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报道金融危机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 2018年将爆发金融危机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能亲身体验这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乃一生幸事。对财经记者来说,就更是如此。   当无数投资者眼瞅着自己的财富如水逝去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当曾经叱诧风云的金融大佬投资精英们黯然收起办公桌上的家人合照,夹着纸箱低首离开华尔街的时候;当冰岛这样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遽然濒临整体破产的时候;当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出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却依然不能挽回市场信心的时候……冒出“盛宴”这样的绝对褒义词是否有些不够厚道?但事实确实如此!全世界的媒体人突然发现,曾经常常为寻找“头条”而苦恼不已的他们,面前突然摆上了一桌足以导致食客消化不良的“盛宴”:既有美国牛排,也有法国鹅肝;既有俄罗斯鱼子酱,也有北欧的冷水鱼……。报道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最新进展,甚至已经不再是财经媒体的专利,一些综合类媒体乃至政治类媒体,也都趋之若骛,挤坐到这场“盛宴”的餐桌旁。
  发端于华尔街的这场危机仍在蔓延中,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敏锐的媒体人是不会放过这次大显身手的机会的。当CNN等海外主流媒体24小时不间断播报金融危机最新进展时,我们的媒体当然也不能超然物外,尽管就眼下来说,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不是那么直接。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近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说,中国银行业可以说是与危机“擦身而过”。实际上,恰恰因为没有被深度卷入这场危机,中国才成为这次国际媒体战的主角之一。全球主流媒体上,关于中国的报道每天都有,而且份量颇重。作为国内媒体,中国是我们的主场,在报道上当然不能输给外媒。本文着重就国内外宣媒体如何报道好这次金融危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世界需要中国信息
  
  虽然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冲击中国,但这一时期有关中国的信息却更为世界所瞩目。就近期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重点看,主要涉及中国政府对待金融危机的态度,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中国金融业状况,中国的楼市价格波动情况,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等等。这种关注背后是有原因的。
  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因为这次金融海啸没有直接冲击到中国,人们才对中国寄予厚望,只要中国这块骨牌不倒,那么诸多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就将得到极大的缓冲,从而使危机不至于在更大程度上恶化。其次,手握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在深陷危机漩涡中的国家眼里。突然变得非常“富有”,从危机一开始,就有媒体谈论着中国是否会伸出援手,“拉兄弟一把”。第三,危机使人们开始对西方发展模式产生疑问,理论探讨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以中国作为比较。第四,中国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跨国公司在华业务不断成长,中国已成为它们举足轻重的市场,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国际化公司在中国的表现如何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新闻。
  浏览一下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境外各大通讯社对中国的报道,就会发现它们不只自己采写中国新闻,对中国媒体的报道也极为关注。它们不仅大量采用新华社稿件和转发《中国日报》稿,而且常常引用很多都市报或专业媒体的文章。就关注点来讲,政府的宏观政策是第一位的,每遇有重大政策发布,各大通讯社都是争抢时效,第一时间以快讯发出。国家领导人每在重要场合讲话,他们也是认真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关键字眼突出报道。其次是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为主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第三是金融、楼市等关键行业的运行情况。再就是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分析,包括驻华国际机构的经济官员和高盛、摩根等国际大投行的分析师及国内一批活跃的经济学家。
  总体上讲,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及与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对中国经济金融信息的恰当、精彩的报道是不会缺乏国际读者的。
  
  做好报道功课
  
  金融危机给媒体带来了机遇,也给财经记者带来了压力。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风暴道理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弄明白,不在新闻中闹笑话,却需要财经记者做足功课,恶补一下相关知识。有些记者可能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财经知识,完全可以应付此类报道。但实际上与这次危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比起来,现在我们所了解的不过是皮毛而已。比如投行的业务创新被普遍认为是诱发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而这些所谓的创新业务,如传销般被不断打包转手,据说到最后连这些产品的设计者都搞不明白了。这次危机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这些创新金融产品。美国政府拿出7000亿美元救市,已经是不小的数字了,但为何市场不买账呢?国会批准的当天,美国股市仍在下跌。目前市场的混乱确实可怕,但并不是全部,要知道美国政府的总债务已经接近了50万亿美元,财政亏空也超过了45万亿美元,相比之下,7000亿又算什么呢?当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美国的国家信誉下降,人们对其债务信心降低,那才是最可怕的时候。
  现阶段,与金融危机有关的问题中,有很多是普通人想了解却又不得其解的。比如欧洲的金融监管相对比较严格,次贷问题也不算严重,为什么却很快受到传染,其“病情”丝毫不亚于美国呢?危机在各大金融机构之间是如何传导的?为什么一些操作严谨、基本面良好的金融机构也会深受影响呢?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深?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安全吗?为什么在美国金融经济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却加大了购买美国国债的力度呢?中国应该出手救助这场危机吗?如果出手,以什么样的方式最有效最划算?这场危机尘埃落定的时候,美国会是什么样子?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记者也不一定能回答得了,但却是可以重点关注的话题。而要涉及到这些话题,没有扎实的财经知识基本功,以及对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的深切了解,是不会写出令人满意的稿子的。
  
  客观准确,于我有利
  
  有人说,能亲身体验这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乃一生幸事。想一想,曾经历过上一场危机――1929年大萧条的人,即使仍在人世,也都是耄耋老人了。对财经记者来说,就更是如此。但在这场“盛宴”狂欢中,有些原则是不能忘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要小心。
  首先,客观准确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在报道金融危机这种大事件时,尤其需要注意,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主要媒体的报道都逃不脱外界审视的目光,真实的东西,想掩盖也掩盖不了;虚假的东西,则很容易被戳破。当前关于金融危机的信息铺天盖地,其中不乏为吸引眼球而主观臆想或耸人听闻的东西。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小则会成为某个企业或当事人的被告,大则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要注重报道的权威?。政府发布的信息当然不用说,但在深度报 道中,涉及政策解读、形势研判等方面时却常常需要专家的参与。选取采访对象时一定要注意其权威性和影响力,随便让一个所谓的专家站出来说话,其权威性和说服力会使稿件大打折扣。另外还要注意不被利益集团所引导,一些供职外资投行的专家近两年来的表现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他们关于中国楼市和股市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往往会误导人们的投资方向,造成惨重损失。
  再次,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因追求轰动效应而无视国家利益。这次危机不是某个企业或个人的事,它已经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很多问题的解决将需要国家之间的多方角力,每一步棋都涉及有关国家国民利益的得失。比如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是否应该出手协助美、欧干预市场的问题。中国是否应该到国际市场上借机收购资产的问题等等。眼下世界对中国是有无限期待的,中国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甚至全球市场的波动。所以,在解读国家政策、引用国家领导人或重要部门负责人的言谈时要慎之又慎,切不可因有意无意的错误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
  此外,对美、欧等国家地区的救市行为也要客观看待。实际上,有些专家已经指出,这些救市行为就是向全球转嫁危机、剥夺他国财富的一个过程。作为欠债大户,美国政府除了多印钞票,别无它途,而这无疑将使美元贬值,对像中国这样的债主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最后,保持头脑冷静,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危机的热闹场面所迷惑。海外媒体对这次危机已经在进行深度的研究,涉及的话题包括“资本主义制度走到尽头了吗?这次危机会成为美国这个头号强国衰落的拐点吗?中国会因这次危机而崛起吗?”等等。实际上,这些媒体报道的背后隐含着西方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他们焦虑的不仅仅是这次危机,而是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承认,并在经济发展上模仿中国模式,这在拉美国家体现得尤其明显。所以,西方更担心的是他们奉行的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思潮所压倒,进而造成地缘政治的大裂变。有鉴于此,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第一不要幸灾乐祸,第二不能妄自尊大。美国因此次危机而陨落的机会是非常小的,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军事角度看,其大国地位仍不可撼动。对中国来讲,既要把握危机带来的机遇,更要关注其造成的冲击,无论如何,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才是本分。
  
  责编 张玉宁

相关热词搜索:应注意 金融危机 对外 对外报道金融危机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的六个问题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