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传导的路径分析】金融危机传导路径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没有像分析家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很快风平浪静,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本文对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转变为经济危机的传导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政府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17830.9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如果说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是华尔街金融机构违反了国际金融领域所一贯奉行的审慎原则,在“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的驱使下,向没有信用证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却有大量其他负债的购房者提供了大量贷款,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把这些贷款层层打包出售,进而形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金融链条:
  专业机构提供次级信用贷款――投资银行发行金融衍生产品――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保障――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安全担保――投资银行、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蜂拥而入。从而以1:20或1:30甚至更高的杠杆比例极大地放大了次贷产品的盈利水平与投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金融业笼罩在一个巨大的金融幻觉之中:全球经济会持续繁荣,美国经济会持续低利率,房地产价格会只升不降,次贷产品也会只有高收益而不会有高风险,而如果有风险,也会有别人扛着而不可能轮到自己。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依托但却谁也不愿意也不能够承担风险的金融链条本身就极为脆弱,一旦金融幻觉破灭,整个链条就会立刻崩断,产品风险、产业风险、行业风险甚至系统风险就会不期而至,整体经济也就会面临难以抵御也难以把握的巨大风险。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化过程。
  
  二、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的必然
  
  始于美国的此次次贷危机,并没有像许多分析家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很快风平浪静,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大海啸。其原因在于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和过度放松的市场监管。
  
  (一)过度超前的消费模式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
  如果说中国经济中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储蓄的话,那么美国经济中的更大隐患则是过度消费。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8%~10%左右,进入90年代后期,美国的储蓄率开始大幅下降,至2005年,美国的储蓄率首次成为负数,2006年达到-1%,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过度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再加上金融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使得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扩大并逐波蔓延,以至最终危及到了实体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
  
  (二)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导致信用滥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难以想象的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银行甚至华尔街的毁灭,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且是整个世界。
  
  (三)过度放松的市场监管导致风险聚集
  在自由市场、自由金融的“华盛顿共识”下,美国政府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后大大放松了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而金融机构本身就天然存在着规避监管的动力与手段,这两种因素与美联储连续27次降息导致利率大幅走低,从而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泛滥且找不到资金出路等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次贷产品等金融创新有了内在的动力与源泉,并且形成了无法考量也无法控制的系统性风险源。正是由于政府监管体制的缺位和漏洞,就使得整个华尔街处于创新泛滥的状态,除了设计者本人,其他参与者实际上都已经无法准确把握产品的风险与市场的风险。这样,笼罩在金融幻觉下的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成了让别人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买单的过程,信用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演变为信用陷阱。在次贷危机发生后,整个世界都低估了次贷危机所隐含的巨大风险,以至于最终酿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纪性金融大海啸,并且造成了一场空前的世纪性经济大劫难。
  
  三、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传导的路径
  
  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与金融机制,深刻影响和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联系,深刻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发展机制。虽然美国与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向全球经济危机的转化已经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进程。
  
  (一)投资者与消费者的悲观情绪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救市政策治标不治本使得金融风险只能缓解而不能化解,投资者与消费者的悲观将成为全球经济衰退的主要推力。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是利率提高、经济放缓与需求不振导致的房价下跌,虽然与2006年的高峰时相比房价已经平均下跌了22.5%,但美国房价下跌的趋势还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如果像惠誉国际评级机构所预测的那样,美国房价再下降10%,那么美国次贷产品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危机的深化就还有可能。在这样的预期下,全球投资者与消费者普遍持悲观态度,世界经济就很可能在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乃至重大衰退。
  
  (二)社会经济中枢神经紊乱导致经济有机体混乱
  金融体系是当今社会经济的中枢神经,社会经济中枢神经的紊乱必将导致经济有机体的混乱,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发生阻隔。白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商业银行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信用基础已经出现裂痕,银行惜贷与企业需贷形成重大反差,整个社会资本流转的链条、资金周转的链条和生产与需求相互衔接的链条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脱节,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形势也日趋严峻。在经济金融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没有金融支持或金融支持不力的 生产与经营都很难有效与有序运行。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出现大幅下滑,三大汽车厂商都面临破产边缘;欧盟经济2008已经出现环比负增长,英国经济也出现衰退。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全球经济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全面衰退过程已经开始。虽然各国政府在向商业银行注资的过程中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放贷,但在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自身难保的局面下,资金的效率、资本的效率与市场的效率都很难不大打折扣。因此,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实体经济不仅要面对整个社会经济中枢神经紊乱的困扰,而且自身还会遭遇长时期的“脑缺血”与“心脏供血不足”的病症,在这样双重的病灶下,社会经济很难正常和有效地运行。
  
  (三)负财富效应的显现导致消费需求严重萎缩
  消费需求的萎缩会直接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伤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导致的全球股市暴跌直接成为毁灭财富的过程,而财富毁灭与未来预期变坏的双重压力会导致负财富效应的大规模扩散,这就会造成社会需求的进一步萎缩,不但美国与欧洲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其他的产业与行业也会更加不振。也就是说,在这样的重大危机面前,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都将会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四、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传导
  
  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加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很可能在恶性循环中跌入“危机陷阱”。尽管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把这些救市措施本身的负面作用也考虑进来,那么世界经济所面临的状况就会更加严峻。
  危机会在不同类型国家逐次传递并逐波激化。危机会在过度消费型国家、过度生产型国家、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逐次传递并逐波激化,使得整个世界都深陷其中而无一幸免。全球经济危机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危机,第二阶段是过度生产型国家发生危机,第三阶段是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发生危机。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带来巨大冲击的是过度消费型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引起消费萎缩进而给生产与市场带来冲击,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又会反过来挤压过度生产型国家的海外市场并引起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而过度生产型国家如果出现衰退,那么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为过度生产型国家提供资源的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并且将最终导致这些国家出现经济衰退。从这样的角度来观察和把握全世界的经济危机,首先是美国这样的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危机,然后传递到中国、印度这样的过度生产型国家,最后再传递到巴西、澳大利亚这样的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就在消费――生产――资源供应因果链条发生断裂的过程中,逐次传递并且逐波放大,直至让整个世界都深陷其中。资本动荡、需求萎缩、投资不振将对世界经济发展形成重大挑战,国际市场萎缩与本国经济收缩也会形成负面乘数效应,使得危机不但会蔓延、深化和持续,而且还会导致走出危机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使得应对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应对危机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五、应对和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在这样的重大危机面前,积极防范与谨慎应对才是唯一选择。
  
  (一)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要推出新产品一般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当某种新的金融产品报批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般会仔细审查,但是当有第二家金融企业再做同样的业务或同一家金融公司推出同样的产品,SEC只会做个备案,不再仔细审查。次级贷款证券化也是同样的程序,这种松散的审批监管模式,才使得次贷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所以对于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从银行的金融到证券化的金融,对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式的金融创新。并且要实行事前沟通、事中审核到事后监督的业务创新全流程持续跟踪监管。
  
  (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这次次贷危机的贷款者来看,贷款机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次贷机构。放贷者本来知道次级债风险很高,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和市场占有率的压力让放贷者忽略了风险。最初放贷机构及投资机构一直获利颇丰。从2000年开始,这种放贷行为就一直持续,风险却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积累,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2007年激化。我们的监管层必须加强对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查假房贷、假车贷等问题,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市或股市,人为推动资产泡沫。我们应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关注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三)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创新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而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金融新产品,有关金融机构一定要将其具体情况介绍清楚,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
  
  (四)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次贷危机中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少,不了解金融产品,才会轻易相信他人,最终造成自己的损失。所以,投资者教育十分必要。投资者教育,不仅是让投资者知道投资有风险,更要向投资者大力宣传金融证券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并引导投资者依法维权。
  
  参考文献
  [1]龙毅,王向楠,信用衍生产品与美国次贷危机[J],北方经济,2008(10)
  [2]张健华,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8(9)
  [3]何洪泽,次贷幽灵不散美国金融危机[N],环球时报,2008-09-17
  [4]张迪陈,秋杉,从全球经济失衡角度来理解次贷危机[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
  [5]黄润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9)
  [6]伍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调研,2007(6)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危机 传导 路径 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传导的路径分析 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