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方在经贸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作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各国间的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为理论框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载体,旨在探讨中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 框架理论指导 大学英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化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渗透在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初、高属于义务教育,即为通识教育,旨在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人才,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进入了教育的高级阶段,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它具有更加特定的受教育人群,在内容方面,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高等教育为我国输送高级人才,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从某些层面直接关系着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级概念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的院校国际化。但受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种种制约,特别是经济水平的制约,当时的校园国际化被局限在了承载着国家政治交流目的的层面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国际化的程度,而作为中央或政府组织的,针对某一行业的交流与洽谈。到了90年代后期,教育的国际化才开始突破政治因素对教育本身发展的限制,逐步扩展到学术的交流与合作,跨国项目的合作与高等学校间的深入交往等。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面向国际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中的过程。”由上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纵向延伸,高等教育国家化并非是教育发展本身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润滑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无疑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培养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开拓眼界,才能够在众多的高等院校中脱颖而出。
二、高校如何构建教育国际化体系
1.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构建步伐。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席卷了全球,其影响波及到了高校自身建设的各个领域,这也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内的展开。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冲击与挑战。从高校自身建设这一层面来说,顺应时代的变化,跟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时代潮流,是我国高校当前应该采取的首要措施。此外,国内不乏一些高校仍持观望态度,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缓慢、低效,也是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开弓没有回头箭”,用来形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趋势也是不无道理的,改革一旦出现,便不会终止,高校应加快搭建教育国际化框架,为下一步更好的实施和推广教育国际化打下基础。
2.注重发展国际远程教育。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正逐步突破空间与地域的屏障,各研究机构在网络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这为远程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国际远程教育是教育国际化和网络信息化的产物,也是新形势下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意味着高等教育无论在教育自身的发展及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方面都在逐步的走向国际化。使我国更好的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一手、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成为了现实可能,同时能够将我国现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秉承的教学理念等同西方各国进行良好的交流。远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前景是难以估量的,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教育所带动的相关产业收益已达723 亿元,到 2018 年,这一数字有望接近 2000 亿元。对高校来说,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国家化的一块基石。
3.坚持走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会在修读完本科之后选择到海外求学,近年来,海龟潮和留学热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究其原因,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支持和鼓励高校学生出国,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吸收发达国家现金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传播我国的文化,中外办学这一理念应该被长久坚持下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各高校應继续坚持走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并努力开拓出一条更加科学更加行之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深化两校在交换生、教师和访问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真正体现出联合的意义。
三、高等教育国家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一方面挑战,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不断推进,给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有海外留学和进修经历的人才涌入高校,这给教师自身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有些教师甚至开始怀疑自我。加之科研、职称等传统压力仍然存在,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状态每况愈下。
1.大学英语教师的“非专业”尴尬。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师面向的是全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公外学生。英语教师大多科班出身,本科硕士多为英语专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毫无疑问的归属于外国语学院,看似专业的英语人才却不得已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打交道,这其中的困惑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学生兴趣不足、专业知识施展受限,长久会导致职业倦怠等等。另外,许多高校由于对大学英语定位不清晰,大学英语教学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自我提升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困惑。随着高等教育国家化的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的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自我提升的欲望十分强烈,但是受课业压力的影响,教师的进修欲望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在久而久之的等待与徘徊中,教学质量被无形影响。高校应更多的考虑到英语这样一门国际性语言,在教学方法上的变化是比较迅速的,如果英语教师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提升欲望长久得不到满足,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无疑会受到影响,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和素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为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多帮助。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相对于通用英语(GE,General English)而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推动了英语的传播和推广,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各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深度的交流与融合。基于这种形势,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必须实现转型,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需要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加之大学英语课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高,学校应 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尽可能为英语老师提供所需的个性化服务,促进高等教育国家化,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各层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迪.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对高校维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刘佳.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教育资源流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72.
[3]冯惠玲.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6):31.
[4]李永强.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教育科学版),2009(1):78.
作者简介:王新然,河北唐山人,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中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S0161076;华北理工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201502 .
热点文章阅读