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一个高尚的人】孙道临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拨打一个朋友的手机,传来的炫铃不是往常的歌曲,而是孙道临清爽而富有磁性的一段朗诵,静静地听完,庆幸她没有接起电话打断。孙道临走后,人们正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表演艺术家
2007年12月28日清晨,卧病上海华东医院、86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如往常一样,边与身旁的护士轻声聊天,边等待着他的早饭。老人自2007年住院以来,已许久不思饮食了,最近逐渐有了食欲,大家都相信老先生正在慢慢康复。谁想到,就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突发性心脏病突然夺走了这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命,瞬时间,天人永隔。
●苦出来的艺术家
1921年12月18日,孙道临生于北京西四一座普通四合院,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少年时代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一名演员,却对文学、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5岁那年,他就写过一篇情节真挚感人的短篇小说《母子俩》,并发表于名为“大鹏”的校刊上,引起全校轰动。
1938年,18岁的孙道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品学兼优的他不仅精通专业,更有一颗难得的赤子之心,时时关注着当时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时局,也就在那个时候,孙道临参加了北京学生爱国组织。学习之余,孙道临就“阴差阳错”地开始了演艺之路。据他当年的老同学、著名剧作家黄宗江先生回忆,当时,孙道临身材修长,面容清秀,始终散发着一股独特的诗人气质,在燕京大学颇有名气。黄宗江原本并不认识孙道临,却因为一部话剧走到了一起,成了相交长达70年的好兄弟。当时,黄宗江编译了一部独幕话剧《窗外》,苦于没有合适的男主角扮演。当他偶然邂逅孙道临后,越看越觉得孙道临就是心中的男主角,于是在燕京校园里跟踪了孙道临好一阵,待对方发现之后,黄宗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孙道临介绍起了剧情,并力邀他担任男主角。没想到孙道临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从此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孙道临还与黄宗江合作表演了曹禺的经典之作《雷雨》,他那帅气优雅的“周冲”形象一度还引来众多署名“四凤”的匿名情书。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日军曾想出钱请孙道临到东京上学,但被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结果辍学在家,愤然在北京城外荒无人烟的交道口以养羊为生,苦度光阴。
1943年,孙道临随中国旅行剧团来到了上海。在当时的“金都电影院”(后改称“瑞金剧场”,今已拆除),他开始了漫长的艺术生涯。当时,由于日寇控制了电影行业,有骨气的“金都”老板柳中亮毅然停止放映电影,改演话剧,不少爱国艺人便纷纷投靠于此,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戏剧救国”运动。
“道临刚来上海的时候,完全不会演戏。”当年金都电影院的“少东家”,今已81岁高龄的老电影人柳和清老先生向记者独家披露了当时的情况。“道临是那个时代演员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有着很高的素养,谈吐气质总是温文尔雅,以礼待人,非常具有绅士派头。他穿的衣服尽管不是什么高级名牌,却总是整整齐齐,这和当时许多着装随便的话剧演员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特别尊重他。”据柳和清老人回忆,性格内向的孙道临一开始对于话剧表演一无所知,走上舞台完全是在他的大学同窗黄宗江先生的一再怂恿下才开始尝试的。孙道临初出茅庐,完全没有舞台感觉。黄宗江见自己的老同学还没有摸到表演的门槛,就让孙道临先从场记开始做起,没过多久,聪明的孙道临逐渐摸清了话剧表演的模式,越来越多地走上了舞台,逐渐为观众所接受。
“道临在艺术上的进步很快,而且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别人比不上的。”柳和清老人说道,“他会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加之那淳厚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可谓独树一帜。”当时,上海在日伪政府的统治之下,国产电影停映长达3年之久,金都电影院完全靠话剧演出维持局面,非但不能赚钱,还常常要赔本。“孙道临、黄宗英等那批演员,为了艺术完全可以不顾报酬,不计得失,他们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有时候,一天唯一的一顿饭也就只能吃个馒头,但他们照样乐此不疲。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这样苦出来的!”
困顿的局面一直维持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孙道临并没有留恋舞台,而是选择了重返燕京大学继续学业,并于1947年正式毕业。可以说,孙道临身上为人所称赞的那股儒雅风度与学者气质,正是源于其早年孜孜以求的知识积累以及燕京大学特有的人文熏陶。
毕业之后的孙道临,出演了由黄宗江创作的话剧《大团圆》。1948年,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又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自此步入水银灯下,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情缘。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昆仑影业公司《乌鸦与麻雀》的拍摄,并在其中成功地扮演了“华先生”一角而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孙道临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最令柳和清难忘的,是孙道临正直高尚的人品。“由于我被划为资本家,在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后,常常有不少“极左”的同事对我另眼相看。但道临从来没有过!他既没有在大庭广众批评过我,更不会在背后打我的小报告。相反地,他每次看见我总是那么热情,握着我的手总是紧紧的。回想在当时那个环境里,这样的动作与眼神怎不令我感动?这就是孙道临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懂得语言艺术的美
除了众多形象鲜明生动的电影人物,孙道临的配音与朗诵也堪称一绝。著名配音演员曹雷老师对记者说:“道临老师的配音艺术非同一般,他能很快抓住人物的精神气质,把心理都揣摩透了,有些连原版配音都没有那么高的艺术性。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要懂得语言艺术的美。”
曹雷最早与孙道临先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文革”结束之后,当时,他俩一起配一部反映我国石油开采事业的纪录片《大庆战歌》的旁白,孙道临还特意要求下基层,来到大庆油田与工人们交流,最后在配音时,孙道临激情澎湃,一气呵成,为我国石油发展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之后,曹雷与孙道临时常合作配音、朗诵、主持,结下了深厚的忘年友谊。每逢录音,孙道临总会从他位于武康路的家中或步行、或骑车来到距离不远的永嘉路上的上译厂录音棚,两人一见面,来不及寒暄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一边看着宽银幕,一边用声音诠释着众多鲜明独特的艺术人物。尽管当时孙道临并非译制片厂的职工,但对于配音,孙道临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此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乐此不疲。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花甲之年的孙道临还为曹雷执导的《战争与和平》配了旁白。“当时,他身兼市人大代表等职务,工作很繁忙。但听说我要请他来配旁白,道临老师十分开心,二话不说就来到了译制片厂。”在录音棚中,孙道临丝毫没有大艺术家的架子,相反却极为认真地听取译制导演曹雷的要求,“他以前是学英文的,因此觉得自己对俄文并不熟悉,所以特别愿意和我商榷研究。如此崇高的敬业精神令我很受感动。”
除了配音,孙道临也十分喜爱朗诵,他有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一本翻得十分破旧的绿皮《新华字典》。凡是遇到拿不准的汉字读音,都会打开字典翻查。“我每次看见他拿这本字典,总要笑着调侃他:老爷子,这本字典过时啦!还是1968年出版的呢!道临老师却总是很认真地说:我只认这本字典,因为翻熟了。”热爱朗诵的他即使在晚年记忆力极度衰退时,总还会欣然表演自己的拿手之作――《琵琶行》。
●把所有的爱都留下
当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演员潘虹闻知孙道临逝世的消息之后,由衷发出感慨,“道临老师一生追求尽善尽美。对于自己的事业,他永远有着不可估量的热情。可以说,他是中国电影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尽管潘虹并没有与孙道临合作过,但在上世纪80年代,她曾多次参加由孙道临带队的“中国电影艺术代表团”访问世界各地。“由于每次都要飞好几个国家,我们一上飞机总是倒头就睡。但道临老师从来不会流露出无精打采的样子。飞机降落前的半小时,道临老师一定会亲自把我们一一叫醒,然后要求我们梳好头发补好妆,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外国友人面前。他常常强调,我们代表的,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因此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倦怠。”一个小细节所反映出的珍贵品质让潘虹铭记在心至今不忘,而更令潘虹感慨不已的,是孙道临对于家人由衷的,浓浓的爱意。
身处文化界数十年,孙道临与很多女演员都合作过,但他从来没有传出过任何绯闻,这在当今是不多见的。可以说,孙道临一辈子的爱情,都献给了妻子王文娟。当年,孙道临特别痴迷越剧,尤其欣赏王文娟的表演,每逢王文娟演出,孙道临几乎一场不落,往往总是坐在最前排。在同友人谈起越剧时,孙道临言语中对于这位娇美秀气的“林妹妹”也有着颇多欣赏;而王文娟亦是孙道临的忠实影迷,孙道临儒雅温存的形象颇得佳人之心。两人的心思被热心的张瑞芳和黄宗江、黄宗英兄妹俩看在了眼里,一再拜托“贾宝玉”徐玉兰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这段艺坛佳话。“孙道临是舒伯特,因为他的西学底子很好,钢琴、哲学、诗歌无一不精。王文娟是林黛玉,她扮演的林妹妹实在是太美了。这两人的结合是我做的媒,我戏称为:舒伯特与林黛玉合写一首诗。”黄宗江常常不无得意地如此介绍。两人自20世纪60年代喜结秦晋之好,一生相亲相爱,比翼齐飞。
到今天,两位艺术家已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0多个春秋。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当年,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都能够从容面对,共度劫难。进入新世纪之后,卧病在床的孙道临因患疾病忘记了许多事情,他唯一留存的一点记忆,都留给了爱妻,除了王文娟,他谁也不认识了。痛苦的老人曾无奈地说道:“也许你们认识的孙道临,再也不存在了”……
(摘自《新民周刊》2008年第1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的人 高尚 道临 孙道临:一个高尚的人 孙道临几个孩子 孙道临有几个子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