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林 黑土地] 黑土地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祖国东北边陲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自1946年第一路垦荒大军点燃起“星星之火”以来,一批又一批复转军人、知识青年、科技工作者,从战场走向荒原,从城市走向边疆,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前赴后继,垦荒建场,以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开发建设北大荒,写下了黑土地上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历经三代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百万垦荒大军终于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荒原,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共和国大粮仓”。而黑土地所培育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更成为留传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8年十万官兵奔赴北大荒
  
  从1946到1957年,经过十路垦荒大军并肩战斗,全力开发,黑土地已将一连串熠熠发光的数字奉献在国人面前:国营农场数:82个;耕地面积:905万亩;拖拉机数:2288台;粮豆总产:368947吨;总产值:10437万元。
  从1958年开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的20年间,党和国家又派来了6路垦荒大军,其中举国瞩目的就是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历史壮举。
  1958年3月,党中央在祖国西南边城召开了成都会议。20日,全体中央委员庄严地通过了一份历史性决议:《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出席成都会议的中央委员们几乎都想到了祖国的东北角――北大荒,继而把目光投向了在座的王震将军。三年前,王震就向中央军委呈递了《关于开发北大荒的问题》的报告,连续3年,将军在密、虎、宝、饶地区,创建了铁道兵农垦局和所辖一批“八”字头农场。职工2.3万人,人口6.7万人,耕地面积260万亩,收获粮食12550万斤。据此,王震提出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接纳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疆的方案。
  1958年3月23日,著名诗人郭沫若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向地球开战》,为十万官兵“壮行”。短短3个月时间,十万名穿军衣的“移民”,从祖国各地,从各军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离队北上,向北大荒挺进。有的横跨半个中国,多数则走过两个季节――从驻地的春天,跨进北疆的严寒。到了五月底,进入黑龙江垦区的复转官兵共8万多人,其中排以上军官约6万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以及随着这场“向地球开战”席卷而来的家属、未成年的军人子弟等等,号称“十万”大军。
  十万人马朝同一目的地移动!人数之多,行动之快,影响面之大,在我国移民史或垦殖史上是罕见的。
  十万官兵中有六万名尉官,北大荒一下子接纳了如此众多有文化、有专长的年轻拓荒者。他们大多在建国前后参军,满怀着对党的崇敬以及为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有的离家出走,投笔从戎,有的跟随大军南下,有的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一齐投向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里来了。他们年龄大多在20岁至“而立之年”,经过战争考验和现代化军事训练,有的参军前就是大学生:交大、同济、清华、北大、复旦、浙大、武大、川大、南开……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的重点大学,有的来自军事高等院校,仅军事翻译人员就有一千多名……他(她)们不仅脱下军装,而且改行“向地球开战”了。
  
  留在黑土地上的青春岁月
  
  1968年,毛泽东主席在批准组建兵团的同时,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城市知青如大潮般涌入黑龙江垦区。
  从1968年至1972年,垦区接收了京、津、沪、杭和本省各城市的知青45万人。1973年后,对京、津、沪等外省城市知青停止接收。但是,本省知青仍不断来场,垦区先后共接收城市知青达50万之众。
  上海一位电车老工人把自己的同胎三个女儿咸慕真、咸慕和、咸慕群一齐送上去北大荒的列车。三姐妹来到兵团五师五十团(查哈阳农场),老大当农工,老二当护士,老三进修配厂当翻砂工。北京朝阳区建筑工人老两口已经把两个女儿送到黑龙江,这次又把独生儿子送到兵团。
  上海女知青孙英,当时在第一师范念书,没有下乡任务,她联合10多个同学,主动给上海市革委会写信,要求奔赴北大荒,信上插了一根鸡毛,表示“情况紧急”,市革委当即批准她们的要求。
  随着50万知青的到来,连同他们的狂热、天真、忧伤、悲哀,一股脑儿地带到了这片黑土地上。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屯垦戍边,披荆斩棘,战斗在边疆/坚决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誓把北疆变成粮仓/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红心向太阳!”这首在特殊年代里产生的歌,在黑土地上久唱不衰。而后随着知青返城,在京津沪各大城市流传近40载。歌名几经修改,原名《兵团战士之歌》,后改为《兵团战士忠于毛主席》,最后定为《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它是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她铸成了整整一代知青独特的人生经历,远远超出了北大荒的时空范畴。
  歌曲词作者是兵团五师政委高思,他是1968年兵团初建时来到北大荒的一名现役军人。当时他在嫩江平原组建五师,后任政委。日子久了,劳动、生活条件艰苦,高思希望能有一首歌,将成千上万名知青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于是,年过半百的高思自己动手,写下了《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歌词。他让与知青同时来到兵团五师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王德全为之谱曲。
  1972年冬天,五师举行了盛大的文艺会演。全师10多个团的文艺宣传队云集在五十一团团部。《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就是在这里一炮打响,荣获汇演大奖,继而推向整个兵团,又从北大荒推向全国,激励了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这首歌成了联结黑土地和各大城市老知青的纽带,浓缩了一代知青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的人生历程,铸造了令人梦牵魂萦的“北大荒情结”。
  50万城市知青来到兵团和农场,经过磨砺,成为北大荒职工队伍的新的基石。他们多来自京、津、沪、哈等大城市,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高中生,并涌现出为数众多的模范标兵人物。他们在黑土地上留下了深沉的足迹和血汗,留下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1969年3月18日,正是珍宝岛事件发生之后。这是一师七团(赵光农场)哈尔滨女知青曲雅娟一生难忘的日子。傍晚,曲雅娟和女知青们正利用休息时间铡草,铡草这活最累、最脏,距离铡草机最近的人也最危险。突然,铡草机让草团堵住不转了,曲雅娟下意识地伸手去掏。霎时间,无情的铡草机锋利刀刃的滚筒,将她整个右手齐腕切断……她几乎痛昏过去,被送往哈尔滨211医院抢救。
  手术第二天,曲雅娟就忍痛下床,她帮助护士为病友倒便盆,还用一只手擦地板,端水端饭。住院时,她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一个月后,她出乎大家的意外,没有“病退”返城,却甩着一只空袖筒再次出现在连队。在劳动中什么活重她干什么:盖房子时,她左手拿泥抹子,右胳膊托着泥板,另一头顶在墙上,抹累了,就把泥抹顶在胸前,继续干。锄地时,她用左手拿着锄把中间,右胳膊夹着锄把头,一下一下地锄草。隆冬深夜,紧急战备的集合号响起,全连战士摸黑穿衣,打背包,以最快的速度到连部门口集合。连长吃惊地发现曲雅娟也站在队列里,她满头大汗,背着背包。背包打得不太规整――那是她平时利用休息时间一遍一遍地苦练才独自完成的。连长抚摸着她的背包哽咽了……不久,兵团党委作出了关于向曲雅娟学习的决定,她的事迹在整个北大荒引起了巨大反响。
  兵团五师五十四团(克山农场)的鹤岗知青高崇辉,当年被分配到二营十二连农工排当战士,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麦收时打撮灌袋的窍门。打4下就能灌满180斤的麻袋,每袋经过检验上下差不了一二斤。他和老职工搭成“对子”,不歇气,不直腰,两个半小时就灌了560袋。从此,“打撮子灌袋能手高崇辉”出了名。他担任农工排长,全排14名知青入了团,成为事事领先的“尖刀排”。师党委授予他“坚持下乡、铁心务农模范知识青年”的光荣称号。不久又被提拔为副团长。1979年,他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省青联副主席,出席了全国知青座谈会。这年6月,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的称号。
  兵团二师十一团(军川农场)十三连上海女知青顾雪妹是畜牧战线的标兵,领导让她喂猪,她就愉快地当上了“猪倌”,一人包下300头育肥猪的任务。整整一年多时间,顾雪妹没休过节假日,每天凌晨两点起床,给猪舍备料,挑水,清圈,垫草。3年时间,顾雪妹在简陋的条件下,一人育成肥猪2667头,盈利27000多元,成为北大荒畜牧战线的一面旗帜。
  1975年,《兵团战士报》发布一条消息:“近几年来,兵团知青中提拔13000多名干部,从职工中提拔12000多名干部。新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0%,现已有119名青、中年干部选进团以上领导班子,其中有5人担任了兵团常委,15人担任了副师长、副政委或师常委。”
  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中的罕见现象:烈士人数之多,是其他各路垦荒大军中少有的。有为扑灭烈火而牺牲,有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有排除哑炮而牺牲,有抢救落水知青而献身,有在军事实弹演习中遇突发事故为掩护战友而牺牲……当年,每个农场都建立了知青烈士墓碑。这些墓碑,与复转官兵、老拓荒者的墓碑并肩而立,迎风呼啸,显示了一种震撼天地的悲壮,将烈士英名永远镌刻在黑土地上!
  1976年3月13日,中午11时20分,离尾山农场六队3里多地的小郎山突然升起一股浓烟。7级大风卷着山火,以每秒14米的速度压向六队,严重威胁着场院上260多吨种子和口粮,威胁着知青宿舍和家属住房。
  杨淑云等7名女知青和大伙一起,同烈火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3个多小时的英勇奋战,火扑灭了,粮食、房屋保住了。然而,杨淑云、汪贵珠、施慧宝、朱慧娟、朱慧丽、李桂芬、檀文芳7名女知青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人们含泪清理她们的遗物:未写完的日记,才吃几口的饭菜,顾不得围上的红头巾,没织完的毛裤,以及保存得完好的当年的“红卫兵”袖章……中共黑龙江省委授予她们“英雄战士”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省人民向她们学习。7位英雄战士的遗体,安葬在五大连池畔小红山的向阳坡,前来凭吊的人们络绎不绝。
  在那特殊的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为当年的“理想”和“最高境界”,前仆后继,以致献出自己的生命,黑土地永远铭记这些献出了年轻生命的知青烈士。
  到70年代中末期,许多知青通过“招生”、“招工”离开了垦区;随之而来的“返城风”兴起,数量更多的知青通过“病退”、“困退”、“顶替父母接班”等渠道返回了城市。
  令人惊奇的是:知青返城后,大潮不退。这批早年从全国各大城市走向黑土地、经历10年磨炼的中年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增长了才干。他们虽身在各地,但心系黑土地,为北大荒垦区新的崛起,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近30年的时空里延续着一波又一波的“知青热潮”。
  (摘自《北大荒六十年》,郑加真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白桦林 黑土地 白桦林 黑土地 白桦林黑鸭子简谱 黑鸭子白桦林在线试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