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部落专辑_部落情感下的新闻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全球化传播的今天,我们时刻都处在无数的新闻信息之中。但同时我们也深感困惑,我们从媒体上所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全面、客观、真实的吗?媒介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样的新闻事实而不是另外的新闻事实呢?他们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呢?至今,新闻理论界给我们的答案多是从新闻价值、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回答。而本文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切入,认为新闻作为现代国家部落化的一个重要机制,它的制作与传播是基于一种亘古已久的部落情感,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挑战与应变对策。
部落情感和新闻部落化
人类伊始,就是依地缘关系集聚而居,生活在某一区域的人们组成一个个部落。同一部落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遵循一定的潜规则行事,衣食住行无一不及,哪怕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是如此。如人的着装依地域不同就大有差异。同时,人不同着装都精心表明着各自的社会地位。一个印度耆那教的祖师日常生活就是以全裸表示他在伦理、精神、等级上的崇高地位。1与此相反,佛教中的住持则以一袭金色袈裟表明其地位至高无上。两种情况下,都遵循服饰的同一个社会定律。
为什么每一个部落会有一套各自遵循的潜规则呢?按照西班牙人类社会学者何塞.安东尼奥.哈乌雷吉的观点,“这是源于一种特殊的情感――部落情感,它将某一特定的领土上的所有个体锻造成一个人并面对另一特定领土的个体。”2每个部落都在情感上强调“自我”,有一种觉得自己在精神伦理上比其他部落优越的倾向。如一首纳瓦拉歌谣唱道:要做一条纳瓦拉好汉,就要去奔牛节上奔跑,从而变得高贵、勇猛。相反,法国人则用另外的笔调来描述纳瓦拉人:好色、酗酒、野蛮、无耻。3
现代国家就是一个源于地域关系而建立的广泛意义上的部落。正如前面提到的,每一个部落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遵循各自的基于部落情感的潜规则。而新闻作为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得以存在和运转的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它时刻体现了部落时代的部落化本质和特点,我们如果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注解,就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从新闻媒体的名称来看,报纸、杂志或广播电台、电视台,它的名称本身就可以揭示出它是哪个部落的,如《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之音、中国中央电视台等等。我们一般稍有常识的人一看到这些媒体的名称,就会知道这些新闻媒体是属于哪个国家的。虽然有些媒体的名称极具世界性的外衣,例如《泰晤士报》、《世界报》、《时代》周刊,但是这种名称表象背后隐藏着独特部落性的假面具。《世界报》里的世界那不是德国人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事实上只是法国人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
其次,从新闻内容来看,我们也会发现它的部落特性。首先能够经过媒体到达受众的新闻事实都是经过媒体“守门员”精挑细选和“议程设置”的。一个国家或地方在媒体上以头版头条大肆报道的新闻事件,另一地域的媒体可能只在不显要的位置或时段进行报道,甚至提都不会提及。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只报道其灾害、战争而不报道其在科技、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并且在新闻报道中对其 “妖魔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每个国家的媒体宣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并不是一个全人类一致的真理,而是一个有益于所服务的国家或政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被一个国家的媒体赞誉为人类所取得的新的胜利的同时,另一个国家的媒体则会把它谴责为对人类犯下的滔天大罪。美国攻打伊拉克本来就是一场不正义之战,美国许多媒体却把它定调为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民主和自由的解放战争。4
再次,从新闻信息的流通来看,我们将会继续发现其部落化成分。一方面各国和政府基于各自的利益,如国家安全或者其他利益,加强新闻信息来源的控制,官方成为唯一的消息来源。这样记者发表到媒体上的新闻就变成了一种明显的部落化新闻。伊拉克战争中,五角大楼对新闻媒体采取“嵌入”战略,使记者完全附庸于军队,以便美军总部设定世界的“媒介议程”。另外,随着跨国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新传播媒介的出现,新闻信息可以瞬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国政府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境外的新闻信息进行拦截。同时各国程度不同地对境外的媒体想到自己的部落家园制作和传播新闻节目实行政策和法律控制。这些很明显就是部落情感机制在新闻传播中发挥作用的生动表现。
新闻部落化的影响和挑战
在新闻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每天充斥在无数的部落化新闻中。我们在对这些信息毫无意识下,日复一日地对自己进行部落化。一方面,部落化的新闻可以加强受众对本部落家园的关注、认同,使受众对本部落之根扎得更深。这也不难理解一个远离故土的浪子为什么从媒体上一接触到有关故乡的消息时会如此专注的原因。另一方面,新闻部落化会造成新闻传播信息的不对称,使受众对自己“境外”的世界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误解。
所以说,新闻部落化的机制就像一把双刃剑。为了克服部落化新闻对受众的不利影响,首先,我们要时刻有一个全球大传播的概念,把整个地球作为一个部落来看待,突破信息传播不对称和帝国霸权的壁垒。其次,注重协调新闻传播制度中的自由、平等和秩序的价值体系。再次,在新闻实践中加强对新闻客观性这一“不死之神”的追求。最后,我们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方面要加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取得重大成果的报道,以加强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传播技术,提高新闻质量,提升新闻传播竞争力,以便在全球传播中及时全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注解:
1.耆那教:是印度一个比佛教还要古老的宗教,和佛教类似,其基本教义是天下万物皆有生命。
2.《游戏规则―部落》,何塞.安东尼奥.哈乌雷吉著,安大力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38页。
3.纳瓦拉:地名,位于西班牙北部,这里是西班牙人心底的故乡。
4.《转型中的新闻学》,李希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375页。
责编:周瑾
相关热词搜索:情感 部落 新闻 部落情感下的新闻 情感部落 情感夜话部落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