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专家共识_反“毒”是共识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台湾人要疯掉了,居然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几十年不知不觉的漏网之鱼,这是在挑战他们对宝岛社会发展程度的固有认知。 学了文科之后,我把中学时代学的化学都还给老师了。没想到会迎来空前的学习机会,两年多前知道了三聚氰胺,现在又来了塑化剂。海峡两岸前仆后继,接力进行最惨痛的科普。有人跟我讨论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问题,我说反“独”共识由国共两党达成,不包括民进党和泛绿阵营,反“毒”才是涵盖两岸所有人的共识。这想法有些接近于马英九,他最近在某个场合说,食品安全问题在当前要比“统独”之争迫切。台湾版的三聚氰胺风暴激荡之际,台湾人终于倍尝吃东西不保险的可怕和痛苦,这必将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大陆同胞的处境和心情。
揭开盖子的又是普通人,又是偶然为之。52岁的杨女士是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部门的一名检测员,3月份她对某公司进行例行稽查检测,意外地在食品里发现异常成分。杨女士的职责是检查益生菌食品中是否包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对付这异常成分在她的职责范围之外,但这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没有轻轻放过。两星期的研究终于让她发现,食品中含有不该有的塑化剂DEHP,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她所检测的食品中,塑化剂浓度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的五百多倍。
于是进入司法程序,于是司法部门顺藤摸瓜,揭出越来越多真相。台湾的说法叫“延烧”,一延烧总是触目惊心,超乎想象。原来,为了牟利,一家名为“昱伸”的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物添加剂“起云剂”中加入了塑化剂DEHP。昱伸的负责人赖俊杰供认,他在起云剂中添入塑化剂已将近三十年。于是晴天霹雳般的事实炸了开来:由于产业链环环紧扣,共有六类食品受到塑化剂污染,分别是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添加剂,涉及一百多厂家几百种具体食品,也就是说,三十年来大家几乎都吃过污染食品。
台湾人要疯掉了,居然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几十年不知不觉的漏网之鱼,这是在挑战他们对宝岛社会发展程度的固有认知。他们在我每次去岛内时告诉我,吃东西尽管放心,路边最简陋的小吃摊也很干净,这也的确符合我的观感。媒体和百姓多年来惯于批评,一点儿小纰漏都骂半死,如今发生性命悠关的大事件,于是全民痛扁。
痛扁首先针对现行体制──原来批体制不是大陆专利──专家认为危机是台湾食品管理机制的失效,现在市面上化学物质有10万多种, 被当局列为毒性的化学物质只有271种,其中倒是列上了这种塑化剂DEHP,但属于第四类,管理上采用“事后报备”,厂商使用前不需要向监管部门备案说明,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另外,DEHP没有列入检测列表,一般检测只针对列表,如果不是那位杨女士较真,这把火还会继续包在纸里。又有专家火上浇油地指出,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岛内报纸发表社论,要求台湾人要反省一下“无谓的优越感”,这优越感当然是比较而来。报纸的意思是,黑心商人哪都有,台湾对大陆的偏见如今看来没道理。
但得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结论不该是我们的目的。在主题是悲剧和教训的故事里,也有深彻的感动。感动主要来自于两个人:一个是揭出塑化剂的杨女士,一个是当初豁出去报道“三鹿”的记者简光洲,他们是改变历史的英雄。两个英雄的身份不同,简光洲是记者,杨女士是监管检测人员,那么,在台湾同胞已经反省“优越感”之际,大陆社会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大陆的英雄是记者,而不是监管检测人员。
现在,台湾的塑化剂食品也流向大陆,有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之际,我看到有人调侃说,其实大陆人不用怕,因为我们早已经百毒不侵了。我愿意将这说法理解成黑色幽默,理解成是用一个腔调表明,反“毒”已是两岸所有人的最大共识。
相关热词搜索:共识 反“毒”是共识 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台独 中央对民间反台毒是肯定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