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三大误区] 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障碍?除了我们经常提及的诸如“经济发展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等客观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外,或许,在观念层面上,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更不容小觑。
为了尽早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针对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认识偏差采访了几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请他们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答疑解惑”。
误解一“生态文明建设是领导和政府份内的事,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
当代贵州:谈起生态文明建设,不少人都认为主要是领导和政府份内的“建设工程”,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各位嘉宾怎么看?
袁 周:是的,这种观点挺常见,2007年贵阳市刚开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口号时,就有这样的声音传入我们耳朵。其实,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关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利益,更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绝不只是领导和政府的事情,全社会、全体市民都应共同为之努力,共同为之奋斗。2007底,我们在《贵阳日报》头版刊登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向全体市民征求意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后来群众的反响来看,通过宣传,许许多多老百姓还是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是攸关他们自身利益的。
金颖若: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从每一个人做起。比如在我的办公室,你会发现所有材料都双面打印,只打印了一面的纸张都会被收集起来再次利用。这样一来,我一个人就可以节约不少纸张。而我女儿在五岁的时候就知道:“少用一张纸,就能少砍一棵树。”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
蒋高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主要是领导者的事,实际上,它与老百姓的关系更密切。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首先是对国家、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老百姓有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安全……这些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来支持、配合和监督领导机关。许多领导可能几年后就换工作岗位,或调离某个地区,但老百姓却一直生长在他们“生于斯,养于斯”的故土。提倡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引领社会进步,还可以约束一些领导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
祝德光:广大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举个例子吧,威宁自治县著名景区草海由于排污系统不很顺畅,加上历史上一度受到污染,每年秋天水面上常出现一种被称为“满江红”的浮萍,并且呈蔓延之势。每到这时,草海周边农户就会自动组织起来,把自家的船开进草海打捞浮萍,有时水面上的船有上百条之多。
草海曾经出现过几个问题,一是人与海争地,周边农户为了耕地,排干草海或者逐渐侵蚀草海;二是由于鸟会啄食周边农户的洋芋或蔬菜,人与鸟的关系一度很紧张。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好草海不但能保护好当地的整个生态,而且通过发展旅游,能够给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大的效益;一旦草海被破坏,自己也将失去收益。所以到现在为止,草海周边农户保护鸟类的意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一些城镇居民。
误解二“贵州现在建设生态文明为时尚早”。
当代贵州:如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有这样一种疑惑:贵州省的工业总体上还不大发达,现在提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是有点早?这样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祝德光:从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果一旦因工业污染造成整个生态破坏,再进行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往往为时已晚,我们的生态保护应该“提前”,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污染是长期形成的,等到已经非常严重了再去治理,往往会花费更大的代价。所以,贵州应该考虑既保住青山绿水,又发展经济,让两者得到协调。
金颖若:有人总认为:符合生态文明的方式就不能发展,应先解决温饱问题,再建设生态文明。实际并非如此,很多事情在贵州现在的发展阶段也能做到。比如,能否发展节水农业?能否将煤矿开采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进行矿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其实,治污本身也能产生效益。当然,我们不能理想化地认为有一种完美的方式:既满足发展需求,又对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如果现在的发展破坏了以后长期发展的根基,那还不如不发展,因为它带来的灾害可能比不发展更沉重。此外,采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政绩考评机制十分重要。
袁 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并行不悖的。并不是说一定要搞完工业文明,才能搞生态文明。我们可以同时迈进两个门槛,一个是工业文明的门槛,一个是生态文明的门槛。其实,现代工业文明是采用信息化手段的新型文明,和生态文明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我认为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完全不矛盾,可以相互协调,同时进行。例如,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把第三产业做大,做优。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并驾齐驱。
蒋高明: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停步不前、简单机械地回归自然,而是用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转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目标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并不是限制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谐发展。
金颖若:在贵州现在的发展阶段如果能跨越式地引进一些先进工艺,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污染。比如贵州有很多山地,风力资源丰富,可以探索进行风力发电,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总之,在现阶段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可以找到很多办法的。
祝德光:威宁自治县下一步就要准备进行风力发电试点,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搜集和可能性调查。这个项目不仅环保,而且一旦成功,可以并入国家或南方电网,会带动全县整个经济的发展。
蒋高明:尽管贵州工业相对不发达,但这个相对落后却造就了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区域优势。最近我到黔东南自治州讲课,沿途发现公路两旁还是山青水秀的,这在其它工业相对发达的地方是见不到的。贵州的少数民族村落非常有特色,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名片。贵州各级政府应抓住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机遇,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旅游观光消费。另外,贵州生态保护好了,国家的各种生态补偿费用也会向这里倾斜。这些都源于贵州在生态上的优势。
误解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植树种草”。
当代贵州:在很多人眼中,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绿化、美化环境,大搞爱国卫生运动。这种方面的认识如何纠偏?
袁 周: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的理念,也是一种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几棵树、几块草坪,而是一种综合理念,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总合。它既以发达、良好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又以先进的政治文明作为保障,然后以具体的精神文明作为其承载体。三者合为一体,这才是生态文明。
金颖若:绿化、卫生虽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且也十分重要,但根本问题并不是这些,而在于对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工业发展方式的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植树种草、搞搞卫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应停留在这一层面。
蒋高明: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绿化、美化环境,那仅仅是个形式。相反,如果在绿化、美化环境中的做法违背了生态规律,如种植单一物种、引进入侵物种、搞不适宜的“大树进城”等,不仅不是建设生态文明,反而是破坏生态文明。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仅仅是对不尊重生态文明规范行为的纠正,但如果这项工作脱离了人民群众自觉自发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就永远清洁不起来。如果国民自觉用生态文明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消费模式,如尽量使用耐久性的物品、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纸手巾等,就能减少许多生活垃圾;而减少生产上述“一次性”用品,就能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相关热词搜索:三大 误区 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三大误区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