其中时间最长者接受培训4个月。通过培训,受训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并将所学知识、经验应用于实际工作,以点带面,大幅度提升了呼伦贝尔电台整体人员素质。其实从2002年开始,祁穗峰台长就已经开始谋划人民台的人才战略。2002年――2005年,调频广播的第一、第二代节目主持人先后被充实到人民台各部门,祁穗峰台长形象地把这种做法比喻成“掺沙子”。到2008年为止这批同志全部走上了环节干部岗位。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呼伦贝尔电台不断加强党团组织,妇联、工会建设,于2003年重组了工会、妇联,于2004年成立了团支部。目前呼伦贝尔电台党员人数占到了全台职工总数的1/5。2008年5月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党建调研组在呼伦贝尔期间专门听取了祁穗峰台长所做的基层党建工作汇报。通过加强党团组织,妇联、工会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呈现了喜人景象。无论是“三项学教”活动,还是全国广电系统开展的“行风建设”都成为了呼伦贝尔电台锻炼队伍的良好契机,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广播队伍在短短三年内已经形成。2010年6月呼伦贝尔电台顺利完成第四轮环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又一批年轻人分别走上了部门正副主任的工作岗位,从而为今后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实战
改革的成果归根结底要靠实战检验。呼伦贝尔电台连续六年保持了全区蒙汉语外宣排名前四的好成绩,内宣工作也取得了突出业绩。这一阶段品牌节目基本形成,先进集体、个人不断涌现,2003至2009年共有近400件作品荣获自治区以上奖励,其中一、二等奖获奖比例超过60%。
技术、人员两大“利器”已经拔剑出鞘,实战成为了检验成果的最终标准。2001年呼伦贝尔电台在全区12个盟市以及二连、满洲里两个口岸城市中汉语外宣排名位列第十位,蒙语外宣排名第六位。仅仅两年后,呼伦贝尔电台在内蒙古电台发稿蒙汉语整体跃居第一方阵,2003――2008连续六年保持了全区蒙汉语外宣排名前四的好成绩,在中央台、国际台发稿量逐年攀升,2009年达到191条(篇)。2009年,呼伦贝尔市41家媒体在全区发稿5908篇,其中呼伦贝尔电台的发稿占总发稿量1/3强。呼伦贝尔电台还积极融入全国、地区广播协作组织,先后成为“飞越城市”节目协作体秘书长台、中国城市广播联盟理事台、九州传媒理事台、东北外宣协作体成员台,与全国150多家电台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很好地对外宣传了呼伦贝尔。其中“飞越城市”节目协作体全力打造的大型旅游节目《飞越城市》每周六在呼伦贝尔电台播出,全年与全国近60家城市电台实现对播,该节目已成为呼伦贝尔对外宣传的一大品牌。在加大外宣投稿力度的同时,呼伦贝尔电台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次邀请内蒙古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来呼伦贝尔市就新林区、新牧区、新农区建设、农牧民合作医疗、呼伦贝尔环保等选题进行采访,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2007年邀请中央台中国之声“直播中国”节目组,成功举办了“直播中国――走进呼伦贝尔”上星直播节目,两个小时之内收到来自全国的800多条短信,很好地对外宣传了呼伦贝尔;2007年呼伦贝尔电台还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齐齐哈尔电台、吉林电台、焦作电台、合肥电台、南宁电台、湛江电台、厦门电台、宁波电台、唐山电台等11家电台对呼伦贝尔市“庆祝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暨呼伦贝尔撤盟设市五周年那达慕大会”开幕式进行同步现场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呼伦贝尔,走进了呼伦贝尔。
在抓好对外宣传的同时,呼伦贝尔电台的内宣工作也取得了突出业绩。电台每年都要委托专业部门对节目收听情况进行入户调查,还不定期地针对特定节目召开听友座谈会并坚持每半年对节目进行一次微调,每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改版。关注民生、关注行风、关注农牧林是呼伦贝尔电台节目运行的基本方针之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行风热线》、《飞越城市》、《农牧林天地》、《148法律热线》、《新闻视点》、《草原之声》等一批节目已经成为深受听众欢迎的品牌节目。
呼伦贝尔电台对节目创新、精品打造高度重视。每年都有大量参评作品获得自治区以上奖励,2003至2007年共有近400件作品荣获自治区以上奖励,其中一、二等奖获奖比例超过60%。广播剧《索伦名将海兰察》先后获自治区政府广播文艺一等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萨日纳”奖;《嘎查支书――乔玉芳》先后分别获得自治区政府广播文艺一等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最后的狩猎部落》获自治区政府广播文艺一等奖,自治区“萨日纳”奖;2009年《慈善之夜》广播现场直播荣获全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在广播新闻宣传工作中,呼伦贝尔电台涌现出了一批受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表彰的先进个人。2004年、2006年呼伦贝尔台包布仁、祁穗峰同志先后荣获全区第五届、第六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乌力吉玛同志2004年荣获全区“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韩玛莲、金花同志分别被评为2004年、2007年宣传内蒙古优秀个人,额尔敦同志荣获2007年“全区安全播出十大标兵”称号。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2007两年呼伦贝尔电台就有24名个人、15个集体受到了市级以上表彰。2007年呼伦贝尔电台汉语新闻部先后被评为全区、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同年汉语新闻部主任在北京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李长春、刘云山的亲切接见。“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这一荣誉,是呼伦贝尔新闻界60年来第一个国家级集体荣誉。
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能力,呼伦贝尔电台就是你飞翔的天空。招聘人员担任部门主任,这在国家机关单位是绝无仅有的事儿。然而在呼伦贝尔电台却先后有三名招聘人员走上了环节干部的岗位。“人才立台、人才兴台”是呼伦贝尔电台一贯坚持的方针。2003―2008年,先后有18名优秀的采编播技术人员在电台落下编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这句话在呼伦贝尔电台得到了充分体现。2003―2007年,五年内先后有五位同志从呼伦贝尔电台走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其中一人任自治区音协副主席,一人任市文联副主席,一人任内蒙古广播电台频率总监,一人任内蒙古电台技术部副主任,一人任内蒙古电台呼伦贝尔记者站站长。五年之内输送出五名正副处级专业干部,开创了呼伦贝尔广电系统干部培养输送的先河。2008年4月,自治区组织部调研组专门听取了呼伦贝尔电台干部竞聘上岗和党委人才培养、使用的汇报,并给予高度评价。
责任
牢记责任,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呼伦贝尔电台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常怀感恩之心。
作为一级媒体,呼伦贝尔广播人时刻牢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时刻不忘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新巴尔虎左旗茫赉嘎查是呼伦贝尔电台的扶贫点。为使茫赉嘎查整体脱贫,呼伦贝尔电台多措并举,通过文化扶贫、智力扶贫、送医送药争取资金、参观学习等多项措施,重点扶持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为嘎查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改造无水草原专项资金十多万元。2008年电台又在该嘎查建立起扶贫牧点,同时依托茫赉嘎查辉河湿地的自然资源,帮助嘎查开展牧民家庭旅游,使茫赉嘎查挖掉了贫困的根子,逐步走向富裕。
2003年,呼伦贝尔电台台长祁穗峰偶尔得到了这样一个线索:呼伦贝尔的扎兰屯市有一位叫尹福的朝鲜族妇女收养了8名孤儿。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评论四起,毁誉参半。祁穗峰台长当即派出记者赶赴扎兰屯市进行深入采访。采访后电台制作了获自治区政府广播社教一等奖的作品《懂你》,并在本台、内蒙古电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良好,韩国某媒体将该节目翻译成韩语全文播出,韩国红十字会表示要对8位孤儿提供经济援助,扎兰屯公安局还为8位孤儿解决了户口问题。尹福本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隆重表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将尹福誉为“内蒙古的骄傲”。2008年尹福先后被评为呼伦贝尔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
2008年春节前夕,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初春呼伦贝尔满归火灾呼伦贝尔广播人一次次捐出善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呼伦贝尔电台125名职工分两次为灾区捐款48092元。同时呼伦贝尔电台还组织海拉尔区出租车司机为灾区捐款12000余元。像这样的事例在呼伦贝尔电台还有很多,捐资助学、解危济困、送医送药……正是这样的社会责任将呼伦贝尔电台与广大受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新
善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善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改革就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把直播间搬到人民大会堂,这样的事儿在其他地级广播电台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儿,但呼伦贝尔电台做到了。“海啤集团‘三整合’认证――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呼伦贝尔――北京旅游合作恳谈会现场直播”让首都的媒体见到了来自草原的广播人。近年来,呼伦贝尔电台还大胆解放思想,不断锐意改革,把直播间“搬到”到了各旗市,甚至是草原、牧场。呼伦贝尔电台善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善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精办节目时不断创新,超越自我。2003年除夕,呼伦贝尔电台派出13路记者分赴呼伦贝尔13个旗市区,除夕之夜为听众发回了在13个旗市区所做的现场报道;2007年呼伦贝尔电台采用英、汉两个语种报道了在呼伦贝尔举办的“国际汽车越野拉力赛”,使用英俄蒙汉四个语种报道了“通向北京之路”国际自行车比赛,受到了广大听众和主办单位的好评。2008年8月31日至9月2日,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开建台58年的先河,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广播电台中首创移动直播的会议报道形式,利用简单的直播设备,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进行了12小时的移动直播;9月10日至11日又对“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建设现场会”进行了9小时40分的移动直播。这两次直播丰富了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会议报道方式,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任亚平、呼伦贝尔市市委书记曹征海、市长罗志虎、副书记孙震等两级党政领导的高度认可,这一切充分展示了呼伦贝尔广播的优势与实力。
转变观念办节目,办看的见的广播,办社会化的广播,呼伦贝尔电台一次又一次大胆尝试。蒙汉双语连线直播,“银色呼伦贝尔”牧民文化艺术节,全国雏鹰之声少儿故事大赛、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全市导游员风采大赛,海拉尔区的士之星大赛,呼伦贝尔电台每年主办、承办的大型社会活动异彩纷呈。还有每年送医送药下牧区、广播文艺三下乡、欢声笑语走军营,一个个活动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广播这根红线穿成了美丽珠链,闪耀出耀眼的光辉。
跨越
改革者的步伐从不会停歇,面对成绩呼伦贝尔广播人以建台六十周年为新的起点,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新的跨越。
面对成绩,呼伦贝尔广播人没有停步,他们深知只有不断进取、不断改革、不断超越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成绩。
从2002到2009,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从改革中走来,一路高歌猛进。不但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广告创收也从2001年的50万攀升为2009年的410万元;职工福利、奖金从2001年的300元上升到2002年的1200元,2006年、2007年上升到3600元,2009年上升到5500元,是2001年之前的18倍。改革的成果惠及到广播事业,也惠及到广大职工身上。
2007年,呼伦贝尔电台在全市三大媒体中率先向产业化迈进。依托“飞越城市”节目优势,呼伦贝尔广播电台组建了飞越城市旅行社,当年就实现了盈利。2008年,呼伦贝尔电台还在新巴尔虎左旗辉河湿地开办了牧户家庭旅游点。为搞好产业经营,2008年呼伦贝尔电台又专门增设了一名经营业务副台长。2008年呼伦贝尔电台在扩大汉语广播节目覆盖的基础上,推出了旗市整点新闻。2009年在扩大蒙语广播覆盖的同时,实现了蒙汉双语节目上星传输,这是呼伦贝尔广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10年在迎来建台60年华诞的同时,呼伦贝尔广播网站将于8月正式开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呼伦贝尔电台正在改革中奋进!
相关热词搜索:两岸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一句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扩写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