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袁雪芬此生只为越剧生 袁雪芬:此心只为越剧有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不知不觉中越剧走过了100年。在这片声音与色彩汇成的灿烂星空中,有些巨星陨落了,有些还在闪耀。袁雪芬,就是这样一颗依然夺目的星辰,用光和热,燃烧着夜空。
  此刻,袁雪芬坐在观众席中,气定神闲。舞台,耀眼无比。上海戏剧的“牛耳”――白玉兰表演艺术奖评选,正在进行。身为这项奖的评委会主任,连续20年,看着一批又一批新人,从鲜花与掌声中摘取幸福,她的心是愉悦的。事业无止境,生命却有限。没有什么,比自己所钟爱的事业,被一代又一代后人传承光大,更紧要、更心悦。
  她没有想到,全场的聚焦点,这时会从舞台转向她。在主持人的再三邀请下,她才起身,惶惶走上台,一次又一次向观众鞠躬。她说:“获奖令我诚惶诚恐。一项事业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我站在这里只是一个代表。很多为越剧作出贡献的人今天都没有到场,我在这里再一次向他们鞠躬。”从来把这项奖评给别人的她,今天获得了组委会给予她的大奖一一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她当之无愧。
  
  改革: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42年的越剧改革,在越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改革的发起者就是袁雪芬。
  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县农村,父亲是乡村私塾的教书先生。11岁那年,在母亲的支持下,被生活所迫的袁雪芬,瞒着父亲,到邻村的戏班子学戏。在藤条和竹片的抽打下,6个月后袁雪芬和姐妹们就上台演戏了。很快,袁雪芬唱红了,挑起了大梁。
  1938年,16岁的袁雪芬随戏班来到上海。演戏之余,她经常去看话剧、昆曲、京剧、沪剧,还有电影等等。灿烂的姐妹艺术,开阔了她的视野,萌动了她改革越剧的心。有一次在兰心大戏院看话剧《文天祥》,她被深深感染了。1942年的上海,正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话剧,竟然能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演出这样的好戏,越剧为什么就不能?
  不久,好姐妹马樟花逝世,袁雪芬悲痛万分。加之长期辛劳,她得了肺结核病。身心俱伤的袁雪芬愤然离开舞台,回到家乡。休息了没几个月,上海几个剧场的老板纷纷邀她去演出。她提出了要求:“回去演出可以,但必须改革,要像话剧一样,有固定的剧本,有正规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聘请编导,建立演出制度,用油彩化妆。”老板犯难道:“这样要增加很多开销,编导人员的薪金无法发给。”袁雪芬回答:“我演主角,就从我的薪水里拿。”这样,袁雪芬回到上海,从自己薪水中拿出十分之九,在大来剧场实践着她的“改革梦”。
  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被请进袁雪芬的戏社,专事编、导、舞、音等工作。改革演出的第一出戏是《古庙冤魂》。紧接着,《雨夜惊梦》、《雪地孤鸿》、《天上人间》、《木兰从军》、《断肠人》、《香妃》,《西厢记》、《琵琶记》、《绝代绝后》等新创作和老戏新编的戏,一出接一出登台上演。这些新戏,反封建,表现民族精神,渲染爱国思想。袁雪芬率领她的雪声剧团,通宵排戏,日夜两场演出,累得不行,钱也比其他戏班拿得少。但是,大伙儿心甘情愿,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在向话剧和昆曲学习的过程中,袁雪芬越来越感到,越剧原有的音乐唱腔太贫乏,无法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必须创造出更多的本剧种曲调。在排演《香妃》时,有一场戏,她没有根据原来的唱腔和戏词演,而是从胸中发出一声高叫,哭出了一个长腔。台下的观众被她如泣如诉的哭腔所感染,一个个泪流满面。这个唱腔后来被定为“尺调”。在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尺调”的出现,又使越剧出现了丝弦、流水等各种板式。音乐家刘如曾这样评论道:“昆曲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在越剧也有‘一个调发展一个剧种’的事实。”
  
  《祥林嫂》:越剧改革顶峰之作
  
  1946年初的一天,在舞台化妆间,编剧南薇拿出一本杂志给袁雪芬看。里面刊有一篇分析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文章。南薇将《祝福》一句句念给她听。她被深深打动了,立即说:“你赶快把它改编出来,我一定演好它。”
  要改编必须征得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同意。袁雪芬和南薇来到霞飞坊许广平的住宅,当听说要把《祝福》搬上越剧舞台时,许先生有点惊讶。她说:“绍兴越剧演的都是公子小姐,《祝福》没有爱情,又没有好看的打扮,观众要看吗?再说,现在看鲁迅的书都要被戴‘红帽子’,你们演鲁迅的作品,当局会同意吗?”袁雪芬说:“只要有意义的戏我们都演。我们改编《祝福》,就是希望祥林嫂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绝迹。”许先生欣然同意了。
  一个多月后,《祥林嫂》上演了。公演前,袁雪芬特意安排了一场彩排。许广平先生还邀请胡风、田汉、于伶、欧阳予倩等文艺界人士观看。第二天,上海各报都刊发了演出消息,田汉、于伶先生还将袁雪芬请到住所,热烈赞扬了这出戏。没想到,一出《祥林嫂》,竟惹怒了反动势力。袁雪芬接二连三遭到迫害,有人向她扔粪包,有人拿枪威胁她。不得已,袁雪芬宣告:暂时告别舞台。许广平先生知道后,十分气愤,以“景宋”的笔名在文汇报上发表题为《慰袁雪芬》的文章。许先生写道:“暂时休息一下也好,中国需要您这一位有灵魂的好女儿,人民需要您这一位热诚为公服务的艺术家。等着吧,不久大家就会起来敦劝您重返舞台的。”
  1956年,《祥林嫂》进行较大修改,去掉了当年为迎合观众随意加上去的一些线索,保留鲁迅名著的原貌。1962年,《祥林嫂》再度修改,进一步揭示出夫权、族权、政权、神权对祥林嫂心灵造成的伤害。1977年,《祥林嫂》又作了一些修改,第4次公演。从“文革”中走出的袁雪芬,对祥林嫂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演到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以为自己又有了做人的权利时,她想到自己所遭受的灾难,泪水夺眶而出,嘴角眉梢处闪现出一丝苦笑。四演祥林嫂,每次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更合乎人物性格,更接近原著精神。
  
  清清白白做人
  
  旧中国,演员被称为“戏子”,谁都可以来欺侮你。1947年5月5日的文汇报上,刊登了一封给编辑的信:《越剧女演员,满纸伤心语》。信中写道,学戏时,受班长师傅的支配,随他们高兴,有时一二年学不到一个戏,打骂倒是有你的份。后场、拉琴、敲鼓、值台、大衣,也会用不同手段欺侮你。长得好看一点的,他们就对你很照顾,目的是把你当玩物。即便唱红了,妒忌、破坏,都会来摧残你。戏子,不但要请客,还要拜客。可怜我们这些唱戏的人,要奉养父母弟妹,还要置办戏服,哪有钱送礼?信的最后写道:“我们这小圈子里,尽多一些卑鄙无耻的人。我们敢怒不敢言。请编辑先生把这一段披露出来,我们许多姐妹会感谢你的。”最后署名:“一个小演员”。
  这个“小演员”就是袁雪芬。袁雪芬一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当年,父亲不同意她学戏,希望她清清白白做人。到了大上海后,各种诱惑很多。有些女演员拜干爹干妈,唱堂会,靠势力走红。袁雪芬不为所动。相反,穿青布衣,吃素食,把自己打扮成中年妇 女模样,拒绝各种应酬。有一年,宋美龄到沪,想看袁雪芬的戏。有人来叫袁雪芬去宋美龄府上演出。袁雪芬说:“我从来不唱堂会。任何人要看我的戏,请到剧场来。”1947年底,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十姐妹演出《山河恋》。谁知,被当局勒令停演。当时的上海大亨杜月笙过生日正在唱堂会。有人向袁雪芬建议:“你到杜月笙那儿唱一次堂会,然后请杜月笙向当局说一下,事情不就解决了?”“我不去。”袁雪芬连想都没想,一句话就把人家堵了回去。
  “文革”中,袁雪芬前后被批斗了500多次。造反派让她低头,她偏不。造反派要她承认这承认那,她就顶撞。这样,往往吃更大的苦。她被抓走的那一天,小儿子生下来才18天。等到从牢房出来,儿子7岁了。回家的那天,袁雪芬的母亲牵着外孙的手,指着袁雪芬说:“这是你妈妈。”儿子扑上去,哭着说:“妈妈呀,我要死了。你是大反革命,我是小反革命。”整整7年,她没有流过泪,无论受到怎样的毒打。她总是想,我不能死,我死了,再也讲不清楚了。中国,不会永远在他们手里。而这一刻,她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雨过天睛。今天,袁雪芬仍保持着一份清贫。她没有专车。有公务时,单位派车来接。平时出门,有时打的,有时坐公交车。有一次,去上海大剧院看戏,回来时打不到车,也没有直达公交车,她就一路走了回来。曾经,也有好几个老板要送车给她,被她拒绝了。她说:“无钱一身轻,物质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人,要自尊自爱,不要自轻自贱。”
  
  认认真真演戏
  
  上世纪40年代就与袁雪芬合作的范瑞娟,也是一位出众的表演艺术家。风雨走过一个多甲子,说起袁雪芬仍很尊崇。在一次座谈会上,范瑞娟说道:“雪芬大姐有一句名言:‘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正好概括了她的艺术道路。她演戏认真负责。在她的带动下,后台鸦雀无声。她总是早早到场,化妆后静静坐在那儿。我开始不知道她是在酝酿情绪,还怪她不理人。她演戏很有感情,不但观众感动,还感染舞台侧旁的伴奏人员。她演《断肠人》中的唐蕙仙时,操琴的师傅也是边拉边掉泪。她在舞台上气质好,很有修养。这和她认真演戏,长于人物塑造分不开,也和她日常严肃的生活态度有关。”
  “带戏上场”,这是袁雪芬常说的一句话。每次上场,她总是从舞台后侧几米处就开始走步。前几米,观众是看不见的,等到进入舞台,她的台步、形体动作就十分自然了。1977年,被摧残后的袁雪芬复出,第4次演《祥林嫂》。身心俱伤的她演不动全场,只能演后牛场。但她不是卡住时间才来,而是在开场时就到了,化妆后,在舞台一侧静静看前半场的演出,融入角色中。这样,自然地接戏上场,给观众没有换演员的感觉。每一次演出,化妆后,她总是站着。就是在换场或候场时,她也不坐。她说:“演出时,一定要集中精力,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角色中。”每演一场戏,袁雪芬不是演过就算了,而总是在想,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袁雪芬经常观摩其他剧团的戏,从中汲取长处,为越剧所用。有一次看朝鲜访问团在上海市政府大礼堂演出的一出戏。剧中,在展现钢水奔流场面时,两条洪流从舞台两侧直泻而下,非常壮观。袁雪芬想起了《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折,如果用水袖来表现,一定也很好。
  一个好演员,正是从这些细小之处成长起来的。
  
  此心只为越剧有
  
  岁月已将当年英气勃勃的改革名将,“摧残”成衰弱的老人。但是,她那颗跳动的心,仍属于越剧。袁雪芬至今还是上海越剧院一名在职工作人员。剧院每有新戏排演,她总要到场指导,剧院一些大事,也总向她请教。她说:“我终身不退休,为越剧工作一辈子。”
  100年的越剧史,袁雪芬走过的就有74年。今天,在鲜花与掌声中,她没有陶醉。她的心中,存有两个希望。20年前,她写有一首诗:“忆昔三千六百天,风雨花朵经考验。堪叹柳絮随风落,惟愿香雪竞争妍。”字里行间,表露了袁雪芬的心迹。她希望年轻人快快成长。今天,这仍是她最大的心愿。她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看到问题,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甚至很严厉。她到后台,看到有的演员在吃东西,有的演员在打毛线,有的演员在说笑。还有些演员,为了卸妆快,只化面部,耳朵后面和颈部都不化。有的演员为早回家,演出途中就脱下戏服去洗澡,将自己的衣服穿在里面,再套上人物服装,散场时,将戏服一脱就走。连起码的劳动态度都没有了,哪还有责任心、事业心?袁雪芬毫不留情地一一指出。
  “一个演员只有先在台下做好人,才会在台上演好戏。”袁雪芬说,今天演员的条件太好了,有编剧编戏,有导演说戏,有作曲配音。也正因为这,有些青年演员失去了自我。过去的一些优秀演员,身段、唱腔等都是自己设计的。因此,在前辈演员中可以看到许多人艺术条件并不好,但却能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流派。今天的演员,应该多提高自己的修养,多演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戏。她说:“繁荣越剧,有众多因素,但人才还是第一位的。”
  今天,文艺体制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展开。这是袁雪芬关心的第二件大事。她说,中国地方戏曲有300多种,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地方戏曲对人们文化、思想、道德等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目不识丁的群众,扶老携幼来看戏。他们正是在这里获得了最初的文化,听到了代代相传的忠心、爱国、孝义等故事。但是,她看不懂,很多地方在出台的文化政策中,除了京剧、昆曲以外,保护的都是西方艺术。她希望,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各种政策,保护我们的民间戏曲。
  高洁袁雪芬。当一个人将她的一生,与一项事业融为一体,并且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看重时,这个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5月21日《光明日报》,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相关链接:
  
  人物小传
  
  袁雪芬,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1922年3月26日生。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武戏。1936年初次挂头牌,同年秋在上海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首张唱片。1938年起一直在上海从艺,被誉为越剧“新后”。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任表演系中队长。1949年9月,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开国大典。1950年4月,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1951年3月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5年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78年底,重新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79年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院长。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艺术盘点
  袁雪芬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韵味醇厚,委婉缠绵,被称为“袁派”,为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一批越剧演员所继承和发展。抗战期间,她演出了《木兰从军》、《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的剧目。1942年发起越剧改革。1946年5月,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该剧于1948年拍摄成电影,1978年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在1947年8月《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之死事件中,袁雪芬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迫害。1950年初,拍摄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同年,排演了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获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勒阿弗尔市荣誉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2006年4月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5月21日《光明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越剧 只为 此心 袁雪芬:此心只为越剧有 越剧西厢记琴心袁雪芬 方玉娘祭塔越剧袁雪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