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物安全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05年7月14~1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首届全国安全生产及技术装备展览会上,由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以及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协同制作的生物安全宣传展板、影视专题节目,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生物安全与安全生产的密切关系第一次大规模公开地在社会公众面前展现出来。
  
  生物安全的提出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则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它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生态改善、社会进步,产生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已经是世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的共同行动,全球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明显的态势。
  什么是生物技术?简单来说,生物技术就是一门应用生物的科学,即利用生物学原理,在生物体内生产实用产品的一项技术。例如,利用鱼类生长激素使鲑鱼体重增加5到10倍以上。此项技术正应用到人类医药的生产、农业产量的增加、农业疾病防治,以及生态防护等方面。
  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农牧业、食品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带给人类的并不仅仅是福音,在它妩媚的微笑背后,蕴涵着相当大甚至是致命的危险,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危害,已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忧虑,由此提出生物安全的概念。简要地说,生物安全是国家大安全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国家社会、经济、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近年来,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如禽流感的传播、生物恐怖事件的威胁等等。 2003年,SARS的爆发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危害的破坏力、威慑力将不亚于核武器。美国布什政府专门拨款68亿美元,用于反生物恐怖的“生物盾牌计划”。许多国家已经把保障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目标,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
  
  生物的危害及潜在风险
  生物对人类存在的危害或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统计,全世界5200万死亡人口中,有1700万死于传染病或与传染病密切相关。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已成为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目前,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近20年来,全世界新发现了39种传染病,其中半数为病毒病,其中H5N1型病毒的传播不仅对家禽和候鸟,还可能感染大量其他野生动物或圈养动物,包括某些濒危动物,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计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有可能达到1000万,这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生物技术的非和平应用
  生物技术的非和平应用主要体现在生物武器的运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物武器不时地被一些国家用于战场。一些国家很早就成立了专门的生物武器研究所,例如,二战时日军设在我国平房屯的731部队,美国的达格威实验场、陆军传染病研究所等。目前,生物技术又将使生物武器中的另类基因武器成为现实,使种族基因武器成为可能。高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战剂的生产能力,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已大大增加。生物武器可以在短时间内令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变成一座死城,全世界大约有15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拥有生物武器研究发展计划,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热点地区。2001年,美国“生物武器计划”也浮出了冰山一角,表明美国正利用最新技术研发新型生物战剂,并已研制了模拟生物弹。由于生物武器相对于核、化武器而言,它技术要求低,投入少,杀伤力大,施放简便,难于侦检,是较理想的恐怖主义手段,生物恐怖正日益威胁着国际和平和人类安全。
  3.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而其中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科学家研究和国家政策颁布的一个重要议程。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风波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在食品健康方面,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现在的科学还无法定论,但是我们担心这些食品转入了其他基因的作物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成分。尤其是美国王斑蝶事件和英国普斯陶教授的转基因土豆毒性研究报告的发布,更使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充满了忧虑。此外,生物技术的误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结果也可能完全是预料不到的,是非常危险的。澳大利亚科学家曾将某种基因导入鼠痘病毒,再注射到鼠体内,试图研制一种灭鼠用的节育疫苗,但导入这种基因的鼠痘病毒摧毁了植入鼠的免疫系统,致使所有实验鼠在9天内全部死亡。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便是突出一例,限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现阶段只能严格防范,而无法完全杜绝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4.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一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据报道,外来物种入侵使我国许多地方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例如,原产地北美洲曾作为观赏花引进的“加拿大一枝花”,它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侵害性,而且缺少天敌,生长极快,把周围的植物一一“杀”死,造成局部地域性生态破坏。前两年,在我国华东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蔓延成灾,在上海蔓延后导致了30多种乡土植物物种消亡;二是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我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流失就是突出例证。位于美国中部一个大豆研究所大豆种质资源的近一半来自中国,有些公司已经反过来要求在我国注册大豆功能基因专利,目前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我国中药的功能基因。中华民族遗传资源的保护事关民族安危和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5.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对生物的研究集中在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设备问题不仅会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人群感染。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微生物实验室。西方国家一直认为,1979年,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炭疽病暴发流行,是由于生物战剂泄漏所导致的突发疫情。据称,前苏联国防部微生物与病毒研究所炭疽芽孢干粉制剂车间的加压系统爆炸,约10kg芽孢粉剂泄漏,造成1000多人发病,数百人死亡。2003年,我们取得了抗击SARS胜利,但在年底至2004年4月,国内外又发生过多起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的事件。在2006年10月29日开幕的第二届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国际论坛上,有专家提出,生物安全已成为实验动物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动物实验中,对实验室的不科学管理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例如饲养中的动物将接种的病原体通过呼吸、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室内环境,如果实验室人员防护或操作不当,就会因接触污染物而被感染。此外,用来做实验研究的野生动物也可能携带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由此可见,生物安全已成为各类实验室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安全问题。
  
  生物技术与安全生产
  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大安全的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与安全生产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关热词搜索:生物 关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