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赛特 [巴尼.罗赛特:出版界“最危险的人”]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因出版《等待戈多》、《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北回归线》等禁书而声名鹊起的巴尼?罗赛特,一生都在挑战美国出版界的道德底线。他出版的禁书一本又一本,官司打了一场又一场,质疑美国社会的道貌岸然,人称他为“出版界最危险的人”。
  2008年底,美国国家图书奖揭晓,86岁的罗赛特获得终身成就奖――杰出文学服务奖。
  
  他斗倒了美国最高法院
  
  罗赛特1922年出生于芝加哥,是银行家的独子。上中学时,他就是出了名的激进分子。他和最好的朋友哈斯克尔?韦克斯勒(如今是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获得者)合办报纸,名叫《反对一切》。
  那时,罗赛特读到亨利?米勒的小说《北回归线》,这本书因有关于性和妓女的描写而在美国遭禁。在罗赛特看来,《北回归线》讲述的是爱情的解体。受其影响,他跳上一辆开往墨西哥的巴士,开始一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几年里,罗赛特游走四方,换了一所又一所大学,二战期间还随军到过中国。回到纽约后,一个朋友告诉罗赛特,格罗夫大街有一家小出版社正待出售。于是,罗赛特花3000美元将其买下。那一年他29岁。
  罗赛特购买出版社的初衷,就是想出版《北回归线》。但直到1953年,高等法院仍认定这是一本禁书。罗赛特明白自己需要耐心等待。他一边出版绝版书籍,一边寻找新的目标。不久,他发现了塞缪尔?贝克特。
  在他俩的早期通信中,贝克特曾提醒罗赛特,他作品中的某些描写可能会惹上官司。但罗赛特“选择战斗”。格罗夫出版社推出《等待戈多》第一年,只卖出了400本,但至今已销售了200万册。
  1954年,罗赛特接到伯克利教授马克?肖勒一封来信,敦促他出版未删节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当时诺夫出版社已经出版此书的删节版。罗赛特虽然不喜欢这本书,但他觉得这可以为出版《北回归线》试水。他很策略地先在自己的《常青评论》创刊号上刊登肖勒的一篇评论,接着在第二期上刊登艾伦?金斯伯格遭禁的诗作《嚎叫》,然后才出版《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960年,联邦法院撤销对此书的禁令,理由是“集中而生动的性描写本身并不构成淫秽”。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大获成功,罗赛特深受鼓舞,他觉得出版《北回归线》的时机成熟了。然而,这本书正式出版后,还是引来潮水般的指控。罗赛特和米勒被控合谋出售“一本淫秽、下流、猥亵、肮脏、充斥着虐待狂和受虐狂、令人恶心的书籍”。
  在芝加哥,当一名检察官指控罗赛特利欲熏心时,罗赛特当众宣读他在大学时期写的关于米勒的论文。最终,1964年,最高法院裁定,《北回归线》不是一部“黄书”,因为“它有社会价值”。
  
  人们不但控告他,还想杀死他
  
  此后,罗赛特出版了威廉?伯勒斯的《裸体午餐》,还有约翰?里奇、小休伯特?塞尔比、让?热内和波莉娜?雷阿日的书籍,每一本都堪称惊世骇俗。
  直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格罗夫出版社都是一边顶着“声名狼藉的背叛者”之恶名,一边大把赚着钞票。
  那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民主”是一种时髦,人们反对资本主义,却又喜爱金钱能买到的一切。道貌岸然和假正经依然大行其道,但似乎又为各种社会实验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甚至有利可图。也许是应了这句话:叛逆者需要敌人。罗赛特充分抓住了这个机遇。
  从那时起,格罗夫出版社开始走向政治。切?格瓦拉死后,罗赛特积极搜寻切的日记,以至于反卡斯特罗的激进分子用手榴弹袭击了格罗夫出版社。
  危险切实存在,但也增加了冒险的刺激。他邀请作家们参加1968年在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但他自己却“因为害怕”而没有前往。他努力在亡命徒的浪漫和职业的现实中寻求平衡,因为“他不能彻底放弃商业利益”。
  罗赛特做生意靠的是本能,而不是预算。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对主流和非主流都了如指掌,他能让两者彼此产生兴趣。
  
  他通过诋毁女性 赚了百万黑心钱?
  
  辉煌止于1970年。这一年,格罗夫出版社开始分化。
  4月,格罗夫出版社又赢了一场官司,最高法院解除了对瑞典影片《我好奇》的禁令。这部影片为格罗夫出版社赚了数百万美元。影片的成功激起了他的电影梦,他开始疯狂购买外国影片。可是,这些影片无一成功。顷刻间,格罗夫出版社所赚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同时,时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格罗夫出版社尝试从一个“暴发户”发展为媒体巨鳄,这一举措与其一贯的“反主流”姿态似乎格格不入。此时,女权主义者向格罗夫出版社发起进攻。
  罗赛特喜欢带有挑逗性的小说,这些书在格罗夫出版社的书单上虽然只是少数,但具有重要位置。其中一部分堪称经典,有的只是迎合感官刺激。不管哪种,在出版时一律被视为色情文学。1969年,《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人物文章,称罗赛特为“贩卖脏货的老东西”。
  1970年,罗赛特解雇几名试图建立工会的雇员,其中之一是罗宾?摩根,一名女权活动家。那年4月,她和一群妇女堵在行政主管办公室前,称“格罗夫出版社通过羞辱、诋毁女性赚了百万黑心钱”。当时罗赛特远在瑞典,他打越洋电话指示主管们报警。
  这场抗议来得不是时候。当时房地产市场崩溃,到1972年底,格罗夫出版社负债累累,不得不贱卖新大楼,《常青评论》也停刊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变得宽松,不可触及的“雷区”越来越少,其他出版社抓住机遇,逐渐瓜分了格罗夫出版社的市场。
  1985年,罗赛特被迫卖掉格罗夫出版社。虽然失去了出版社控制权,他仍顶住压力,出版了贝克特的最后一部作品《静静的骚动》、一系列维多利亚时代的情色文学以及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一部作品。
  如今,罗赛特在写自传,书名叫《这家伙是左撇子》,这句话来自他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留存档案上的记录。
  (摘自《看世界》2009年第3期上)

相关热词搜索:的人 巴尼 出版界 巴尼.罗赛特:出版界“最危险的人” 最危险的人 最危险的美国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