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_平面造境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平面设计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在与其他学科的“嫁接”和“基因重组”中,平面设计拓展了自身的领域,同时也穿越了二维空间的束缚进入多维空间。平面设计正以它多重身份介入到我们的生活,营造着一座“信息建筑”。这种建筑属性使得人们在与这些“类平面”信息载体的交互中实现哲学意义上自身存在的可能性。
  关键词 平面设计;空间;存在
  
  平面设计一直以一种温和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捧在手中的书、贴在墙上的海报、随手丢弃的传单,它的存在意义似乎仅仅止于信息传达。印刷与纸张是平面设计的全部媒介。但是,在信息网络背景下,平面设计渐渐演变着,延伸着自己的触角,尤其在对媒介和空间方面,平面设计已经跳出传统平面设计的范畴。
  1.“成分化”平面设计的空间拓展
  1972年,贡布里希在《Scientific American》的[Communication]专刊中发表题为《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一文的开头中写到,“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今天,我们依旧生活在视觉时代,不同的是,在视觉前面还要加上“信息”二字。每天,信息视觉以大于空气密度的比率环绕在我们周围。信息技术的拓展衍生出作用于新型设计(如交互设计、网页设计、界面设计等)的设计工作。从形式上看,这些基于通讯设备和网络的设计是超出传统平面设计的,但从设计技术理论层面依旧没有脱离开平面设计本身。可以说,平面设计正在以一种“成分化”的形态渗透在各种新型设计中。“成分”是指构成物体的个体物质。“成分化”的平面设计,可以理解为平面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元素为其他领域所用。它不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而是以一种“成分”的状态在不断与其他学科组合中形成“化学反应”,从而发现新的设计领域。在2008年,施德明设计公司以25万个1分欧元硬币在阿姆斯特丹的Waagdragerhof广场制作了一个大型文字图案。硬币按照新旧色泽被分为四组,给它们在背面涂上蓝色颜料,然后逐一摆放在地面上拼组成图。完工后,市民可以自由参观并与作品互动。将平面设计元素与景观设计嫁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充满魅力的新“平面”,人们可以行走于“平面”之上,而这个“平面”早已被施德明用“环境”或“空间”来代替了。施德明的一系列文字与环境的实验作品将平面设计带到了一个新的疆域,尽管在材料的使用上还趋于传统,但至少,他在试图使平面设计摆脱空间与媒介的束缚,将平面设计置于更广泛的空间环境中去,改变人们对平面设计的固有认知,人们不仅仅是观看而是置身其中。由Universal Everything和FIELD合作为德意志银行在香港的分行一楼大厅做的一个12米宽的高清晰多媒体展示墙是将平面设计运用在交互设计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作品在显示屏上展示了8个创意视频,有城市景观、图案,手工绘画,色子元素等视频进行品牌宣传。同时结合实时数据和过往行人进行一定的交互动作。上面两个案例仅仅是平面设计成分化一个小缩影,但它们似乎预示了平面设计新的发展走向,即将平面设计带入空间,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与人互动交流。正如设计师艾默里•文森特所说:“一旦平面设计脱离了印刷页面,进入了空间环境当中,必然会产生一种拥有不同动力和活力、与人类进行交流的新方式。这时的平面设计不仅是信息交流的承载体,它还承担着界定和规划空间的作用。”
  2.平面筑造存在
   对空间的界定和规划可以归为建筑或空间设计范畴。空间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如此被人们所关注,人们的生存意义似乎可以用空间来衡量。R•琼斯曾指出:“现代空间概念是一个复合隐喻,它体现了我们对分离、区分、连接、隔离、划界、分裂、区别和一致等的所有观念和体验。我们的透视法则和几何定律使我们对异化、独特认同和无关联的一般体验的提炼总结。它已经完全被抽象化、外化和综合为寒冷、空无的虚空――我们称之为空间。这个空间的隐喻是我们的一个现代机制。”随着筑造技术的演变,人口的膨胀,自然环境的变化,建筑师对人居住空间的思考,促使栖居空间形式在发生着改变。“立方体”式住宅渐渐成为现代人栖居空间的主要形态。人类像蜜蜂一样每天朝九晚五辛勤劳作,晚上回到一个一个拥挤的“格子”里休息。这是人类对自然无限扩张的结果,是社会膨胀的必然。“立方体”承载着原始山洞的功用,但它是彻底的人造物,不具备自然属性,这是与山洞的本质区别。尽管,这个空间内容如此的丰富,电视、电脑、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沙发和床的舒适,家的感觉似乎远远大于粗陋的山洞,但从居住行为上来看是一致的。
  空间是与居住其中的人产生互动的。荷兰心理学家大卫•凡•兰纳普说:“我们居住在一个房间中,不是因为它是我们的房间,而是因为我们在其中的生活使它成为我们的房间。”也就是说,空间的意义是在空间中的人为某种行为寻找使用某种物品时才产生存在的。人的存在是在肉体与他关注的兴趣之间来回变动,二者在相互依存中得到确认。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密度不断增大,人的栖居空间距离在不断缩小,栖居的空间也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为栖居提供了延展性。使得栖居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是“多样空间”。
  平面设计一直在塑造着空间。从传统意义上对平面设计的限定来看,平面设计是二维空间的创造载体,文字、符号、图形的排列组合缔造的信息空间,还可以如埃舍尔那样制造一些三维空间的假象,但那仅仅是假象。如今,在日本的涩谷、纽约的第五大道,我们都会看到巨大的显示器安放在建筑物上反复播放着可视信息。从候机大厅到地铁隧道,我们能看到醒目的导视系统悬挂和安放在建筑物内。设计在建筑内外栖息生存着,为奔走建筑之间忙碌的人们传递着资讯。还不止这些,广告海报张贴在各个角落、杂志书刊在贩售点与读者间传递、DM广告更是直接派发到你的手中与你亲密接触。打开手机,网上信息瞬间映入眼帘。人们或许没有意识到,在城市密集的建筑之间,另一座巨大的、没有边际的“建筑”每天都在增高、扩建。这座“建筑”或许可以称为“信息建筑”,准确地说,是由平面设计所构筑的信息建筑。那些大大小小依附在建筑之上的,传递于建筑之间的视觉传达之物就是“钢筋水泥”,信息是“砖瓦”。这座巨大的信息建筑实质是意识形态上的空间,人就是在这个信息建筑的空间中生存着,并与其发生关系。
  对于建筑来说,在所有人类物化创造物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海德格尔就认为:“建筑的本质就是让栖居。”而平面设计作为建筑内外的另一种“建筑”同样会带给人栖居感。一本放置在桌子上的书,一张夹在名片夹里的名片,一幅张贴在街头的海报,都具有空间维度。“空间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决不是偶然拥有了空间,或者可有可无这个所谓空间的他物。空间不是外在事物的物或者虚空,空间是事物的在场方式。” 而人的存在“只是因为人经受着诸空间,它们才能穿行于诸空间中。”人们穿梭于视觉图形之中,利用视觉图形沟通与交流。这种“多样空间”被诺伯格•舒尔茨称作“场所精神”。场所,“很显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我们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场所是人所充分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空间,能够给人方向感和认同感。”对场所的营造,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责任,也是平面设计师的责任。设计是在视觉上为人的栖居营造诗意的手段。
  在今天的消费社会里,符号化消费已经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心甘情愿地为那些虚无的符号买单,并感到“存在的意义”。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消费圈套。或许,“设计是无法完全承担起解决人与人造物之间关系的责任,但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无论是对设计自身的发展抑或它与技术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人与工业产品之间的关系来说,应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用设计营造栖居的空间,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能够带入思考的视觉传达之物,让物性与人性在信息的传递中创造出诗性,使人们真正意义上的栖居(存在)。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22.
  [2] 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卷[G].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57-258.
  [3] 彭怒,支文军,戴春.《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C].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34―170.
  [4] 杭间.《设计道》[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相关热词搜索:平面 平面造境 平面镜的像比实际暗吗 男士平面眼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