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讲座 走进中央国家机关] 重庆走进名校培训机构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对不起,院里车位满了!” 4月15日上午8点半,国家体育总局门口,郭建军对一辆黑色捷达挥挥手。他是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宣部长。车里四个人,人手一张白色小纸片。“都是来听讲座的。”门口的保安说。
伸缩铁门上,贴了张A4纸,写着“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学国学经典’名家讲座(下)”。
醉心宋词的公务员“粉丝”
8点45分,一辆车驶进院子,国青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训部主任张鹏用自家的车接来了讲座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诸葛忆兵。体育总局一层的会议室里,已经坐得满满当当。
9点,诸葛忆兵走上讲台,台上大屏幕和左右四个挂壁显示屏,打出讲座的题目:宋词漫谈。
这样的开场,对民政部的公务员小唐来说,已经相当熟悉了。去年,“青年系列知识名家讲座”社会学系列由民政部承办时,她就成了这一系列讲座的“粉丝”,虽然落了几场,但还是听了很多。“温铁军、李强、钱逊……”说起来如数家珍。
有更多比小唐资格还老的“粉丝”。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正在开展,怎样更好地激励青年公务员多读书学习,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决定引入大学里的“讲座”方式。当时的主题是“青年历史系列知识”,第一讲,请来了历史学、考古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李学勤。
“起初还担心,太专业了听众不爱听。”从一开始就参与组织讲座的郭建军回忆说。出人意料的是,几场下来,反响强烈。“历史系列知识讲座”于是成了“青年系列知识讲座”,经济、管理、法律、哲学、国际问题、社会学、国学七个系列,每个系列由一个机关团委承办,到现在已经办了111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的百余名专家站上过这个流动的讲台。
一次讲座引来六七位部长
9点15分,讲座已经开始了。“流行文化,一向‘喜新厌旧’,宋词的流行,就体现了这点……”诸葛忆兵的话,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
400人的大会议室很快满座,两边的过道上也加了椅子,还不断有人往里走。承办讲座的体育总局团委书记杨新利急了,马上打电话联系,临时借了个小些的会议室,视频直播。“咱也来个第二现场。”他说。
到9点半,“第二现场”也已经坐满了。
第一次承办,杨新利可能还不太习惯这样“火爆”的场面,但对于郭建军,却已经司空见惯了。最初时,听众只有不到100人,现在已经稳定在了每场三四百人。
听众手中的入场券也不尽相同:绿色的是原来发放的入场券,白色的则是复印的。郭建军说:“要票的实在太多,最后只好规定,只要盖上了单位团委的章,就有效。”
“国际问题讲座时,有一次后面坐了六七位部长。”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书记刘涛说。每周日讲座结束,郭建军都要加班加点整理录音,很多人会来要录音带。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臧献甫是系列讲座的倡导者,4年来,他每周一都会来拿前一天讲座的录音带,在上下班的路上反复听。
“现在不用了。”郭建军说,“我们把录音直接放在了紫光阁网站上。”
现场可以站起来争辩
10点10分,诸葛忆兵讲到了第三个问题:宋词的兴盛。他抛给观众一个问题: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可为什么中国古典诗歌中缺少爱情诗?
问完后,讲台上的教授卖了个关子:“中场休息”。场下轰地炸开了。有人站起来活络活络筋骨,有人走出去接水喝,也有人凑在一起讨论起来。发改委的小周跟旁边的同事说:“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像小周一样,很多人通过系列讲座,开始思考“没想过的问题”。
“开放、碰撞,是我们的特点。”郭建军说,“青年公务员知识层次高、学历高,需要给他们一些刺激,引发更深的思考。”他还记得,一位法学专家做讲座时,有听众不同意他的观点,当场站起来争辩。北大哲学系主任赵敦华教授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时,听众也针对现实提出了很多相当尖锐的问题。
“我相信我们年轻公务员的水平。”张鹏说,“他们对新观念新思想有宽容的态度,也有辨别分析的能力。”
在讲座主讲人的一长串名单里,可以看到李银河、贺卫方等“不太主流”的名字。
公务员也要讲“软实力”
10点15分,还在中场休息。一位中组部的年轻公务员,拿着一本胡云翼的《宋词选》,坐在椅子上翻阅。他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工作后总觉得文字功底不够,“本来就喜欢文学”,现在重新拾起大学时的爱好,“对工作也有好处”。
从讲座中,很多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司法部下属的燕城监狱,在北京东边的燕郊,法律系列讲座时,青年狱警们每一讲都“进城”来听,他们说:“工作中接触的是具体案子,讲座上听到的是理论思考,从实践到理论,认识提升,管理、服务也能提速。”
“知识面广了,思考问题会有多角度,这也是公务员的‘软实力’。”国家信访局的一名干部是讲座的老听众了,“讲座能补‘维生素’。”
“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前院长王通讯分析“讲座现象”时说,“‘猴变人’是真理,但小学、中学、大学听三次,难免生厌。讲座生动新颖,自然受欢迎。而且,新知识也扩大了年轻人的知识面,能提升他们的素质。”
公务员教育走向“精细化”
11点20分,讲座结束,观众往前传纸条提问:“宋词有哪些流派?”“为什么明清的词不发达”……大厅外的电子显示屏上,打出了下几讲的内容。一个听众一边拿出本记录,一边对同伴说:“我参加过一个培训,每次上课,开始、中间、结束,要点三次名。要是能搞成这样,也省得点名了。”
关注公务员教育和培训的,不仅仅是有迫切需求的年轻公务员们。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将公务员普遍轮训一遍。
“我们的初衷,也是想探索如何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刘涛说。据民政部团委书记吕晓莉对媒体的介绍,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以文件的形式,把社会学专家系列讲座,列为了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的内容。
“我们的公务员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王通讯介绍说。这位研究人事问题的专家,把问题归纳成了三条:一是吸引力弱,说教式的多,不对年轻人的胃口;二是文化品位不够,不能润泽人心;三是针对性差,对个人成长用处不大。王通讯认为,现在的公务员教育,还停留在粗放型的阶段,需要“精细化”处理。
(4月20日《人民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开放式 讲座 中央国家机关 开放式讲座 走进中央国家机关 开放式讲座进中央机关 走进中央国家机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